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2 19:24:41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
高一语文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________和战争硝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________,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__。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________明志,不以为苦……”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血雨腥风 囊中羞涩 每况愈下 淡泊
B. 生灵涂炭 入不敷出 病入膏肓 淡泊
C. 血雨腥风 入不敷出 每况愈下 平淡
D. 生灵涂炭 囊中羞涩 病入膏肓 平淡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B. 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激起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C.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燃起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D. 清华园月色中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通俗易懂,著有《白氏长庆集》。
B.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东晋末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C. 济阳县地处济南东北20公里,因其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而蒙阴县因位于蒙山之南而得名。
D.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4.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绝江河 (断绝)
B. 君子不齿 (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C. 明烛天南 (蜡烛)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疑惑)
5.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崖限当道者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⑤凌万顷之茫然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不拘于时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 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
C. 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 ①⑩/②⑤⑥ /③⑦⑨/④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6. 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遥想”应标“OO”。
B. “公瑾”应标为“(B-PER)(E-PER)”。
C. “初嫁了”应标为“OSO”。
D. “雄姿”应标为“OO”。
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籍的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
B. 作者引用《左传》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在说明古籍的文献价值最为主要。
C. 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D.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8.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不属于让古籍“活”起来原因的一项是( )
A. 浩瀚的古籍记载着文明,属于文化遗产,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
B. 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C. 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都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D. 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延续古人习俗,晒古籍更晒技艺。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文本二: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B.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属:撰写,连缀
C. 稍解,授笔成文 解:醒酒
D. 益骜放不自修 骜:放纵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 犹且从师而问焉
C.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皆出于此乎
D.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B. 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 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傲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D. 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13.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第Ⅱ卷(共84分)
四、(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朋友吴处士坐着帆船前去福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B. 颔联说,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自己所在的长安已落叶遍地。
C. 颈联回忆送别情景,当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D. 诗作巧用修辞,首联中“蟾蜍”代月亮,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
15.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中,与酒有关的句子不胜枚举。曹操《短歌行》中写到,“何以解忧?____________”;杜甫在《登高》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因病断酒后,悲愁难以排遣的苦恨;苏轼也在赤壁多次借酒抒怀,如“人生如梦,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等。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理想
①那年距小雪还有五天,我去横峰访友。友人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就这样,我先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
②起伏的山峦在灵山脚下形成凹陷的皱褶。葛溪河和岑港河,像大地上两条被风吹散的飘带,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村舍里,隐隐传来犬吠和鸡鸣。更远一些,是绵绵的山峦。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网状的田埂勾勒出田野的筋脉。我想起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笔下的《黄昏,雨后》:微红的夕光溢出大地,条状的黑云把夕光分割出斑斓的色彩,低洼里的积雨有了银色,让人感觉到大地轻轻的晃动,裸露的树根和腐朽的树干,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稀稀疏疏的树叶透出几分祥和又哀哀的冷色,灰蓝的天空像一块布片盖在树林之上,一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树梢,守着孤独的旷野。
③在去港边的路上,因为车子出了故障,停在一个村子里换胎。我一下车,便被村子迷住了。池塘里,不时有鱼儿扑出水花。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雨丝从竹叶滴下来,油亮。村外,是疏朗的菜地和浅青色冬田。鹅毛绒一样的青草,在冬田里,多了一份人烟气息。矮山冈的菜地,把山地分出层梯级,矮山冈看上去像一座堰卧的雕刻品。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路边两排柳树,柳枝垂下来,可以想见的是,春风一日暖一日,迎春花羞涩地打着朵儿。柳枝芽细细地发青,枯黄的枝条水肿似的发胀,转青,树根的苔藓往上爬,淌出水溃。山樱花在山间飘荡着白雪般的花瓣,柳条葳蕤,暖风和面,阳光和煦,进村的人不自觉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村前是几千亩的田畈,在一个平面上摊开,细雨中,素净,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种古老的时间。
④在司铺,探访过山中村庄搬迁后的生活遗址。车上了王家坞水库坝堤,便沿山边草径步行。许是暖秋吧,杜鹃又有了一次花期,零星地点缀在萁蕨等地衣植物上。雏菊在山崖下,金黄耀眼。水面有白鸥几只,翩翩翔舞。明末清初散文大家王猷定在《螺川早发》咏道:“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鸥至雁离,是旅人孤独、人生无常的隐喻。白鸥是迁徙的鸟,但鲜有来中国南方越冬。时隔三十多年,才见到白鸥。它是远去的旧时光,再次带给我。它像一团白雪,炽燃山野。
