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课《蚕出生了》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课《蚕出生了》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2 22: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备课
课题 5.蚕出生了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 1 课时)
教材分析 《蚕出生了》一课指向课标中的主要概念: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围绕主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是:1.1 描述生物的特征。1.2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多种多样的动物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初步了解了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但对系统地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还缺乏相应的技能和持之以恒的耐心。虽然有的学生养过蚕,有一些养蚕的经验,但是还缺乏科学的饲养知识以及在饲养过程中进行思考的意识。本单元通过养蚕这个充满趣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既能获得一些养小动物的技能,又能对蚕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思考,了解蚕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训练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某项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此外,养蚕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通过养护可爱的小生命,能够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责任感;通过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够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和创新能力。 本课在观察蚕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孵化蚕卵,然后观察蚕卵的变化过程,并观察蚁蚕的特点,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有目的的,有顺序,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了解蚕卵孵化需要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能正确孵化蚕卵。 5.能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科学思维: 1.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探究实践: 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态度责任: 1. 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重点 能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办法记录观察,调查,测量的现象或数据,以及产生的问题或想法。
板书设计 5.蚕出生了 蚕卵 蚁蚕 形状 颜色 大小 日期蚕的体长蚕的样子 (文字,画图或照片)进食情况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出示单元页。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绞丝织绸了,2000多年前,西汉的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后,逐步形成了一条沟通东西方的商贸道路,其中,丝绸是中外贸易最重要的商品,这条商贸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由来及深远影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提问:关于养蚕,你知道哪些事情?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开展养蚕活动。 3.归纳学生提出和交流的问题。 预设:蚕卵有什么特点,怎样孵化蚕卵?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健康成长?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怎样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确定集中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后面研究的线索。 4.聚焦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 二、观察蚕卵 1.围绕观察蚕卵,提出以下问题: 从哪些方面观察蚕卵的特点? 除了用感官观察外,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 怎样测量一粒蚕卵的大小?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蚕卵的表面特征 (2)测量蚕卵的大小,先测量排成一行的几粒产卵的长度,再除以粒数就得出一粒产卵的长度。(用羽毛扫动蚕卵) 预设:使用直尺对单个蚕卵进行测量 (3)记录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并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尝试描述蚕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对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观察的结果,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小结 刚生出来的蚕卵大约是淡黄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蚕卵成扁扁的,椭圆状,用尺量一量,一粒蚕卵约一毫米,一段时间后,蚕卵开始有黑色的,黄色的和浅灰色的,黑色的和黄色的蚕卵说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孵化出蚁蚕,浅灰色的蚕卵说明蚁蚕即将出生。 三、孵化蚕卵 1.讨论,了解孵化产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1)提出问题 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怎么孵化蚕卵? (2)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答疑。 预设: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 (3)结合养蚕的资料,小结。 孵化蚕卵的方法:孵化蚕卵时,要先在蚕卵上,直至蚁蚕孵化出来。对没有孵化出来的蚕卵应继续用黑布遮住,直到孵出蚁蚕为止。 2.分发蚕卵,准备孵化 向学生分发蚕卵,并指导学生在蚕卵上喷酒少量水后放到孵化盒里,再把孵化盒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3.设计“蚕卵孵化观察记录表”,并坚持观察和记录。 (1)提醒学生绕蚕卵化过程,观察记录以下方面在孵化过程中,蚕卵有什么变化?蚁蚕是怎样出生的?蚁蚕长得什么样?它们有哪些有趣的动作? (2)学生每天观察孵化中的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观看视频)交流蚕卵孵化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并描述蚁蚕的样子 (1)引导学生用感官以及放大镜,尺等工具观察蚁蚕的样子,身体颜色等情况。学生观察蚁蚕食教师要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 学生思考观察方法:从哪些方面观察? 按什么顺序观察? 怎样记录观察结果? 怎样表达与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观察蚕卵时的观察方法,并引用迁移到观察蚁蚕。 (2)观察发现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汇报交流教师。 (3)小结 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很小,黑褐色毛茸茸的,像小蚂蚁一样,因此叫做蚁蚕。 四、拓展应用 围绕写养蚕日记提出以下问题。 养蚕日记可以写哪些内容? 怎样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如何设计养蚕观察记录表? 采用哪些观察记录的形式? 对蚕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孵化蜕皮,吐丝,结茧,蚕蛹,蚕蛾及产卵等如何设计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此外,还要提醒学生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记录是怎样解决的? 选择一些养蚕日记示例,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