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3星星变奏曲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3星星变奏曲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4 09:00:33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江河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等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新诗潮运动”的产物。因此类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成为“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80年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词语:
静谧 mì 闪烁shuò
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 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颤chàn动 覆fù盖
朗诵:http://www./program/dssgsw/20030724/101139.shtml
思考: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2、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物象。这些物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
小结: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什么是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成为“变奏曲”。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上下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都相同或相近,也具有相同的韵律,但上下两节在情境、意味上发生变化并形成对比,就像音乐一样既有原来的轮廓而又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叫“星星变奏曲”。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星星”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
结构示意图: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 -------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 ------- > 否定现实
主旨: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语言品味:
1、诗的第一节以三次反问写出了诗人向往的光明诗节。你觉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2、“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种比喻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美好的意境。精彩在哪里?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声音怎么会“闪闪烁烁 ”呢?它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在语意上存在怎样的关系?
5、诗中“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啊?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7、“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体验与反思:
即使在厄运中,诗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和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呢?你会始终不渝地自我激励吗?
你的希望是明晰的还是渺茫的?你准备怎么做?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敢于反思敢于正视自我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过去时代的沉痛反思,有着厚厚的历史感。民族进步,避免少走弯路,尚且要如此,何况是我们个人呢?我们该时刻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再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练习:读下面一首诗,找出其中的意象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思考“帆”象征什么?三画面象征什么?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星星变奏曲》
教材分析:《小星星变奏曲》是人教版八年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册中的欣赏课程。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钢琴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和对其进行分析来认识变奏曲,以及变奏类型。《小星星变奏曲》是以一首法国童谣所改编而来,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题旋律单纯、质朴,音域只有六度,其低音部和声清淡曲雅,整个主题具有天真浪漫的儿童特点。本曲由主题呈示部及十二个变奏构成。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正处于不稳定的年龄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生性好强,喜欢表现,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此阶段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趣味变异迅速,特别是在电子音乐盛行的今天,对他们所谓的非“主流音乐”的乐曲是很难在课堂中进行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新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要求,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当堂自学—展示交流—梳理提升—达标检测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课件教具 PPT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课:课前放录音,让生感知,通过让生谈感受引题。二、作者简介:(ppt)
江河: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三、介绍朦胧诗:(ppt)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四、再放录音,然后让生读诗歌,自由读,个人读,整体感知。(放录音)提示:1、《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五、问题研究(PPT出示)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2、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3、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教师小结】: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6、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7、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8、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9、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小结】:“星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六、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 ( http: / / www.21cnjy.com )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七、布置作业:选择某个意象,写一首小诗。(ppt) 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交流所搜集的资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解决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生口头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学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