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
课时
1课时
学习领域
自读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本节课应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从分析曲折的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独立思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意识,教师应引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和品味语言的能力,领会语言品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整合点与软件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3分钟)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了解本课所学内容,引出课题。
1.课前播放背景图片,配上音乐。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体现一个什么主题?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选择与本文主题一致背景图片,使学生对主题有一个明晰认识,便于进入本课学习。
简介作者
交代背景
(5分钟)
学生了解作者,明白了文本中出场前人物的活动背景,为理解文本,学习文本做了铺垫。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畅谈作者及其作品。 2.学生交流《草房子》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适时点拨,并加以归纳。
4.教师把归纳整理的知识主要点进行屏幕展示,学生集体朗读,以便记忆。
5.教师强调方法。
利用ppt课件展示知识要点,更加直观,也利于学生掌握。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5分钟)
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为理解人物形象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1.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小说三要素)
2.指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注重方法规律的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过程中运用ppt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研读文本探究历程
(15分钟)
学生通过的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来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认识人物的形象。
1. 教师引领学生温习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从而引出本文的人物心理活动的独特之处。
2.要求学生寻找本文中描写人物活动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走进主人公的心理。
3.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运用ppt课件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语句,并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心理。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整合点与软件
跳读课文品味环境
(12分钟)
利用环境描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主人公认识,使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带领学生回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指导学生寻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
3.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教师归纳总结。
利用ppt课件展示文中体现环境描写的主要语句,配以画面及音乐,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拓展延伸课堂回归
(5分钟)
梳理知识点,播放视频《从头再来》,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锻炼学生感悟孤独能力。
1.教师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孤独之美、享受孤独之美,领悟孤独的魅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力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利用ppt课件展示所学知识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视频播放丰富学生情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 心理之旅: 茫然—恐惧—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成长之旅: 不成熟———磨难(孤独)——长大了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