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存在的问题。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往往会使学生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等文学常识,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杨曹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杨修死因,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法说明
1、说教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经典名著的选段,我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自己去挖掘内涵,寻找真实的体会,能有自己的课堂所得。
重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导入,直观形象且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在学生中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归纳杨修死因时,我特地提到了易中天先生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并要求学生课外观看。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2、说学法
课前预习法。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探究死因,理解人物性格。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将采用这一方法。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
简介作者、作品。
检查预习。
精讲点拨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分析曹操和杨修性格。
3、探究杨修死因。
当堂训练
找出能体现曹操性格的句子。
拓展延伸
杨修才华横溢,因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才被曹操的杀害。假如你是杨修的好友,曹操的重臣,你会对杨修说些什么?会对曹操说说些什么?
课堂小结
总结从杨修之死中得到的启示。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表面)
杨修 曹操
数犯忌
(真正)
才思敏捷 阴险狡诈
恃才放旷 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 刚愎自用
作业布置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