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起源及其变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地球的起源及其变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7-24 15: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概述 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一、地球的形成1、1644年,笛卡儿(R.Descartes)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 2、布封(G.L.L. de Buffon)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个学说,认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 3、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星云假说”。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___________\"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4、1900年摩耳顿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星。5、结论: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 二、地球的发展“海底扩张”“板块漂移学说”三、地球的形状及大小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是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平均半径[R=(a2c)1/3]:6371.012km; 体积(4/3πR3):1.0832×1012km3; 扁率[(a-c)/a]:1/298.253; 地球质量(M):(5.9742 土0.0006)×1024kg。2、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面积的70.8%被海洋覆盖,陆地只占29.2%,海洋与陆地面积之比为 2.5:1 。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可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形单元。大陆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m 。最低点是约旦境内的死海,海拔高度为-392m 。 1)大陆地形特征 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丘陵、盆地、高原 平原、洼地等多种地形单元。(1)山地 指海拔高度大于500m 以上的隆起高地,并且有明显山峰、山坡和山麓的地形单元。呈长条状延伸的山地称山脉,弧形或线形展布山脉组合成山系,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等。喜马拉雅(2)丘陵 指海拔高度小于500m 或相对高差在200m 以下的高地,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3)盆地 指陆地上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形地形。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面积达 337×104km2。我国最大的盆地为塔里木盆地,其面积达 50×104km2。还有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大型盆地。这些盆地都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富集区域。 (6)洼地 平原或盆地中,地势低洼,甚至低于海平面以下。如吐鲁番盆地的鲁克沁洼地,其中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4m。(4)高原 指海拔高度较高(海拔大于500m ),面积较宽广,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非洲高原,最高的高原是我国青藏高原,海拔在 4000m 以上。(5)平原 指海拔高度小于 200m ,面积宽广、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平地,如我国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黄土高原东北平原2)海底地形特征(1)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间的地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图 1-2 ) , 它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占海洋面积的22.4%。大陆架 海与陆接壤的浅海平台,又称浅海陆棚,是大陆周围坡度平缓的浅水区。 大陆坡 位于大陆架外缘到深海海底地形明显变陡的地带,坡度较大,平均坡度为 3°,最大坡度可达 200 以上,致使水深各地不同,从 200m 至 3000m 以上不等,一般不超过2000m 。 大陆基 又称大陆隆、大陆裙,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带,由沉积物堆积而成。坡度为5°~35°,水深为 2000~5000m 。 (2)深海盆地 指大陆边缘之外,大洋中脊两侧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 4000~6000m ,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占海洋面积的44.9 %。大洋盆地地势十分平坦,以深海平原为主,在洋中脊附近发育深海丘陵。 (3)大洋中脊 是大型海底地形单元之一,是洋底发育的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泛称海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位居大洋中部,在太平洋中则偏东。全球大洋中脊相互连接,全长超过 70000km ,占海洋面积的32.7%。洋脊 — 规模浩大、绵延近70km的世界性山系,占洋底总面积的 32.7%第二节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一、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二、地球的温度 根据大陆地表以下地热的来源和分布状态,可将地下温度分为三层。1、外热层(变热层) 地表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随地点、季节、昼夜的不同也有差异。 2、常温层(恒温层) 在此深度附近,岩石不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称为常温层。 3、内热层(增温层) 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热源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增温具有规律性。 地温梯度:通常把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 100m 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用 ℃/m 表示三、地球的磁场 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 可以认为地球是一个均匀磁化球体,磁力线分布特征和棒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形成一个偶极子磁场。偶极子磁轴与地面的交点称为地磁极。 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地磁场三要素T为该点地磁场总强度。直角坐标轴x指向地理正北,Y轴指向东,z轴垂直向下。