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背景下,战争和混乱极易发生。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所以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很难获得较好的说理能力,即使他有可能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感同身受的境遇,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仍然可以产生较好的说理功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3分)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批驳士大夫阶层的“耻于学师”的风气,呼吁大家向“古之学者”学习,以“学于师”为风尚。
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予谓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和人情”。
4.2023年11月,某地《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强调: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简要评析。(4分)
5.文章第②段提到:“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样的说理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一瞬间,那里燃起了地狱般的焦红色大火,黑色大鸟痛苦地嘶叫着,再一次飞向高空,久久不肯离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节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李大棉裤和大老张对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分辨炮弹和甩手榴弹的指导,既表明老兵经验丰富,更表现了对战友的关心爱护,充满人性的光辉。
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真实地表现了普通英雄的成长。
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氛围压抑,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吃炒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对食物的异常珍惜,充分揭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小说讲究叙事节奏,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扣人心弦。
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此呈示出这场护国之战的悲壮和崇高。
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从情节与主题角度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6分)
古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忘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A〕栖于会稽之〔B〕上〔C〕使大夫种厚币〔D〕遗吴太宰嚭以请和〔E〕求委国〔F〕为臣妾〔G〕吴王将〔H〕许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辛苦,在文中指“吃苦”,与成语“含辛茹苦”中的“辛苦”用法和意义相同。
重味,数种菜肴,古人常将“食不重味”与“衣不重采”连用,表示生活简朴。
劓,割鼻,古代五刑之一。中国古代刑罚体系曾经以五刑制度为基本内容来建构。
微,文中指“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相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伍子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从越王勾践能够吃苦、注重人心就预见到其必将会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
伍子胥的进谏在吴王看来缺少说服力。他不赞同攻打齐国,而吴王恰恰在攻打吴国时大败齐师,震慑邹、鲁。
伍子胥引用《盘庚之诰》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吴王向商朝学习,注重繁衍人口,并且毫不遗漏,登记在册。
伍子胥始终忠于吴国。即使他把孩子托付给齐国鲍牧,自己也回到吴国,展示了他对吴国特别的情感。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通观全文,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灭越而非攻齐,请概括其主要理由。(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①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②月正苍苍。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迁(今重庆忠县)刺史期间。
②磨围山,即今重庆彭水摩围山。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诗题,点出“老萧郎”的能文好饮,且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其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颔联上句写萧处士因喜好诗文而抛去生计主业,下句则表明其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
诗歌前四句既着力刻画了萧处士的形象,又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语言朴实无华。
D.颈联设想友人远赴黔南途中所见所闻,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1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尾联具体分析其中的情感。(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君子”不应该追求安逸的生活,而应把“好学”作为自己的德行。做到“ , ”。
(2)遥对明月,古人每有兴怀。李白在《将进酒》中有“ ”的名句,表达得意之时美酒与明月皆不可辜负;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 ”的名句,则生发哲思,以人赏月来叩问人类起源。
(3)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在句内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4)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告诫君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天下稍安,犹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以“ , ”表达此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雪花是洁白的信笺,上面写着天书。天气一冷,掌管信笺的上天便 ① ,准备将雪花配发给人间。人只有等一朵雪花落下,才看得清它的面貌,标致,蓬松,像白梨花。
小时候,我对雪是 ② 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 ③ 。
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雪流 ④ ,像瀑布一样倾泄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 ⑤ ,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