⑤步行约三华里,到了废弃的村子。村子馅子一样包在山坳里,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小路铺满了落叶和腐烂的植物枝干。几棵柚子树挂着涩黄的柚子。山涧在荒草遮掩的沟渠里,叮叮咚咚。有几间瓦屋已然倒塌,成了颓圮。外村借地种菜的农人,把山田垦出来,种上了时鲜菜蔬,大部分的山田还刚刚下了秧苗。山田沿山垄,梯级延伸。可惜,我没看到打秧苗的农人。我估摸这个农人在年轻时,可能是做木匠活的,菜种在一条线上,像一个棋盘,每块菜地从山田里垦出来,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他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用美学眼光去审视去从事平凡之物的人,是最精细的人,也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
⑥多褶的群山,向北堆叠。横峰北高南低,群山渐渐低缓,消失,有了丘陵地带和莲荷小平原。纵横的河汊掌纹般密布,村舍被河流串起来,如一条藤蔓上的牵牛花。众河穿境而过,注入信江,汇入浩渺的鄱阳湖。发源地同属灵山山脉。灵山像一列巨型火车,由东向西呼啸奔驰。
⑦水是大地的精魄。畜养精魄的是山塘水库。去一个山坳,拜访一座山,一座水库出其不意尽览眼底,让人短暂晕眩,蛇一样安静下来,沉默无言。在铺前,见黄源水库,便是这样。黄源水库往左右两条山垄伸进去,像两条岔开的脚。翻过山,便是葛文化发祥地葛源了。葛源的千亩高山梯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梯田沿山修筑,田埂是不规则的弧形,水映蓝天,像翻卷的大海。野花葱郁。初冬的枫树、山毛榉、梓树、栾树、青桐、漆树,和竹林迎接了大地的白霜,野刺梨长出了甜蜜蜜的浆果,山间红遍,到了春天,千亩梯田会是层层叠叠的花海。
⑧乡友告诉我,在梧桐畈将种植千亩荷花,在司铺无人耕种的丘陵地带将建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乡人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一个有呼吸的构想。有此构想的人,是一个有大地情怀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
⑨友人的一次慰留,我自己也没料到,两个星期内竟然四次去横峰。去了横峰,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对身边的大地是那么的无知。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
(取材于傅菲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因为友人的挽留而游览横峰,欣赏了丛林、山峦、田畴,陶醉于横峰各处的村景山景。
B. 第②段作者对油画中的景致展开细腻的描绘,将画中虚景和眼前实景有机融合,丰富了文意。
C. 第⑤段作者猜想农人可能是木匠,或是乡村画师,表达了作者对人在大地上创造美的赞赏。
D. 作者主张一次次投奔大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大地,欣赏大地的美丽,感受大地的抚慰。
E. 第⑨段中,“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此处的“浅薄”是肤浅、轻浮之意。
18. 赏析第③段的画线部分。
19.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六、语言运用(4分)
20. 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七、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匹在乡村犁田拉车的白马,总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经常向同类抱怨自己没有赶上伯乐时代,不能成为明星,终将留下老死山野的遗憾。
战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驰骋沙场吧,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你会豪气万千,英雄无悔,快意人生!”
白马说:“那多危险啊,一不小心就会送命。不去,不去。”
驿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驮着驿使给人们送信去吧,为不同的地域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也是一种成就和快乐。”
白马说:“太累了,餐风宿露的,还不如给主人犁田拉车的好。不干,不干!”
赛马说:“那跟我到赛场去吧,只要肯流汗水,鲜花和荣誉将长久伴随你!”
白马说:“竞争太强,压力太大,一点儿也不轻松,受不了,受不了!”
众马齐声说:“如此,即使伯乐再世,你也成不了千里马。”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
高一语文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________和战争硝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________,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__。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________明志,不以为苦……”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血雨腥风 囊中羞涩 每况愈下 淡泊
B 生灵涂炭 入不敷出 病入膏肓 淡泊
C. 血雨腥风 入不敷出 每况愈下 平淡
D. 生灵涂炭 囊中羞涩 病入膏肓 平淡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B. 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激起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C. 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燃起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D. 清华园月色中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文中偏重于形势,与下文“硝烟”照应,应选“血雨腥风”。
第二处,囊中羞涩:指没有钱或经济不宽裕(含委婉意)。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够开支,形容非常贫穷。程度加重。根据语境“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所以没有达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应选“囊中羞涩”。
第三处,每况愈下:愈下愈甚,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病入膏肓: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根据前文“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应该用“每况愈下”,“病入膏肓”的语义太重。
第四处,淡泊:指云雾等密度小或者是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平淡:事物或文章没有曲折。语境中用来形容朱自清,且与“明志”搭配,应该用“淡泊”。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语序不当,应为“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
第二处,“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搭配不当,应为“触发……情思”;
第三处,“军阀国内征战的时局”语序不当,应为“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故选D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通俗易懂,著有《白氏长庆集》。
B.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东晋末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C. 济阳县地处济南东北20公里,因其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而蒙阴县因位于蒙山之南而得名。
D.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济阳县……因其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错误,应该是位于济水之北而得名,“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蒙阴县因位于蒙山之南而得名”错误,应该是位于蒙山之北而得名,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谓之阴”,所以蒙山的背面才叫阴。
故选C。
4.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绝江河 (断绝)
B. 君子不齿 (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C. 明烛天南 (蜡烛)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疑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绝:断绝”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横渡”。句意: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B.正确。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C.“烛:蜡烛”解释错误,应解释为“照亮”。句意: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D.“惑:疑惑”解释错误,应解释为“糊涂”。句意:对于他自己,却将跟随老师学习视为可耻,这是非常糊涂的做法。
故选B。
5.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为其然也? ②崖限当道者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⑤凌万顷之茫然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不拘于时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 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
C. 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 ①⑩/②⑤⑥ /③⑦⑨/④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 句意:为什么箫声会这么悲凉呢?