T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和垂直分量Z;T在xoy水平面内的投影称为水平分量H,它指向磁北方向;T与H间的夹角称为磁斜角I,T与X间的夹角称为磁偏斜角D。四、地球的弹性与塑性组成地球的物质具有弹性,表现为地震波的传播,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地球内部的弹性状况是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来确定的。地震波体波面波纵波(P波)横波(S波)指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的地震波。指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是沿地面或界面传播的,传播方向是二维的。 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能使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体,表明地球具有塑性;在野外常观察到一些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却未破碎或断裂,这也表明固体地球具有塑性。 日、月的吸引力能使海水发生涨落即潮汐现象,用精密仪器对地表的观测发现,地表的固体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15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这也说明固体地球具有弹性。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一、外部圈层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莫霍面——平均深度大洋为8km、大陆为33km,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处。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由此可得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硅镁层)。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界面(二)地壳 (1)上部地壳(花岗岩层) 平均密度为2.67g/cm3,主要由O、Si、Al等成分组成,故又称为硅铝层,厚度在大陆一般为10Km,山地为30-50Km,在太平洋缺失,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只有薄薄的一层。 (2)下部地壳(玄武岩层) 平均密度为2.9g/cm3,主要由O、Si、Mg等成分组成,故又称为硅镁层,厚度10-20km,有的地方20-24km,太平洋底除个别地区外几乎全部由玄武岩层组成。(三)地幔(1)上地幔 平均密度为3.5g/cm3。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称为地幔岩,由55%的橄榄石、35 % 的辉石和10%的石榴子石组成。(2)下地幔 平均密度为5.1g/cm3,一般认为其组成成分与上地幔相似。(四)地核 地核是地球内自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按地震波波速的分布,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3层。自2898km至4640km是地核的外层,称外核;自4640km 至 5155km ,是过渡层;5155km至地心,为地球的内核。 小结1、地球的表面形态2、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3、地球内部的温度的分布情况作业:P12 3、4;P13 6 ;P13 7 4、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合称为宇宙。 (一)宇宙和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绕转,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宇宙大约由十亿个星系所构成,而星系是由不同数量的恒星所组成。小星系由几万个恒星组成,大星系由上千亿个恒星组成。 太阳(恒星)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叫河外星系。宇宙(二)银河系和太阳系 1.银河系 银河系是一个巨型旋涡状星云,中间厚,边缘薄,形似铁饼。大约由1500多亿颗恒星所构成。直径约10万光年,中心厚约1万光年,边缘厚约1000光年。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一侧,距中心约(2.7±0.33)万光年。(1光年≈94605亿公里)银河系的结构2.7万光年10万光年2.太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个普通成员。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是一个行星体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此外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陨星等小天体。太阳系(1)太阳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 (1.5×108 Km)。太阳直径1.39×106 Km,约为地球直径109倍,体积约为地球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3万倍,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大气中有73种元素,以氢、氦最多,氢占太阳总质量71%,氦占26.5%。 (2)行星 太阳系九大行星,按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九大行星空间分布与运行规律:绕日运行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绕轴自转方向除金星外均相同,即自西向东转。 太阳系行星的分类:按物理、化学性质分为两大类: a.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它们距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公转周期短,卫星少或无,具固体外壳,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b.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它们距太阳远,体积和质量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公转周期长,卫星较多,物质成分以轻元素为主。① 水星 陨坑密,无大气,无构造运动,宁静 ② 金星 表面具有厚厚的co2云层 1994年“水手”10号拍摄金星上的峡谷,板块构造运动话跃,表面高温500oc② 金星 地球的卫星照片③ 地球 关于地球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并以66°34′交角(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交角)侧着身子以30Km/s的平均速度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全长约9.4×108 Km,公转一周需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需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速度在逐渐变慢,但幅度极小,据过去二千年的观测,大约每100年,一昼夜要长0.01秒。 ④ 火星 火星极地冰帽为co2干冰,自转极慢,一圈要243天火星:荒漠,但有流水侵蚀痕迹,表面气温低 1991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木星,清晰地显示了在木星大气层中云的结构。大气成分为氢,氦,氨,甲烷等⑤ 木星   木星(左)和它的卫星们:从上到下依次为木卫一、二、 三、四。