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9:39: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答案】D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ABC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上。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接下来的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根据3段“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可知,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整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的是“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不是“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文章内容。要熟练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得出自己的观点的。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作者的观点。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他的家务事,别人只能袖手旁观。
B.对于他所犯的错误,班主任和家长都找他谈话了,他还是不知所措。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
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答案】B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考查成语。
A袖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使用正确。
B 不知所措 , 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 。不符合题意,使用错误。
C 一帆风顺 , 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使用正确。
D 格物致知 ,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色彩、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3.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错了。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查→察。B无误;C.错→措。D.尊→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书写的正确与否。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____ 。
A.不但 而且 支配 袖手旁观
B.因为 所以 支配 漠不关心
C.由于 因此 控制 袖手旁观
D.不但 而且 控制 漠不关心
【答案】A
【知识点】递进关系;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①两个分句是明显的递进关系。②“支配”与“控制”可以从词义的范围和侧重点的角度进行辨析。③“袖手旁观”与“漠不关心”可以结合语境,联系“消极”来辨析,“袖手旁观”的行为是消极的,而“漠不关心”的行为却是冷漠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二、填空题
5.根据提示填空。
(1)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   物理学家,   奖获得者。
(2)“四书”指的是《大学》   、   和   。
(3)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   等。
【答案】(1)华裔;诺贝尔物理学
(2)《中庸》;《论语》;《孟子》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知识点】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称谓;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1)根据课文的阅读和积累可知: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学的获得者。和“杨振宁、李政道”等齐名。
根据自己的积累可知“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部书。南宋朱熹编订《四书集注》后,明清科举考试将“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指定范围。
细读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可知,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了阐述这个观点,作者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故答案为:(1)华裔 诺贝尔物理学
《中庸》《论语》《孟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及课本相关内容的掌握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瞭望(   )
(2)荣誉(   )
(3)缅怀(   )
(4)儒家(   )
(5)栽种(   )
(6)páng(   )徨
(7)实jiàn(   )
(8)yì(   )力
【答案】(1)liào
(2)yù
(3)miǎn
(4)rú
(5)zāi
(6)彷
(7)践
(8)毅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 瞭望 ”读作“ liào ”;“ 荣誉”读作“ yù ”;“ 缅怀 ”读作“ miǎn ”;“ 儒家 ”读作“ rú ”,不要误读为“rǔ”;“ 栽种 ”读作“ zāi ”;
故答案为:⑴ liào ⑵ yù ⑶ miǎn ⑷ rú ⑸ zāi ⑹ 彷 ⑺ 践 ⑻ 毅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三、默写
7.名句默写。
(1)《关雎》中用“   ,   ”起兴,表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以及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   。
(3)《关雎》一诗中表现主人公醒着梦着都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   。
(4)《蒹葭》开篇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
(5)“秋水伊人”一词出自《蒹葭》,包含此词语的诗句是:   ,   。
(6)《蒹葭》中“   ,   。   ,   .”借助芦苇、未干的白露等意象,烘托了男子的惆怅心情。
【答案】(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雎鸠 、 辗 、 蒹葭 、 晞 。
故答案为:⑴ 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⑵ 悠哉悠哉 , 辗转反侧 ⑶ 窈窕淑女 , 寤寐求之 ⑷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⑸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⑹ 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 ; 所谓伊人 , 在水之湄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四、语言表达
8.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手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钟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当时,他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答案】(1)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1)考查图表,文字的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他们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中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图中面对落水的紧张情况,边上还在进行理论设计,很明显还来不及的,要重视实验精神。故答案为: 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际,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考查提炼主旨。在各种研究中,我们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十五的真相。陶行知领着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钟表的相关知识,就是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故答案为: 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点评】⑴考查图表说明。要充分联系事实,根据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课本中学习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本题回答的关键,结合课本;
