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4.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4.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4 09:14:35

文档简介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批驳语言。
3.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
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学习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学习重点)
2、初步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一、先学后教
(一)自主学习、课上检查:
1、鲁迅知多少:(结合所学文章和你的了解,建立明星档案)
明星
籍贯
民族
生日
逝世时间
中文名
星路历程
主要成就

曾学文章
(选自)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谁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背景介绍)
3、你在自读课文中积累了哪些生字词?
4、通过阅读,你获得哪些信息?
(二)小组合作,品析文章:(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准备)
第一,课文的标题妙在哪里?
第二,全文的结构妙在哪里?
第三,驳论的方法妙在哪里?
(二)训练反馈
①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
②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_____。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_______。
①立论;驳论,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说明它是正确的;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在驳斥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②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先驳论据,后驳论点(驳论证)。 
(三)评价拓展
______
课后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驻东北的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夜,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他们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一九三四年四月,日本帝国主义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声明,公开表明妄图独占中国的侵略野心。国民党反动派屈服于日寇的压力,派亲日分子黄郛向日寇哀求和平,但遭到拒绝。日寇节节进逼,日益深入华北。于是失败、悲观的气氛笼罩着国民党反动集团,他们大搞求神拜佛,以自欺欺人的手段,麻痹人民。而当时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却发表社论,抹煞阶级界限,混淆是非,指责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权掩盖罪行,推卸责任。鲁迅针对这种反动言论,发表了这篇文章,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鲁迅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激愤地揭露所谓失掉自信力的那些反动统治者,而且他们早已专门用自欺欺人手段麻痹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以昂扬的革命激情歌颂“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是正“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着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文章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迅生平简介(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