图中木星的大红斑是云层的大风暴⑤ 木星 ⑥ 土星 土星环带为冰块,杂有氧化铁,故呈桔黄色⑥ 土星 艳丽多彩、结构复杂的土星环 “哈勃”望远镜拍到的天王星与它的环和卫星⑦ 天王星 ⑦ 天王星 天王星的光环:由20条细环组成,宽度约10万公里⑧ 海王星 海王星及其卫星⑨ 冥王星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及其卫星 关于冥王星 冥王星的性质既有类地的一面,也有类木的一面。体积小,质量小,离太阳最远,公转周期长,是一颗特殊的天体。 20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协会布拉格大会为太阳系的行星进行了定义,符合以下几条才属于行星: a.围绕太阳运转; b.具有足够的质量,能形成符合流体力学平衡的形态——球体; c.具有足够的引力而能清除轨道上所有的物质。 由于第三条的原因,冥王星被拒之于行星之外,而被称为矮行星。 关于矮行星与柯依柏带 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柯依柏发现海王星外侧有大量的大大小小的天体运行,被称之为柯依柏带,冥王星亦在此带之中。2003年在此带中发现2003UB313天体,被称之为齐娜,其直径达3000Km,与月球大小相似,比冥王星还要大30%。因上述第3条定义的限定,齐娜被划为矮行星。因此,冥王星也降格为矮行星。 但也有反对的意见,56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联名发表文章,反对将冥王星降格为矮行星,他们认为:新定义不科学不完整、且布拉格会议没有代表性(全球75个国家有2500多名天文学者,但只有300人开会)。因此,冥王星的命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3)卫星 卫星是绕行星运行而自身不发光的天体。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均有卫星绕转:地球(1)、火星(2)、木星(16)、土星(23)、天王星(15)、海王星(8)、冥王星(1)。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自然卫星。 月球距地球平均距离38440Km,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自转,因其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始终不变。 月球表面无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接近真空,但月球有火山喷发、造山运动、月震等现象。环形山是火山喷发或外星体撞击而成,由于没有大气和水,没有风化作用,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1969.7.21.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阿波罗” 17号成功地完成登陆月球任务之后,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全景。 “阿波罗”15号的月球车 1 9 6 9年“阿波罗”11号拍摄的月球布满陨石的地区。其中,大陨坑的直径为80千米。(4)小行星 木星和火星之间据行星轨道波德法则推算应有一个行星,但至今未发现,只发现大批小行星(5000多颗,已编号命名者3000颗),估计是由一颗大行星遭撞击后形成的。 小行星一般为石质或炭质,体积很小,直径多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体大者一般为球形,但多数形状不规则,表面有陨坑,没有大气,最大者叫谷神星,直径为770Km。(5)慧星 慧星的结构: 慧核——由氢、碳、水等冰冻物质组成,是由慧星的主要部分,直径一般为1-100Km。 慧发——在近日点慧核的冰冻物质受热气化,可达几万千米,由极稀薄气体组成。 慧尾——慧发在太阳光压和太阳风作用下,在背向太阳一侧形成的由极稀薄气体组成的长尾;可达1× 108 Km。 (三)河外星系 银河系以外的许多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发现在银河系以外,还有数以百亿计的星系存在,近的有250万光年,远的超过100亿光年。 靠近银河系的河外星系有20余个,其中最著名的有仙女座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等。它们分别呈旋涡状、透镜状等等。蝴蝶星云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由于物质密度分布上的差异、弹性和塑性变形及自转的影响,地球更为准确的表面形态略似于一个“梨形”(严格地说高度应大于宽度): 据人造卫星轨道参数分析,地球北极比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要凸出约10m,南极则凹进约30m;北半球的中纬度区稍稍凹进,在南半球则稍稍凸出。据此可有两点推论: 1)地球并非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2)这一不规则的形态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在分布上具有显著不均匀性。2.地球的形状参数 阿波罗1 7号1 9 7 2年拍摄的地球图片:棕色的非洲和沙特阿拉伯在深蓝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层的衬托下显得轮廊分明。 2000年12月22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全新的地球图片——数字地球图,以替代以前由“阿波罗”上的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这幅数字地球图采取了1997年从几颗人造卫星上获得的数据,估算人们在卫星轨道上看地球的样子,然后加以艺术创造,在背景上添加了月亮。图中的大风暴显示的是从北美洲西部刮起的Linda飓风。月亮放大了,是实际比例的两倍。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利用这些性质可以为勘查和开发地下矿产资源服务。 与煤矿生产工作关系较大的物理性质有密度、地压、地热、磁性、重力、放射性、电性、弹性等。1、密度 地球平均密度为5.517g/cm3。地表岩石平均密度为2.7~2.8g/cm3,而复盖着地表面积达3/4的水的平均密度为1g/cm3,都比地球的平均密度小得多,故推测地球内部物质应当具有更大的密度,地心最大为13g/cm3。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呈不均匀的阶梯状加大,例如在深度2900km、5120km作跳跃式的增加; 2 、地压 静压力:这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地球的静压力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 地应力:来自地壳运动的应力,以水平力为主; 地压对煤矿巷道的破坏、煤与瓦斯突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3 、重力 重力系指在地表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地表某点的重力强度相当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重力异常: 实测值大于理论正常值为正异常(铁,铜,锌等),小于理论正常值为负异常(石油,煤,盐等) ——重力勘探 4 、 地磁 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磁偏角偏在地理子午线东为正偏角、偏西为负偏角。磁偏角以指北针为准,下倾为正(北半球)、上倾为负(南半球)。磁场强度为磁力的大小。 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值大于正常值为正异常(磁铁矿、镍铁矿);小于正常值为负异常(石油、盐矿、金矿、铜矿等) ——磁法勘探5、地热 能源:太阳的辐射热、放射性元素蜕变 、重力能,化学反应能,结晶能和地球自转热能等。 地内温度分为三层: 变温层(外热层):15-30m深 恒温层(常温层):年平均温度 增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100m):常温层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全球平均地温梯度约3℃/100m 。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主要内容: 一、 地球的外圈层 二、 地球的内圈层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不是均质体,其物质组成的分布呈同心圈层结构。