⑵考查提炼主旨。题目首先说明陶行知改名的情况,又介绍了他带领学生修理钟表的实践过程,最后学生获得知识,就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五、名著导读
(2023八下·玉溪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9.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40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大家小书”的主要特点: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现在他的身体垮了,不能再坚守阵地,惟有一条路可走进后方医院。他还记得,在华沙附近的激战中,有个战士被子弹射中,从马上摔下来,跌倒在地上。同志们急忙包扎好他的伤口,把他交给救护人员,又继续向前飞奔,追赶敌人去了。这个骑兵连并没有因为失去一个战士而停止前进。为了伟大的事业进行斗争时,就是这样,而且也应该这样。当然,也有例外,他就见过没有双腿的机枪手,坐在机枪车上坚持战斗,他们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士,他们的机枪给敌人送去死亡和毁灭。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百发百中的枪法成为各个团队的骄傲。
自选角度,给选段写一条批注,要求语言简洁流畅。
11.概括小说主人公保尔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答案】9.主要特点:内容上,选择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和著名学者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短篇作品;形式上,文章篇幅小,书本体积小;目的,注重大众化和方便性。
10.【示例1】保尔疾病缠身,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能力,但是他顽强地战胜了自杀的念头,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
【示例2】“钢铁般的意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意志”比作“钢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的意志非常坚定。
11.形象特征:伟大的革命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勇于献身的精神。意义:保尔是个革命英雄,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保尔是生命英雄,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知识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本题考查作批注。包括:基础类批注(生字词的读音、生字词的含义)。感受类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给自己的启发和收获)。分析点评类批注(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意义。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分析人物对小说主题的意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9.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
10.基础类批注(生字词的读音、生字词的含义)。如:他没有离开过队伍。没有,突出他永不言弃的精神,表达对保尔战斗精神和毅力的赞美。
感受类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给自己的启发和收获)。如:读完这段话,对保尔钢铁般意志很是佩服。
分析点评类批注(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赏析句子)。“钢铁般的意志”,是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的意志非常坚定。
11.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舍佩托夫卡镇贫穷的铁路工人家庭。12岁时,因得罪神父而被学校开除,并被母亲送往车站食堂当杂役。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苏俄红军,先后当过侦察兵和骑兵。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从事共青团和肃反工作。在波耶卡窄轨铁路快要修筑完成时,保尔患上伤寒并引发了肺炎,并被误传死讯。痊愈之后,保尔重回工作岗位并加入联共(布)。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久病缠身,保尔最终失去工作能力,被党组织解除工作并住院治疗。到1927年时,保尔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作为武器,开始新的生活。保尔·柯察金的经历代表了布尔什维克党人不畏艰难、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伟大的革命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勇于献身的精神。展现了一个符合时代呼唤和精神的英雄形象,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14.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12.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了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3.错误在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格”本来是探究的意思,但该句中“格” 字加了引号,起到否定的作用,批判了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行为。
14.举例论证。举王阳明“格”竹子一例,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①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②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12.答题区间在选文的第三段。第三段段首有明确的提示“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段中有提示性的关键语句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这些都是文中的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文中的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了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3.本题可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作答。第一问是信息筛选题,在文中找到关键句子作答即可。第二问主要体会引号的作用。
故答案为: 错误在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格”本来是探究的意思,但该句中“格” 字加了引号,起到否定的作用,批判了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行为。
14.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答题时应根据论证方法各自的特点判断。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典型的事例,道理论证是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公认的定理公式进行理论分析或阐述,对比论证指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比喻论证指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举王阳明“格”竹子一例,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七、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增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班委会决定召开“创新·成才”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励志名言
请你提供两句倡导“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
(2)【活动二】“格物致知”大家讲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串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你有过“格物致知”的经历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3)【活动三】从我做起
请仔细观察王丽同学向大家展示的这幅图,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3)以后,我们应该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帮父母干家务。学习是为了以后能自力更生,不仅仅是了解更多知识,还让我们学会更多生活技能,而不应该是有高分就满足了。希望同学们分数高,能力强。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1)此题考查搜集有关“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的能力。①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②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2)此题考查谈论曾有过的“格物致知”经历的能力。比如: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然后,再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3)此题考查漫画释义的能力。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点评】(1)此题考查搜集有关“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的能力。(2)此题考查谈论曾有过的“格物致知”经历的能力。(3)此题考查漫画释义的能力。
