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2 19: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座位号
普洱市 2023 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 , 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
1.“北京人的头骨 ,前额低平 ,眉骨粗大 ,颧骨突出 ,鼻骨扁平 , 嘴部前伸 ,保留了猿的某些
特征。”下面图片符合材料描述的是( ) C . D .
A . B .
2.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 ,下列最为可信
的依据是( )
A .史书记载 B .考古发现 C .神话传说 D .主观推测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证据 。如图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 它见证了我国河姆
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④他们使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劳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4.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 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 ,这是
因为炎帝和黄帝( )
A. 贤能高德创禅让制 B .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 .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5.治水有功的禹既是禅让制的最后 一位部落联盟首领 ,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这个
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汉朝
6.2022 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 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
明的夺目璀璨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青铜面具
7.在某展厅 ,小明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 ”“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 ” 的导览内容。
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C .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 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

)8.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 。2023 年是农历兔年 。如表是汉字“兔 ”演变的历程,
据此可知( )
A .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 .汉字的发展 一脉相承
C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 .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9. 战国时期 ,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开垦者缴纳赋税 , 田地所有 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 同时 ,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
大型水利工程 。 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0.惩贪反腐彰国法 ,打虎拍蝇树党威。我国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
中国历史上 ,秦朝时期负责“打老虎 ”、监察百官的中央机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11.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 , 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
(
A
.统
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
C.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焚书坑儒 ”,文化专制
第 1页,共 8页 第 2页,共 8页
(
18.
曹操的诗句“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