(摘编自胡容尔《我开始思念雪花》)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厚积薄发 情有独钟 超凡脱俗 汹涌 兴高采烈
厚积薄发 一往情深 不染凡尘 湍急 兴高采烈
蓄势待发 情有独钟 不染凡尘 湍急 欢呼雀跃
蓄势待发 一往情深 超凡脱俗 汹涌 欢呼雀跃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优秀的儿童绘本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高群英表示:“好的绘本要把儿童为本,内容有创意和趣味性,能触动孩子的心。满足儿童的心理认知、语言和思维特点。……”业内人士列出好绘本的四个条件。首先,要有情怀。世界很多绘本大师往往是在四五十岁开始绘本创作。人生过半,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他们不想讲大道理,只想给孩子讲个故事。这是站在人生时间维度的一端与生命之初的碰撞。其次, ①_ 。孩子看绘本往往会不厌其烦,他们愿意作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重复,孩子的逻辑正是在后天这样的经验积累中建立起来。而细节就是个性化的呈现方式。逻辑和细节集中在一起就是对美的建设。第三,要有儿童观和现代观。这是衡量绘本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② ,比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绘本,是从大人的角度看世界,是大人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属于“大人观”。只有儿童观对了,孩子才会认同绘本中的故事,与故事没有隔膜才具有现代观。最后,要有多样性。这需要创造者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和形式,不要让孩子的眼睛模式化。
(摘编自《原创儿童绘本的发展之思》)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需要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下列修改正确的选项是( )(3分)
好的绘本要以儿童为本,内容有创意和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语言和思维特点,能触动孩子的心。
好的绘本要把儿童为本,内容有创意和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语言和思维特点,能触动孩子的心。
好的绘本要把儿童为本,能触动孩子的心,内容有创意和趣味性,满足儿童的心理认知、语言和思维特点。
好的绘本要以儿童为本,能触动孩子的心,内容有创意和趣味性,满足儿童的心理认知、语言和思维特点。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文段中加点词的用法最相近的是( )(3分)
“雏凤清于老凤声”,奥运会上,央视解说员用雏凤清声来高度评价了跳水小将陈芋汐和张家齐。
《诗经·小雅·天保》有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句祝福送给大家,祝愿大家前程似锦。
面对公共责任与公共风险,媒体勿当社会戾气的传声筒;而每个公民,更当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李瑛在《一月的哀思》中写到:“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在18岁成人典礼上,树人中学明华同学的上述演讲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向明华写一封信,和他交流你的观点与看法。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与内涵,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江北区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此处考查学生极易混淆的因果倒置。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B.“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D.“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C.是面对士大夫之族的公共群体,做出的情理兼备的表达。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A项,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未涉及“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项,讲致于外而失于内,过度注重外在表现的弊端可能正是让对方“不信”,未涉及说理中的“情绪”要素;C项,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D项道出了文艺作品最本质的功能,不是用大道理教育人,而是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故选D。
4.示例一:甲的说法符合本文的“说理”要求。本文认为,“说理”是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的话语形式(1分),甲同学首先鲜明地表达了个人主张,增加体育科目的分数是一件好事(1分),接下来进一步解释主张,指出学习是一个磨练人的意志力的过程,而体育最能够起到磨练人意志力的作用,且体有最方便在挫折教育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1分)。但是“说理”还要做到持论客观公正,平等理性对待不同意见,甲同学的说法在语言表达上2个“最”字的使用,在情绪上略显偏激,比较绝对(1分)。
示例二:乙的说法不符合本文的“说理”要求。本文认为,“说理”是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的话语形式(1分),乙同学的看法是明确的,但是他没有解释持这种看法的理由(1分),看似在说明理由,实际上是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且不合逻辑,保障锻炼身体的时间与增加学生的负担没有逻辑联系(1分)。他并不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不理解政策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做到“平等理性对待不同意见”。(1分)
【解析】本题设置情境,意在理解文中“说理”的基本特征并加以运用。
5.①“攥紧拳头”,这种说理,表现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等,往往是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只有增强逻辑,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②这种“说理”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攥紧拳头”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评分建议:每点2分,原文对说理构成因素的相关论述1分,结合该论述扣“害处”进行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6.A【解析】“二斗伢子不服气”不是因为他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而是认为指导员太小瞧自己了。
7.A【解析】小说开头描绘的梦境并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后文也没有与这个梦境前后照应的相关情节。
8.①“手”的细节描写将大老张过去爱和新兵开玩笑、战时对二斗伢子的爱护以及最后壮烈牺牲的情节串连起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讴歌以大老张为代表的战士群体不畏艰苦、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共4分,每点2分。)
