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19:15:23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样题
2024 年 1 月
温馨提示:
1.对于每一道题目,请同学们务必完整、仔细、耐心阅读,然后再做答,这非常有助于提高
你的成绩。
2.请把答案按要求答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正确的,请你在答题纸上按要求把正确的答案涂黑。)
1. 历史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
炭屑和烧骨。这表明元谋人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知道使用石器和火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2. 考古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组图所示考古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居民的生
产生活方式是
A.洞穴群居 B.采集狩猎 C. 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3. 某初一学生对第一单元关于早期人类演进专题的部分历史笔记
(如右图)。由此可知,推动早期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水平的进步 B.生活习惯的转变
C.建筑技术的改进 D.饲养水平的提高
4. 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
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还有“田忌赛马”的历史记载。这表明,当时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分封制度已崩溃
C.青铜技艺很高超 D.体育竞技已出现
5. 甲骨文包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历史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1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削掉鼻子;刖,砍断脚。
A.农业发展 B.天文历法 C.政治刑法 D.医药卫生
6. 某历史兴趣小组寻找到一幅《论语》片段(如右图),
这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A.晋文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秦穆公称霸 D.齐桓公称霸
7. 考古所见,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
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制作工艺精良 B.得到广泛使用
C.实行官营专卖 D.增强地主势力
8. 观察下表人物主张,其共同之处是
人物 主张
孔子 他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墨子 他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
A.关注民生 B.无为而治
C.仁者爱人 D.以法治国
9. 秦朝将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 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
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A.思想控制 B.文化交流 C.地方控制 D.经济开发
10.诗歌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下面诗歌中的“山东乱”所指的历史事件应该

焚书坑
A.秦始皇统一 唐·章碣
B.秦二世暴政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C.大泽乡起义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D.修建阿房宫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2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11.《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初,皇帝也不能找到同样颜色的四匹马来拉车,而将相上朝只能
乘坐牛拉的车,老百姓大都家徒四壁。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文景之治 D.盐铁官营
12.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
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B.“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C.霍去病率兵击匈奴 D.“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13.某初一学生复习《东汉的兴衰》时,看到了一幅思维导图(如下图)。该图所反映历史现象
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14.下图所示图书反映的主要历史人物,具有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主要贡献是
A.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 B.使中国丝绸由海路运到欧洲
C.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 D.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15.与下面知识卡片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著作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
著作者: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产生深远影响。
A.司马迁《史记》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王羲之《兰亭集序》 D.贾思勰《齐民要术》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3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16.漫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右图漫画中,曹操的目的是
A.促进民族交融
B.镇压黄巾起义
C.获得政治主动
D.建立魏国政权
17.下图是某一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该时期是
A.东汉 B.西晋 C.三国 D.东晋
18. 初一某学生绘制了一幅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如下,仔细看箭头)。符号①处应该是
A.人口迁徙 B.孝文改革 C.淝水之战 D.八王之乱
19.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
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
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A.南北饮食完全一致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政权相对稳定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20.“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该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兰亭集序》
C.《女史箴图》 D.《水经注》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4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10 分;第 22 题 10 分,第 23 题 10 分,共 30 分。请把答案答在答题纸的
相应位置。)
21.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最持久的动力。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任务。(10分)
材料一 【文字的发展】
(1)请写出材料一 A处文字的名称。(1分)结合所学,简单概述该文字的意义?(1分)
材料二 【思想的光辉】
著名言论 出处(典籍或者人物)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①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
“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③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④
(2)材料二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根据所学,将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4分)