②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崖。句意: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
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是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万顷。句意:越过茫茫的广阔江面。
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⑦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限制。
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了解句子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岛上捕鱼砍柴
⑩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①⑧宾语前置句;②⑤⑥定语后置句;③⑨状语后置句;④判断句;⑦⑩被动句。
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
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6. 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遥想”应标为“OO”。
B. “公瑾”应标为“(B-PER)(E-PER)”。
C. “初嫁了”应标为“OSO”。
D. “雄姿”应标为“OO”。
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籍的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
B. 作者引用《左传》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在说明古籍的文献价值最为主要。
C. 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D.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8.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不属于让古籍“活”起来原因的一项是( )
A. 浩瀚的古籍记载着文明,属于文化遗产,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
B. 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C. 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都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D. 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延续古人习俗,晒古籍更晒技艺。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OSO”错误,结合“‘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分析,“嫁”后面不需要断开,不能用“S”标注。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错误,结合“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分析,原文只是说“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于文无据。
C.“属于再生性保护”错误,结合“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分析,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原生性保护。
D.“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错误。结合“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分析,人工智能只能是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结合“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分析,选项内容是让古籍“活”起来的措施尝试,不是原因。
故选D。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文本二: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B.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属:撰写,连缀
C. 稍解,授笔成文 解:醒酒
D. 益骜放不自修 骜:放纵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 犹且从师而问焉
C.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皆出于此乎
D.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B. 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 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傲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D. 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13.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答案】9. A 10. D 11. C 12. D
13. (1)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
(2)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振:振作”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救济,养活”。句意:年轻时家贫不能养活自己。
B.正确。句意:我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
C.正确。句意:(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
D.正确。句意:就更加放荡不羁。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于是;介词,凭借,根据。句意: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B.副词,将近;副词,尚且。句意: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C.语气词,表反问,难道;语气词,表揣测,大概。句意:有这样的臣下,陛下难道真的能忍心舍弃吗!/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D.二者相同,都是介词,在。句意: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集贤院”是“待制”的后置状语,结构完整,即在“院”后断开,排除AB。
“命宰相试文章”,“文章”为“试”的宾语,句意完整,其后断开;
“擢河西尉”动宾结构,“擢”是“提拔”意思,后面接官职“河西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志向高远”“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错误,本文并未提及李白的志向;且只是说“醉,使高力士脱靴”,是说李白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并没有说不屑与之为伍;“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的表述是“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可见皇帝想要封官赏赐,是贵妃阻止。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往见”,前往拜见;“谪仙人”,天上下凡的仙人;“子,……也”,判断句。