,念之断人

”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
) (
20.“
前秦军队南下
,表现出
一举灭掉东晋政权的气势
。然而其先头部队遭
受了始料未及的失
)
1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 ,下列史事在该书中可查阅到
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三国鼎立 C .孝文帝改革 D. 贞观之治
1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我国统 一 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要的贡献 , 下列属于他
们巩固统 一 的共同点( )
A .建立皇帝制度 B .罢黜百家 , 尊崇儒术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
14.“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公元前 209 年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 。公元前 209 年处于( )
A .公元前二世纪初 B .公元前二世纪末
C .公元前三世纪初 D .公元前三世纪末
15.《汉书 食货志》记载 , 西汉刚建立时“ 民失作业 ,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
过半 ”。针对这种状况 ,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严刑峻法 B .休养生息 C .盐铁官营 D .重文轻武
16.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 ,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 。下列选项
中 ,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西域都护的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来的巨大灾难 。东汉末年 , 曹操为统 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郾城大捷
19. 三国时代 ,群雄并起 , 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 以下历史人物与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曹操一 一建立魏国 B .孙权—— 派卫温到夷洲
C .诸葛亮 一一 官渡之战 D. 司马懿—— 灭吴统一全国
败 , … … 陷入 一 片混乱。”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密
21.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 … 昨夜见军帖 , 可汗大点兵 ,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 爷名 。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 从此替爷征 … … ”,该民歌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南北朝时期( )
A .北方战乱不断 B .妇女地位提高
C .儒家思想盛行 D .北方经济衰退
22.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 , 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
B
.秦朝、三国
、商朝
D
.秦朝、商朝
、三国
)A .商朝、三国 、秦朝
C .商朝、秦朝 、三国
B .光武帝励精图治 , 出现“ 光武中兴 ” 的繁荣局面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使东汉走向衰亡
D .东汉明帝时 ,派兵出击匈奴 , 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17.杰里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 另外 , 商人 、传教士和其他 一些旅行者 , 带着他们的信仰 、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作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 )
A .起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B .是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C .开通与西汉政府有密切关系 D .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23.“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 , 此诗最能说明( )
A .南朝的寺庙最多 B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
C .南朝的雨水最大 D .南朝建筑技术最高
24.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 。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 .张仲景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25.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 三国鼎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
键词 , 由此判断 ,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 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3页,共 8页 第 4页,共 8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第26小题12分 ,第27小题12分 ,第28小 题14分 ,第29小题12分 ,共50分。
26.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
统一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 一:
材料二: 中国作为 一个多民族的统一 的大国 … …在世界历史中 ,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 ,是一 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 , 中国几
千年来的政治制度 ,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 一 的重要原因。
(1)据材料 一 ,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2 分)
(2)材料二 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 ”主要是指什么制度?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该制
度在秦朝时的具体表现 。(4 分)
(3)结合有关周朝与秦朝时期有关地方制度图片 ,按要求完成论述。(要求: 自拟题目 。论述 中需包含材料中涉及到的两个地方制度名称及作用 ;并按顺序写出材料 一表示的贵族等级 ;畅
谈对当今中国建设与管理的建议)(6 分)
第 5页,共 8页
27. 中华民族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 中华民族 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 、和睦 、和谐 。 以
和为贵 ,与人为善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理念 … …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材料二: 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墨家 墨子 ①主张“ 兼爱 ”“非攻 ”。②提出要选 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节俭。 促进了思想和学 术的繁荣 , 为中国古 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 ”,要求统治者不 要过分盘剥人民 。②提出“ 民为贵 ,社稷 次之 ,君为轻 ”的思想 ,认为取得民心才 能得到天下。 ③反对 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 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 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强调治国要顺应 自然和民心 ,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①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 、权术和威 势 , 以使臣民慑服 。②反对空谈仁义 , 强 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 ,建立中央 集权专制统治。
——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 ·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 、理念、 气度 、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 … … 中华文化以更加自
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 摘自十九大报告
第 6页,共 8页
(1) 阅读以上材料 , 围绕其主题提炼 一个观点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0 分)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
(2)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中华文化以“ 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试举 一例说明。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 ,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2 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 一: … …合并小都 、小乡 、小邑 、小聚为县 ,设置县令 、县丞 ,共三十一个县 , 由国君直 接委派官员治理;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 ,免除本人徭役 … … 变法五 年后 , 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 · 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 , 引见群臣 。… … 帝曰:“夫名不正 、言不顺 , 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 诸北语 , 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 , 习性已久 ,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 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 , 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 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 一 的改革措施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二 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4 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两次改革有什么相同点?(4 分)
(4) 结合以上材料 ,指出 一次改革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2 分)
第 7页,共 8页
29.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是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 回答问
题。(12 分)
材料 一: 中国地区的人类 , 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 ,发展了农业 ,也发展了定居的聚 落。北方的粟作农业及黄土房屋 , 与南方的稻作农业及竹木建筑 ,都是因地制宜 ,各有特
色。
——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江南 … …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 南朝《宋书》
材料三:现在(我)从经传中采集 ,又涉及到民间歌谣 ; 向阅历多的人询问 ,在实践 中验证;记录从农耕技术开始,到醋酱的制作结束。维持生计的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的,
命名为《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序(译文) (1) 结合所学知识 ,举例说明材料一 中“ 粟作农业 ”与“稻作农业 ” 的典型代表人类。(4
分)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4 分)
(3) 据材料三 ,说出《齐民要术》 一 书的内容来源于哪些方面。(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说说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 分)
第 8页,共 8页
普洱市 2023 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B D A C A B A D B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A C B D A C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第26小题12分 ,第27小题12分 ,第28小题14分 ,第29小题
12分 ,共50分) 。
26.(12 分)
(1) 制度: 分封制(或封建制)。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2 分)
(2)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2 分)表现: 实行皇帝制(或设立由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统
领的中央政权机构) 和郡县制(或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2 分)
(3) 题目: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论述:在古代 ,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 。西周建立后 ,实 行分封制 ,贵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天子、诸侯 、卿大夫 、士 ,它保证了对疆土的控制 ,稳 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今天,我们必须健全省县制度,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做出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6 分) .
27.(12 分)
(1)观点: 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 ,史称“ 百家争鸣 ”。 如墨家的墨子,他主张“兼爱 ”“非攻 ”,提出要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并批判贵族的奢侈 生活 ,提倡节俭 ;儒家的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他还提出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思想 ,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并反对-切非正义的战 争。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 , 主张实行“ 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 , 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 的代表人物庄子,他发展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 神自由 ,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 、权术和威势 ,以使臣民慑服 。韩 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仁义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 治。这些学派之间展开激动的辩论,相互抨击 ; 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
结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言之有理即可 , 10 分) (2)学习中华文化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中华文化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创新中
华文化、 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符合题意即可 ,2 分)
28.(14 分)
(1) 事件: 商鞅变法;
成效:使秦国的国力大增 ,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分)
(2) 事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用: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民族交融。(4 分)
(3)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 ;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4 分)
(4)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或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2 分)
29.(12 分)
(1)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按顺序答)(4 分)
(2) 北方人口南迁 , 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南方社会安定 ; 统治
者的重视和人民的辛勤劳作 ;耕作技术的改进等;(4 分 ,任答 一 点 1 分)
(3) 经传 、 民间歌谣(2 分)
(4) 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国家政策 ;兴修水利 ;生产经验的总结等(2
分 ,任答 一 点 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