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17:5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
学科期末质量监测参考卷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蓝田人遗址位于陕西,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穿洞人遗址位于贵州,而元谋人遗址位于( )
A.云南 B.北京 C.山西 D.江苏
2.通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可以洞见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以下关于河姆渡遗址描述正确的是( )
A.河姆渡人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B.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粟,烧制陶器
C.河姆渡遗址距今5300——4300年
D.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观测天象的观象台
3.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神话传说,充满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古史中传说中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一传说反映了( )
A.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故事
B.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的故事
C.尧推举舜做继承人的故事
D.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水患严重的故事
4.河南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 )
A.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
B.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C.商王朝受到环境影响多次迁都
D.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在二里头
5.《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标志天下为家的历史事件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商王盘庚迁殷
C.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D.周厉王与民争利
6.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绿松石铜牌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铜冰鉴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字形中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假借字
8.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以下关于西周初年诸侯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诸侯国都是由周王的宗亲建立
B.诸侯独立性大,无需向周王进献贡物
C.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D.大的诸侯竞相争霸,操纵政治局面
9.某校七年级同学进行历史人物的课本剧,课本剧中有“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道德教育”、“文献整理”等描述。由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0.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这一年换算为世纪纪年法是(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1.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12.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扁鹊 B.华佗 C.郦道元 D.张仲景
13.历史小说是对历史事实的艺术创作,“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反映古代著名战争是( )
A.涿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个故事反映出( )
A.紫色丝绸比织锦更为昂贵
B.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据守州郡
C.西晋贵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D.“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15.420—589年,南方政权都在建康定都,更迭频繁,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是( )
A.唐、虞、夏、商 B.魏、蜀、吴、晋
C.宋、齐、梁、陈 D.辽、宋、夏、金
16.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以下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允许北方匈奴族内迁
B.带领南下流民开发江南地区
C.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D.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
二、填空题:17-21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7.上古时期, 接受治水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得到民众热爱。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商朝,建都在毫,任用贤才,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18.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建在岷江之中,分为三个主体工程, 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用于灌溉的内江和用于分洪的外江。而 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出的出水口,引水灌溉农田。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19.成语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赵括纸上谈兵有关的战役是 ,和项羽破釜沉舟有关的战役是 。
20.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开渠、 、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 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21.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 ”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三、综合问答题:22小题,共19分。
22.某学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西汉的兴盛”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请阅读下列探究材料,回答问题。
【补充内容,解读史料】
西汉前期社会经济情况
汉初状况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
应对措施 刘邦时期:“兵皆罢归家”;释奴为民;轻徭薄赋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以农为本;三十税一;“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治世局面 A
(1)请将A处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汉初期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并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运用大事年表,简要概括】
汉武帝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41年 景帝崩,彻以太子即帝位。
公元前140年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对《天人三策》,推明儒学,抑黜百家。
公元前127年 用主父偃言,颁《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分道出击匈奴,北逐单于。
公元前118年 罢三铢钱,铸五铢钱。
公元前110年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
公元前106年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以《六条》察事。
——整理自罗义俊《汉武帝评传》(2)请根据汉武帝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年表,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角度进行概括,相信你可以完成。]
【搜集人物图片,撰写介绍】
张骞像(现存于敦煌阳关博物馆) 司马迁像(选自《古圣贤像传略》) 霍去病像(选自《汉武王朝人物志》)
官职:郎官主要事迹:两次出使西域 地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官职:太史令主要事迹:撰写《史记》 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官职:骠骑将军主要事迹:多次出击匈奴,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地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
(3)西汉时期涌现了诸多优秀的历史人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请仿照示例,为张骞或司马迁写一篇100-15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条理清晰,价值导向正确。)[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示例,从官职、地位、事迹、精神品质等角度介绍历史人物,相信你可以完成仿写。]
示例:西汉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时期任骠骑将军,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多次出击匈奴,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中,与卫青率领轻骑深入大漠,大胜而归,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其身上展现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4)综上所述,分析西汉国力兴盛的原因。
四、材料解析题:23小题,共13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祖冲之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割圆术”。祖冲之运用割圆术,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24576边形的面积。为了保证精确度,每次都是9位数运算,这对用算筹计算的古代数学家而言难度很大,只有掌握纯熟的理论和技巧,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才能取得如此的杰出成就。祖冲之还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和千里船。
——整理自许莼舫《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这是因为太阳、月亮等天体是沿着椭圆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的,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这些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祖冲之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伟大的天文学家。观象制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精确历法的需要驱动祖冲之在继承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圆周率的精确度,为自己制定《大明历》奠定基础。精确的历法为农业的丰产增收提供了可能,为南北朝后的隋唐富强奠定了基础。
——选自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与历史教学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正确”,错误项的括号内打“错误”)
甲:祖冲之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割圆术”的创立者。 ( )
乙:祖冲之运用算筹进行运算,体现了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 )
丙:祖冲之在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上也有杰出的成就。 ( )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天文历法和圆周率计算之间的关系。[温馨提示:请仔细阅读并勾画关键词,梳理三者的逻辑联系,相信你可以完成。]
(3)综上所述,指出祖冲之为什么能够取得突出的科学成就。[温馨提示:请同学们从个人角度、文化发展、社会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完善你的回答。]
