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业素养诊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1.B (偷换概念,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的是“唐代近体诗的形成”)
2.A(B.“以同为和”与“以异为显”颠倒。C.不合文意。D. “直接原因”错)
3.C(A、B对偶、押韵 D.押韵。
4.①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对于优
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每
点 2 分,意对即可)
5. “对” 的形式指颔联与颈联每联的两句第二、四、六字平仄各自(分别)相对。
(2 分)“粘”的形式指全诗第五句(颈联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与全诗第四句(颔联
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一致。(2 分)讲究粘对能使诗歌的平
仄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上形成回环、优美的节奏。(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6.A.(“本文先概写江浙一带的冬天景物总特点”有误)
7.B.(“先前……诗人为江南所写……”有误
8.(1)以时间(从日暮到清晨或“从雪前到雪后”)顺序组合,写出了江南不同时
段以及整体意境之美。(2分)(2)以虚写实,触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增强了语言的诗意。(2 分)
9.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2 分)(1)本文以
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2)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
冬景的恰到好处;(3)以搁笔去散步,侧面烘托江南冬景诱人。(4 分,每个例子 2 分,
答出两处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10.C、E、G
11.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即《左传》之“传”)
禁中,旧称天子居住的地方。字,古人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
神追求或自我期待;大凡称呼别人的字来表达尊敬之意。D.累被摈黜.黜,指官职的贬退。
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
则指提拔任用。《琵琶行》中“左迁”
12.C(原文说,张籍考中进士)
13.有人看着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旧事议韩愈;韩愈写
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
14.(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
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每句 1分,意对即可)
{#{QQABJQSQggAAAgAAAQhCAwE6CAMQkAAAAKoOBFAAIAAAiRNABAA=}#}
(2)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
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每句 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
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
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
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
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
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
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
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
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
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
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
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
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
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
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
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
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
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
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
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
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
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
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
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
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
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
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到陪都任职,在荆南有田产,于是就告老归乡。在景佑元年(1034)正月二十六日在
家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B.“因而心生恨意”理解有误。
{#{QQABJQSQggAAAgAAAQhCAwE6CAMQkAAAAKoOBFAAIAAAiRNABAA=}#}
16.本词结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寄寓了家国沦亡的创痛与收复无望的悲愤之情。
(3 分)。《永遇乐》词结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对宋朝廷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与渴慕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答案示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
而友麋鹿/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回答其他语句,也可酌情得分)
(4)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5)道中迷雾冰滑 蹬几不可登
(每空 1 分,共 10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18.①闻名遐迩(大名鼎鼎)、②孜孜以求(兢兢业业)、③呼之欲出(活龙活现)(其
它成语意对即可)
19.①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②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③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每句 2 分,意
对即可)
20.[答案示例]一名同学被训斥要求重写作文,他慢慢把试卷折叠整齐收进书包,向老师
微笑告别(街巷拐角,一个骑车人撞破了摊贩(行人)的东西而摔倒,摊贩(行人)不顾
自己的东西急忙去搀扶骑车人)(体现“细节”描述,共 3 分,意对即可)
21.古诗文(书面语言)语体(2 分)。乙种语体风格语言含蓄高雅,富有文化底蕴,启人
深思。(2分)(意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答案略。参照 2023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分标准。
评分说明:⑴以 47 分为基准分切入。
⑵好作文总分要打在 54 分以上乃至满分;差作文总分可打在 36 分以下直至 0 分。
⑶缺题目扣 2 分。
⑷每一病句扣 1 分。
⑸每个错别字扣 1 分。
⑹字数不足,在结构完整时,每少 50 字扣 1 分。
⑺要写出自己的见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⑻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阅读知识面广、思想深刻的学生得高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分) (15~11分) (10~6 分) (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基础 内容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等级 20分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QQABJQSQggAAAgAAAQhCAwE6CAMQkAAAAKoOBFAAIAAAiRNABAA=}#}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特征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等 20分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级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QQABJQSQggAAAgAAAQhCAwE6CAMQkAAAAKoOBFAAIAAAiRNABAA=}#}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诊断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2024.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曾经历了从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到探索韵律、探索声律,到探索格律等长期的过程。
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D.前人对格律的摸索与总结对于自由体的白话诗也有一定意义,闻一多等现代诗人曾进行过白话诗语音规律的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
B.声律“以同为和”,韵律“以异为显”,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
C.天才的诗人只要能超越格律的束缚,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卓越才能就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D.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B.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闻一多《红烛》)
C.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4.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5.阅读材料一加点词语,请结合杜甫的律诗《登高》的当中两联,指出其“对”的形式与“粘”的形式,说说其作用是什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①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②“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③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④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⑤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935年12月1日,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如《故都的秋》开头概写其“清,静,悲凉”等特点一样,本文开篇先概写了江浙一带的冬天景物总体特点。
B.第五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冬景独特。
C.本文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
D.《故都的秋》叙写的基调是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而本文的基调则是明朗、闲适的,所描写的风景充满生机。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读读书”“写写字”与后面句子⑤中“散散步”等,描述的动作显得轻松舒缓,所蕴含的自身感受与景物特点谐和。
B.句子②是说独自一人在江南的山野里散步,作者才真正认同了先前曾阅读过的那位诗人为江南所写诗句中蕴涵着的情感与哲理。
C.句子③属场景描写,点染出微雨寒村“悠闲境界”,与下文“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精致描写,烘托出作者轻快喜悦的心情。
D.句子④是说江南微雨寒村的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党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事,都可不顾。
8.第⑧段说“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作者是怎样组合“这几句诗”的 有何表达效果 (4分)
9.本文与《故都的秋》都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所写地域季节的特点?请并结合本文加以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颇能A诱厉B后进C馆之者D十六七E虽晨炊F不给G怡然H不介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一般指古代科举中考中进士,殿试多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以定等次。
B.“元和十二年”是用唐宪宗的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
C.谈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讌”中“谈讌”的含义相同,指宾主欢饮畅谈。
D.“传”意为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考进士时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宽宏通达,善待好友。与孟郊、张籍友好,韩愈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后来他们考中进士,仕途上顺利。
D.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理睬。
13.韩愈从中书舍人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原因是什么?(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4分)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 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公元1129年,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②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③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起笔不凡,此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风格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16.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赵甲老师让学生解释一下成语“爱屋及乌”,李丁朗诵了《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班中同学不禁鼓起掌来。
(2)钱乙同学走在如今的新农村,看到田家庭院绿树环绕,不禁联想起陶潜《归园田居(其一)》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3)孙丙看到小区草坪里的鹿(雕塑),想到了学过的前人的两句诗文“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叙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当时的乐曲名。
(5)姚鼐《登泰山记》中叙写自己与好友登山时,以“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省地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以及拾级而上的艰难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我们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 】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① 。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描写人物,② ,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 】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釆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③ 。很多情况下,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典型的事,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画面”)。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 急诊室内,将要交班的护士急救患者失败,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 ……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简短的文字就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便【 】了。
18.请在文中【 】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请根据画波浪线部分分号的前后内容,再写句子,要求切合语境,表意简明。(3分)
21.阅读下面表格及其文字内容,说说相较而言,后面列所对应的是哪种语体风格?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当下新词表达(口头语言)
① 时间是把杀猪刀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② 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③ 颜值爆表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④ 有钱,任性 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⑤ 宝宝心里累,但宝宝不说 孺子含辛,隐忍不嗔
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
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喜看稻菽千重浪》)
以上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