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第6 课往事依依(课件+学案+素材)(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第6 课往事依依(课件+学案+素材)(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4 11:50:21

文档简介

六 依依往事
于漪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展示交流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作者链接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3.背景链接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4.给下列词语注音:???????
? 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
????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
5.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自主·合作·展示】
一、预习展示?
???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2.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3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课堂检测
1.在自己的经历中,是否有些书籍对你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影响?是哪些书籍?产生了什么影响?
2.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2.体会描写方法:
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课堂检测?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四、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课后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 ????????↓???选材精当?山?水?千?国??????北?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 ????????│???语言优美?画?传?诗?课??????楼? ????????↓???前后照应?????????????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特点?)??
【反馈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4、辨析词义填空。
(1)凝视  凝注
①有时    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②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    在眼睛里。
(2)沉醉  沉浸
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     在诗的意境之中。
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5.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里的“花环”应理解为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一语的意思是       。
6.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7、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          。
8、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9、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10、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用“||”给选文划分层次。
12、“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
1.略 2.尤(犹)、头(投)、贻(怡)、声(生) 3.①③②④ 4.(1)①凝视②凝注(2)①沉醉②沉浸 5.梦想和理想;构筑童年的生活理想 6.例句:①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②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意思对即可) 7.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8、相同之处: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不同之处: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9、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10、这句话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 11、老师入情入理……兴趣。||国文老师……更加贴近了。||如今……眼睛。 12、略
重点语段训练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12)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往事依依》)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古文 的老师
?
?
?
代课 老师
?
?
?
4、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
5、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2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两词各有侧重,雕镂侧重于雕刻的精细,镌刻侧重于刻的印迹深。3、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
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
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背景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