八、文言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B项愿是“希望”的意思。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总体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引领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D项应表述为“孟尝君提醒燕王,泰国撤军后,魏王将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联系文言语境,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点评】本题先后考查了文言实词、句子节奏、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等能力。其中文言实词和翻译句子是基本功。只要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原文,一般都能做正确;句子节奏需要在理解内容地基础上去把握;内容理解分析需要学生整体把握原文内容,认真思考和归纳概括才能回答正确,属于难点。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当年两国公子联合燕、魏结盟。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施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施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懂您的话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盂尝君(援救魏国)。
九、诗歌鉴赏
(二)江梅①
[唐]杜 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②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③。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旅居江峡,见蜡梅乍开,遂作此诗。②元:同“原”,原本。③巫岫:巫山。岫,山。嗟峨:形容山势高峻。
1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本诗五、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8.本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7.梅花盛放枝头,原与那雪花一般洁白,同色难分;春风拂过江面,徒自生起波澜。
18.运用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以深知春意盎然,反衬对客愁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诗人寄居异乡、心系故园的浓浓愁绪,倍增其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19.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 请分条概述。
20.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于其有何影响?
21.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2.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9.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20.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21.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22.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9.①根据第②段“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可得出: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根据第②段“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可得出: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根据第③段“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得出: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根据第三段“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可得出: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故答案为: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20.①根据第⑤段“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可得出: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根据“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可得出:显得傻气十足。③根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可得出: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根据他拒绝题字的事件及原因可得出: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故答案为: ①生活单调,没有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21.“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是别人针对丁肇中“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的评价,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在这些人眼里,题字这一举手之劳又可扬名又能得利,他们是求之不得,而丁肇中却多次拒绝,错失了不少好机会,因此这些人不理解。再结合丁肇中拒绝的理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可以看出丁肇中的人格力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绝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感到不可理解。
22.丁肇中很怪:一是“不合群”;二是“不知道”。不合群恰恰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这也解释了丁肇中 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 而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不知道, 就像文中说的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据此分析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故答案为: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我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的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今物欲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社会里的人们,显得更见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联系实际,举出实例)
十一、写作题
23.(2023八下·雨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滴水穿石,铁杵成针,都是因为专注。在你的学习中,或许有因为专注而获得的感受与思考,或者是培养专注力的体验与过程。请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或阐述。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专注的力量
专注能改变它能改变的一切,甚至能使一个想自杀的人,因为专注而错过了自杀的时间,从而拯救他的生命。
1908年,格丁根皇家协会公布沃尔夫:斯凯尔奖:凡在2007年9月3日 前解决费马大定理者将获得100000马克奖励。(提供该奖者沃尔夫斯凯尔是德国实业家,年轻时曾为情所困决意在午夜自杀,但在临自杀前读到库默尔论述柯西和拉梅证明费马大定理的错误时让他情不自禁地计算到天明
设定自杀的时间过了,他也放不下问题的证明。数学让他重生并后来成为大富豪。1908年,这位富豪临死时立下遗嘱,将其遗产的一伴捐赠设奖,以谢其救命之恩。)
专注犹如一颗原子弹,虽然只向一个方向投放,但它的威力却向四面八方扩散,因此而威力巨大。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向一个方向飞行,从而可以跨时空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巨大的龙卷风。一专 注的力量是可以无限制扩大的。专注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有魔力的知己,如果你专注,你就能让更多的人像你一样,走向专注。