①小说以战场为特定环境,时时有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死亡相伴,以“生”为题,突出了战士们始终面临的生死考验。
②面对死亡,二斗伢子从开始的“不怕死”到后来对“生”的思考,逐步走向成熟,突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③战士们面对死亡,英勇无畏,为了祖国的安全及和平正义,他们热爱“生”而又不惧牺牲,表达对抗美援朝战士的崇高敬意。
(共6分,每点2分。)
CEG。 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於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
注意给分:每对一处得1分,超出三处不给分。
11.A。辛苦,在文中指“吃苦”,与成语“含辛茹苦”中的“辛苦”用法不同。
12.C。引用《盘庚之诰》意在表明不要给越国以休养生聚之机,要斩草除根。
13.(1)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
(2)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
【解析】1点1分:(1)之,主谓取独;犹,像……一样;务,攻打,谋求;不亦……乎,不是……吗?(2)把梓树种植在我的坟墓上,状语后置;可以为器,能够做棺材;县,通假字,“悬挂”;以,“来”,表示目的。
14.(1)越王勾践吃苦时劳,勤俭节约,关心民生疾苦,志向远大。(2)吴越相邻,越国地处吴国腹地,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灭了越国,才能斩草除根,永除后患。(3)攻打齐国,对于吴国而言,没有实用价值。(如有其他不够概括的答案,阅卷时酌情给分。)
15. B【解析】“常年流连于他乡的美酒而忘却家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因四海漂泊,只能以酒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16.①依恋与不舍。月下送别,劝即将远行的友人饮酒赏月,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②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③悲苦与忧愁。月下送别,友人远赴,自己相同的辗转漂泊之愁,宦海沉浮之苦和故园之思。(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莫使金樽空对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C【解析】 厚积薄发,意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情有独钟,意思是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一往情深,意思是指对人或对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超凡脱俗,意为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脱离世俗的高雅境界;不染凡尘,指不受物质或坏习惯、风气的影响而保持心地洁净。汹涌,意为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湍急,水流急速。兴高采烈形容兴致勃勃,情绪热烈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19.第一处是反问句,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
第二处是设问句(选择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穿越风雪的原因的思考,发人深省。
(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20.A【解析】本句中出现了搭配不当与不合逻辑的错误。 “把”…… “为”搭配不当,“能触动孩子的心”应该放在最后才合逻辑。“满足”……“特点”搭配不当。
21.D【解析】原文“碰撞”,本义物体相碰或相撞,用具体绘抽象,文中指撞击摩擦引发共鸣得到认可的意思。D项“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抽象的“日子”。用法相近。A为比喻义,“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指清越的鸣声。“雏凤清声”出自李商隐的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B“如日方升”,意思是像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C项“传声筒”喻指把一个人的话原样传达给另一个人,不添加个人主见。
22.①要通过逻辑和细节来呈现美 ②儿童观即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儿童观不是从大人的角度看世界)(每处2分)
23.作文 解题:关于“做人”的真谛,忘我无我。谦逊甘当配角、宽容容忍别人的缺陷、理解支持他人的奋斗崛起、体贴理解他人痛苦挫折。结合时代“新青年”的身份,可以阐释这些品质在做人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是,也可以反弹琵琶,辩证思考,这些所谓的品质背后,有没有“失去了自我”的弊端。书信交流,注意对象意识,文体意识。注意交流的共情点与说服力。本次作文,要求有思辨性,建议均分43分。一类作文建议要有综合立意与辩证思考。
【参考译文】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很严重,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路就带关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和越国议和以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菜肴,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此后四年,吴王将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嚭。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特殊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总是相信和采纳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破坏礼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彻底割除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够传宗接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城邑里把好人影响坏了。’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子胥临行,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毁灭,没有好处。”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产生裂痕以后,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说:“你用这把宝剑自杀。”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唉!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公子们争着立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几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职。你立为太子后,还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却不存在你报答的希望,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于是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