材料三 【治国的理念】
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
秋》,竟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
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
-——摘自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
(3)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理念。(1分)
材料四 【宗教的魅力】
(4)观察下组图片,请写出 B处石窟的名称。(1分)与图片相关的宗教通过哪一条著名通道
传入中国?(1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5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5)综合以上材料,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说说你的建议。(1分)
22.史料证史无处不在。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任务。(10分)
材料一 【考古证史】
(1)请从材料一中分别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考古文物。(填写图片序号即可)(3分)
甲.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乙.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丙.春秋战国的思想争鸣:
材料二 【诗歌说史】
蒿里行
曹操 约写于公元 197 年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1班学生认为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是黄巾起义后地方割据混战所致;2 班学生认为材
料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是赤壁之战的破坏所致。结合所学,你认为哪种观点更科学?(1分)
说出你的判断依据(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6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材料三 【史料研史】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
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收《魏书》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改革?(1分)这次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列举出其他研究历史所需的材料?(举 1例即可,1分)
例如:漫画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佐证材料。
23.阅读史料情景,完成相关任务。(10 分)
材料一 【图文情景解释】
秦朝 汉朝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
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 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

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儒家治术人才。
——《史记·秦始皇本纪》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4 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7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
材料二 【地图情景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2)据材料二示意图,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趋势.(2分)导致出现这种趋势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史料情景解释】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
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
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
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2分,至少举两例)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8页(共 8页)
{#{QQABJQSQgggoABBAAQhCAwnoCgMQkBCACKoOAEAEIAAAiBFABAA=}#}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末参考答案2024.01
1-5:BCADC 6-10:DBACC 11-15:BACDA 16-20:CBADA
21.(1) A:小篆或者秦篆(1分,错字不给分)。意义:利于国家统一;利于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等(任意1点1分,意思近似或阐释合理即可给分)
(2)①老子;《老子》;《道德经》(任意1点1分,错字不给分)②孔子;《论语》(任意1点1分,错字不给分)③墨子;《墨子》(任意1点1分,错字不给分)④韩非子;《韩非子》(任意1点1分,错字不给分)
(3)尊崇儒术或者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任意1点1分,意思近似或者阐释合理即可给分)
(4)石窟:云冈石窟(1分,错字不给分);通道:丝绸之路(1分,错字不给分)
(5)写好汉字;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创建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拨发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任意1点1分,开放题,意思近似或阐释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
22.(1)甲.②(1分);乙.③(1分);丙.①(1分)。
(2)1班学生的观点更科学。(1分,学生直接写该社会状况是黄巾起义后地方割据所致这一观点更科学也可得分)依据:该诗歌写于公元197年,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其后州郡割据,战乱不断,符合历史史实;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发生于诗歌之后,不符合历史因果逻辑,所以2班同学观点与历史史实不符。(任意1点2分,意思近似或者其他合理阐释亦可得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错字不给分);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利于统一;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经济发展等(任意2点2分,意思近似或其他合理阐释也可给分)
(4)历史文献(具体到某一书名例如《史记》《汉书》等著作即可给分;神话传说(具体到某一传说也可);名人传记;学术论文;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片;小说;一些学生身边具体事物等均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佐证材料。(任意1点1分,开放题,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23.(1)政治: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任意1点1分,意思近似或其他合理阐释即可给分);秦朝思想措施:秦朝实行“焚书” ;焚书坑儒(任意1点一分,意思近似或其他合理阐释即可给分)。
汉朝政治措施:实施“推恩令”(1分,意思近似或其他合理阐释即可给分);
汉朝文化措施: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任意1点1分,意思近似或其他合理阐释即可给分)
(2)趋势:北方少数民族从长城以北迁往中原;中原汉族从中原迁往江南;总体趋势是我国人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向南迁徙。(任意1点2分,意思近似或者其他合理阐释给分)
原因:北方战乱不断(如果学生写出具体的战争名称也可给分,例如黄巾起义,官渡之战等);北方社会动荡,中原遭到极大破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地区相对先进,文化吸引力;气候变冷因素等(任意2点2分,意思近似或者其他合理阐释也可给分)
(3)改变自己:张骞通西域、佛教传入、佛教石窟艺术、昭君出塞等;
改变他人:秦汉北击匈奴、丝绸之路、造纸术或四大文明外传、孝文帝改革等(任意2点2分,意思近似或者其他合理阐释也给分。如果由知识面广的学生写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也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