大致以地壳表层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 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圈包括: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面 是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深度不一,大陆最深可达60km,大洋最浅不足5km,是第一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1909年,莫霍罗维奇 ) 古登堡面 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深2898km,是第二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1914年,古腾堡) 一、地球的外圈层1.大气圈 厚达几万千米,受地心引力作用,以地球表面大气最稠密,向外稀薄,并过渡为宇宙气体。 可见,大气圈没有明确的上界,向下也可以深入到地壳岩石和水圈中,因此下界也不明显。 大气圈自地表向外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1)对流层 厚约8-18Km,两极最薄,约8Km,平均10.5Km。 主要化学成分为氮(约占78%)、氧(21%),少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对流是对流层最大的特征,它导致气象现象(风雨雪雷电等)发生。(2)平流层 对流层顶之上是非常稳定的平流层。高度在18-55Km之间。 在15~35Km高度内有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并使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大气多为水平运动,大气透明度高,尘埃少,是现代超高速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3)中间层 自平流层之顶到55~85Km间的一层,气温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顶部可达-90℃,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剧烈,又叫上对流层,无云层出现。 (4)热层(电离层) 从80Km到800Km叫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最高可达1200℃,大气处于电离状态。 (5)散逸层 位于热层之上,受地球引力微弱,高速运动的气体质点常散逸到星际空间。2.水圈 由海洋、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岩石和土壤中的地下水,以及冰川等组成的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 3.生物圈 是地球上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所构成的一个连续圈层。生物分布很广,在大气圈84Km高空,地壳7.5Km深处,以及深海底部都有生物存在。二.地球的内圈层 1、地壳 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厚度变化大,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Km,最厚的地方是我国的青藏高原,达73km。而海洋较薄,约5-8km,平均约6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的下界为莫霍面。 地壳又分为两层: 上层叫硅铝层(花岗岩质层),厚度0-40Km,平均10Km,主要成分是硅(73%)、铝(13%),密度较小为2.7g/cm3,该层不连续,只有大陆才有,大洋底缺失。 下层叫硅镁层(玄武岩质层),主要成分是硅(49%)、铁和镁(18%)。平均密度为2.9g/cm3,该层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底都有,局部地区缺失。 2、地幔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28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 82.3%,总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 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平均密度大致4.5g/cm3。分二部分:1)上地幔 厚度在莫霍面以下至1000km。地震波速显著减小,又称软流圈,地震多。上地幔 2)下地幔 厚度为1000km ~2900km。下地幔成分较均一。但因处于极端高温和高压环境,可能为非结晶的固体。下地幔3、地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之下,其厚度为3473Km(半径)。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 16.3% ,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 32.5%,平均密度11.5g/cm3,主要由铁镍合金组成。分为: 外核(2900-5120km),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后,纵波速度骤减,横波消失,为液态; 内核(5120-地心),横波出现,为固态。第四节 地球的表面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分布 地球的表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占70.8%,陆地占29.2% 一、陆地表面特征 大陆形态按高程和起伏变化可分为: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 陆地地形主要类型: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地区; 500-1000m为低山、1000-3500m为中山、3500m以上为高山。 丘陵:相对高度在200m以下,为地表相对高差不大、山峦起伏的低缓地形; 高原:海拔高度在600m以上,表面比较平坦且宽广,或偶具一定起伏的山岭与沟谷; 平原:海拔高度在600m以下,表面常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是中间比较低平(平原或丘陵)、四周是高原或者山地的地区,因外形似盆而得名。 洼地:是陆地上某些低洼的地区,其高程在海平面以下。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称克鲁沁洼地。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二、海底表面特征 海底地形按其特征可划分为: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洋盆地、洋中脊 1、大陆边缘 1) 大陆架:水深不超过200m的浅海地带。地势平坦,坡度缓,一般小于0.1°,它是大陆边缘的延伸部分; 2)大陆坡:由大陆架外缘倾斜部分。平均坡度4.3° ,最大20°以上,基部水深由1400m至3200m; 3) 大陆基:是大陆坡基部至大洋盆地间较平坦地区,坡度小于1/400。海沟:在缺失大陆基的地方,往往分布着海沟和岛弧,海沟水深达6000m至11000m左右(马里亚纳海沟为11033m ),多火山地震活动。 2、大洋盆地:海水深度自4000m至5000m,是海洋深部的宽阔洋底。在大洋盆地中常分布着深海平原、深海丘陵、及海山,海峰; 3、洋中脊:或称洋脊、中央海岭。它是一种线状分布的海底隆起地区。中央有大裂谷,是岩浆通道。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大陆基 、大陆架、地温梯度、平流层、对流层、莫霍面、古登堡面、重力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磁法勘探 二、问答题 1 地球外圈可分为哪几种?简单叙述之。 2 地球内圈可分为哪几种?简单叙述之。 3 地压对煤矿生产有什么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