试卷第2页,共6页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A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和山顶人遗址都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排除B项;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排除C项;江苏省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有下草湾遗址,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A项正确;种植粟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排除C项;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了观测天象的观象台,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古史中传说中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可知,这一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是各个部落之间攻伐、合并等不断交融才最终形成,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帝、黄帝、蚩尤等部落”,没有涉及尧推举舜做继承人,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水患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B项正确;材料中遗址体现的是不同的墓葬群,没有涉及军队,排除A项;商王朝多次迁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材料中没有提及商朝迁都,排除C项;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标志着天下为家的历史事件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A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牧野之战是商周在公元前1046年于牧野发生的一次大决战,属于武王正义之师伐纣最关键一战,结局是武王以少胜多,商纣兵败自尽,排除C项;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国人暴动,最终被灭,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B项正确;绿松石铜牌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毛公鼎是商朝铭文数量最多的青铜器,排除C项;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来表示类别,组成新字,C项正确;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造出的是象形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C项正确;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排除A项;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排除B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打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B项正确;。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建立法治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个世纪=100年,1个年代=10年,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如公元前202年,百位上的数是2,2+1=3,就是公元前3世纪;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学越大,距今越远,反之越近,所以公元前202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末,D项正确;综上所述,公元前202年换算为世纪纪年法是公元前3世纪末,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的过程,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C项正确;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排除A项;指南针的发明与外传,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五禽戏”,善长实施外科手术,B项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郦道元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张仲景主张治未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蒋干”“孔明”“周瑜”“诸葛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干”是曹操军中的人,“孔明”“诸葛亮”是刘备军中的军师,“周瑜”是孙权军中的大将,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孙权、刘备双方组成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在对峙时期,出现了“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最后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C项正确;涿鹿之战中交战的双方是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排除A项;官渡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B项;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是东晋与前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故事反映出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西晋贵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C项正确;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紫色丝绸比织锦的价格信息,无法推断两者更为昂贵,排除A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情况,排除B项;东晋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东晋灭亡之后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称“南朝”,都城都在建康,C项正确;夏、商属于早期国家,唐朝存在时间为618年-907年,属于繁荣的时期,排除A项;三国时期国家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晋朝又分为东晋和西晋,排除B项;辽、夏、金不属于南方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万余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正确;“允许北方匈奴族内迁”是汉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带领南下流民开发江南地区”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7. 禹 汤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王室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商侯。到汤时候,在伊尹的辅佐下,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被认为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举动。
18. 鱼嘴 宝瓶口
【详解】根据所学都江堰的知识,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建在岷江之中,分为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用于灌溉的内江和用于分洪的外江。而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出的出水口,引水灌溉农田。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19.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不听部下劝告,陷入秦军重围,赵军全军覆灭,所以①答案为长平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所以②答案为巨鹿之战。
20. 凿井 苜蓿
【详解】根据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21.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22.(1)补充:A:文景之治。境况: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
(3)人物介绍:
题目:通西域第一人张骞
张骞,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应募汉武帝出使西域,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一百多人的团队出发,在穿越河西走廊时,张骞及其团队的行动被匈奴军队发现,导致他们被捕并被带到匈奴王庭。在那里,张骞受到了匈奴单于的审讯和诱惑,但他坚守使命,没有改变初衷。在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之后,张骞抓住了一次机会,与随从一起逃离匈奴的控制,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后来逃脱后才回到长安,把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以其非凡的勇气、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身上展现的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题目:史学巨匠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身上展现的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人才辈出等。
【详解】(1)补充: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所以A处答案为文景之治。境况:根据题干“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期社会境况是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政策:根据题干“‘兵皆罢归家’;释奴为民;轻徭薄赋”和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措施:根据题干汉武帝年表“用主父偃言,颁《推恩令》”和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根据题干汉武帝年表“罢三铢钱,铸五铢钱”“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根据题干汉武帝年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对《天人三策》,推明儒学,抑黜百家。”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据题干汉武帝年表“卫青、霍去病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分道出击匈奴,北逐单于”和所学知识可知军事上北击匈奴。
(3)人物介绍:仿照题干示例,为张骞或司马迁写一篇100-15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题目自拟,史实准确,条理清晰,价值导向正确,从从官职、地位、事迹、精神品质等角度介绍该历史人物即可,如:
题目:通西域第一人张骞
张骞,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是西汉时期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应募汉武帝出使西域,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一百多人的团队出发,在穿越河西走廊时,张骞及其团队的行动被匈奴军队发现,导致他们被捕并被带到匈奴王庭。在那里,张骞受到了匈奴单于的审讯和诱惑,但他坚守使命,没有改变初衷。在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之后,张骞抓住了一次机会,与随从一起逃离匈奴的控制,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后来逃脱后才回到长安,把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以其非凡的勇气、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身上展现的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题目:史学巨匠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身上展现的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4)原因: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材料三反映了西汉的优秀的历史人物,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西汉国力兴盛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织;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人才辈出等。
23.(1) 错误 正确 正确
(2)农业发展需要制定精确的历法,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精确历法需要精算圆周率。
(3)祖冲之具有广博精深的学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农业发展、精确的历法需要圆周率精密计算;历代的天文历法书籍,为祖冲之在历法方法取得成就奠定基础。
【详解】(1)判断:根据“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割圆术’”可知,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精确度,每次都是9位数运算,这对用算筹计算的古代数学家而言难度很大,只有掌握纯熟的理论和技巧,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可知,祖冲之运用算筹进行运算,体现了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故②正确。根据材料一“祖冲之还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和千里船”可知,祖冲之在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上也有杰出的成就,故③正确。
(2)关系: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可知,农业发展需要制定精确的历法,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根据材料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可知,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精确历法需要精算圆周率。
(3)原因:根据材料一“为了保证精确度,每次都是9位数运算”“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可知,祖冲之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具备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根据材料一“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可知祖冲之具有严谨治学精神。根据材料二“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可知,农业发展需要精确的圆周率。根据材料二“观象制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精确历法的需要驱动祖冲之在继承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圆周率的精确度,为自己制定《大明历》奠定基础。”可知,祖冲之对历代的天文历法书籍研究,为他在历法方法取得成就奠定基础。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