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养蚕》单元备课(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养蚕》单元备课(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2 22: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二 单元
单元(主题) 指导思想: 探究实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关键能力。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书中提到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主题从生活真实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并制定实验计划,利用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了解蚕的发育过程。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生命科学”这一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内容要求: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学习内容: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内容要求: ①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描述生物的特征。 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内容要求: ②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③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列举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 学习内容: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内容要求: ⑤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学习内容: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内容要求: ④描述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学习内容: 8.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内容要求: ④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⑤描述和比较胎生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内容分析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4课建构而成。 第5课是《蚕出生了》。本课主要以“蚕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养殖活动。本课首先在观察蚕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孵化蚕卵,然后观察蚕卵的变化过程,并观察蚁蚕的特点。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能力。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写“养蚕日记”。从本课开始,要求学生把写养蚕日记贯穿在整个养蚕活动中,这既是记录整个养蚕活动的过程,也是为后画梳理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积累资料的过程。 第6课是《怎样养蚕》。小蚕孵化出来了,必然面临着“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健康成长”的问题。本课顺应学生的认知需要,围绕着科学实践活动“怎样养好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人们是怎样养蚕的,为自己的养蛋活动做好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了解要想养好蚕,需要了解适合蚕生长的环境条件、蚕喜欢吃什么食物;围绕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为蚕设计、安置一个舒适的“家”,探究蚕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食物等。本课的拓展与应用中介绍了“养蚕注意事项”,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养蚕活动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第7课是《蚕的生长变化》。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是养蚕活动的重点内容。在养蚕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蚕的许多生长变化现象,但教科书并没有一一列举,只是选择了几个反映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的关键观察点。首先引导学生知道怎样观察蚕的身体变化:然后,实际观察蚕在生长过程中身体有哪些变化,蜕皮、吐丝的情况,蚕茧和蚕蛹是什么样的,蚕蛾是怎样破茧而出的,蚕蛾的身体什么样,蚕蝦产卵的情况等。以这些观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以及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怎样抽丝”,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蚕丝的知识。 第8课是《蚕的一生》。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养蚕活动进行回顾、梳理、反思。通过整理养蚕日记和各个阶段的观察记录,回顾、梳理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了解像蚕必样的生长过程是变态发育。在此基础上,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还有一些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也有像重蚕一样的变态发育现象。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养蚕热情高,对于新的知识有者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通过养蚕,了解蚕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2.了解水、空气、温度、食物等条件对蚕的生活和生长的影响。 3.了解蚕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以及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4.认识动物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5.知道像蚕的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形态变化是变态发育。 (二)科学思维 1.能围绕养蚕过程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针对养蚕的环境条件、蚕的生长过程等方面提出假设,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能观察并描述蚕的生长过程。 2.能运用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记录、整理观察到的蚕的生长过程。 (三)探究实践 1.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认识蚕的生长条件和过程,并正确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2.能对自己的养蚕过程、方法和结果等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四)态度责任 1.对养蚕中的科学实践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探究兴趣。 2.在养蚕过程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3.乐于兴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养蚕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能接纳他人的观点,能分工协作,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5.通过养蚕活动,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为满足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不断改进着技术和产品。
教学重点 了解蚕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以及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教学难点 通过养蚕活动,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为满足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不断改进着技术和产品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