有一次玛尼雅正在做功课,他的姐姐和同学们却在她的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但玛尼雅就像没看见一样,自顾自地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一下她, 于是悄悄地在玛尼雅的身后搭起了几张凳子。只要玛尼雅一动,凳子就会倒塌下来。时间-分一秒地过去,当玛尼雅读完了一本书时,凳子仍然竖在那里。从此,姐姐和同学们再也不逗她了,而是像她一样,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学习了。玛尼雅长大以后,成为了-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聪明的人应该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怎么聪明的人才会去改变环 境以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萧伯纳如是说。亚历山大大帝也曾说过:“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走到它那里去。”亚历山大的话除了告诉我们主动的重要性之外,还告诉我们:如果你是山,你不动,即便是亚历山大都会改变了自己走向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女奚不日: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的专注。
专注能够拯救,专注亦能够成就。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分析材料可知,其中的关键词语是“专注”。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从更深刻的涵义上讲,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这种精神和境界的反映。一个专注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做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诱惑、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写作时可以从专注源于强烈的责任感、专注来自淡泊和宁静等角度来立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他的家务事,别人只能袖手旁观。
B.对于他所犯的错误,班主任和家长都找他谈话了,他还是不知所措。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
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错了。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____ 。
A.不但 而且 支配 袖手旁观
B.因为 所以 支配 漠不关心
C.由于 因此 控制 袖手旁观
D.不但 而且 控制 漠不关心
二、填空题
5.根据提示填空。
(1)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   物理学家,   奖获得者。
(2)“四书”指的是《大学》   、   和   。
(3)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   等。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瞭望(   )
(2)荣誉(   )
(3)缅怀(   )
(4)儒家(   )
(5)栽种(   )
(6)páng(   )徨
(7)实jiàn(   )
(8)yì(   )力
三、默写
7.名句默写。
(1)《关雎》中用“   ,   ”起兴,表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以及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   。
(3)《关雎》一诗中表现主人公醒着梦着都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   。
(4)《蒹葭》开篇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
(5)“秋水伊人”一词出自《蒹葭》,包含此词语的诗句是:   ,   。
(6)《蒹葭》中“   ,   。   ,   .”借助芦苇、未干的白露等意象,烘托了男子的惆怅心情。
四、语言表达
8.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手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钟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当时,他和学生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五、名著导读
(2023八下·玉溪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9.语文课代表准备给全班同学推荐一套丛书:“大家小书”。请根据以下介绍,简要概括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不超过40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丛书既有经过时间考验的名家著作的重版,也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了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普通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
“大家小书”的主要特点: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现在他的身体垮了,不能再坚守阵地,惟有一条路可走进后方医院。他还记得,在华沙附近的激战中,有个战士被子弹射中,从马上摔下来,跌倒在地上。同志们急忙包扎好他的伤口,把他交给救护人员,又继续向前飞奔,追赶敌人去了。这个骑兵连并没有因为失去一个战士而停止前进。为了伟大的事业进行斗争时,就是这样,而且也应该这样。当然,也有例外,他就见过没有双腿的机枪手,坐在机枪车上坚持战斗,他们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士,他们的机枪给敌人送去死亡和毁灭。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百发百中的枪法成为各个团队的骄傲。
自选角度,给选段写一条批注,要求语言简洁流畅。
11.概括小说主人公保尔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14.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七、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增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班委会决定召开“创新·成才”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励志名言
请你提供两句倡导“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
(2)【活动二】“格物致知”大家讲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串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你有过“格物致知”的经历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3)【活动三】从我做起
请仔细观察王丽同学向大家展示的这幅图,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八、文言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九、诗歌鉴赏
(二)江梅①
[唐]杜 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②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③。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旅居江峡,见蜡梅乍开,遂作此诗。②元:同“原”,原本。③巫岫:巫山。岫,山。嗟峨:形容山势高峻。
1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本诗五、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8.本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④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人或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19.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 请分条概述。
20.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于其有何影响?
21.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2.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十一、写作题
23.(2023八下·雨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滴水穿石,铁杵成针,都是因为专注。在你的学习中,或许有因为专注而获得的感受与思考,或者是培养专注力的体验与过程。请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或阐述。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