(2)“素”,一向;“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摘”,挑剔。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于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有十一代了。到(祖父)杜审言时,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附他人而生活。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我。如果陛下能让我继承祖先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作,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的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随时而作,才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下,陛下真的能忍心舍弃吗!”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文本二: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奉奏一篇。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并且亲自为他调羹,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情意有所感,想让李白写文章,就召李白进宫,而李白当时已醉。(他)酒稍醒,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词句婉丽真切没有任何宿构。帝很爱李白的才能,屡次宴请会见。李白曾侍奉皇帝,喝醉了,让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就更加放荡不羁,恳求回乡,皇帝赏赐金钱放他回去。李白游历四方,曾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官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第Ⅱ卷(共84分)
四、(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朋友吴处士坐着帆船前去福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B. 颔联说,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自己所在的长安已落叶遍地。
C. 颈联回忆送别情景,当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D. 诗作巧用修辞,首联中“蟾蜍”代月亮,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
15.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忆江上吴处士》以“消息海云端”作结,描绘了遥望远天尽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消息的诗人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对友人怀念和关切之情。
《沁园春 长沙》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结句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抒发了担负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错误。“兰桡”,为借代,代船。“桡”,本意为船桨。“兰桡”,美好的船桨,工具代本体。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忆江上吴处士》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距离的遥远,消息的阻塞,让思念变得极其厚重饱满,生动地传达了对友人怀念和关切之情。
《沁园春 长沙》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群年轻人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写尽作者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主宰国家命运的应该是胸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呼唤青年,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抒发了担负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中,与酒有关的句子不胜枚举。曹操《短歌行》中写到,“何以解忧?____________”;杜甫在《登高》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因病断酒后,悲愁难以排遣的苦恨;苏轼也在赤壁多次借酒抒怀,如“人生如梦,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等。
【答案】 ①. 唯有杜康 ②.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③.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④.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康、鬓、潦、尊、酹。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理想
①那年距小雪还有五天,我去横峰访友。友人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就这样,我先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
②起伏的山峦在灵山脚下形成凹陷的皱褶。葛溪河和岑港河,像大地上两条被风吹散的飘带,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村舍里,隐隐传来犬吠和鸡鸣。更远一些,是绵绵的山峦。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网状的田埂勾勒出田野的筋脉。我想起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笔下的《黄昏,雨后》:微红的夕光溢出大地,条状的黑云把夕光分割出斑斓的色彩,低洼里的积雨有了银色,让人感觉到大地轻轻的晃动,裸露的树根和腐朽的树干,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稀稀疏疏的树叶透出几分祥和又哀哀的冷色,灰蓝的天空像一块布片盖在树林之上,一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树梢,守着孤独的旷野。
③在去港边的路上,因为车子出了故障,停在一个村子里换胎。我一下车,便被村子迷住了。池塘里,不时有鱼儿扑出水花。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雨丝从竹叶滴下来,油亮。村外,是疏朗的菜地和浅青色冬田。鹅毛绒一样的青草,在冬田里,多了一份人烟气息。矮山冈的菜地,把山地分出层梯级,矮山冈看上去像一座堰卧的雕刻品。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路边两排柳树,柳枝垂下来,可以想见的是,春风一日暖一日,迎春花羞涩地打着朵儿。柳枝芽细细地发青,枯黄的枝条水肿似的发胀,转青,树根的苔藓往上爬,淌出水溃。山樱花在山间飘荡着白雪般的花瓣,柳条葳蕤,暖风和面,阳光和煦,进村的人不自觉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村前是几千亩的田畈,在一个平面上摊开,细雨中,素净,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种古老的时间。
④在司铺,探访过山中村庄搬迁后的生活遗址。车上了王家坞水库坝堤,便沿山边草径步行。许是暖秋吧,杜鹃又有了一次花期,零星地点缀在萁蕨等地衣植物上。雏菊在山崖下,金黄耀眼。水面有白鸥几只,翩翩翔舞。明末清初散文大家王猷定在《螺川早发》咏道:“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鸥至雁离,是旅人孤独、人生无常的隐喻。白鸥是迁徙的鸟,但鲜有来中国南方越冬。时隔三十多年,才见到白鸥。它是远去的旧时光,再次带给我。它像一团白雪,炽燃山野。
⑤步行约三华里,到了废弃的村子。村子馅子一样包在山坳里,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小路铺满了落叶和腐烂的植物枝干。几棵柚子树挂着涩黄的柚子。山涧在荒草遮掩的沟渠里,叮叮咚咚。有几间瓦屋已然倒塌,成了颓圮。外村借地种菜的农人,把山田垦出来,种上了时鲜菜蔬,大部分的山田还刚刚下了秧苗。山田沿山垄,梯级延伸。可惜,我没看到打秧苗的农人。我估摸这个农人在年轻时,可能是做木匠活的,菜种在一条线上,像一个棋盘,每块菜地从山田里垦出来,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他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用美学眼光去审视去从事平凡之物的人,是最精细的人,也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
⑥多褶的群山,向北堆叠。横峰北高南低,群山渐渐低缓,消失,有了丘陵地带和莲荷小平原。纵横的河汊掌纹般密布,村舍被河流串起来,如一条藤蔓上的牵牛花。众河穿境而过,注入信江,汇入浩渺的鄱阳湖。发源地同属灵山山脉。灵山像一列巨型火车,由东向西呼啸奔驰。
⑦水是大地的精魄。畜养精魄的是山塘水库。去一个山坳,拜访一座山,一座水库出其不意尽览眼底,让人短暂晕眩,蛇一样安静下来,沉默无言。在铺前,见黄源水库,便是这样。黄源水库往左右两条山垄伸进去,像两条岔开的脚。翻过山,便是葛文化发祥地葛源了。葛源的千亩高山梯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梯田沿山修筑,田埂是不规则的弧形,水映蓝天,像翻卷的大海。野花葱郁。初冬的枫树、山毛榉、梓树、栾树、青桐、漆树,和竹林迎接了大地的白霜,野刺梨长出了甜蜜蜜的浆果,山间红遍,到了春天,千亩梯田会是层层叠叠的花海。
⑧乡友告诉我,在梧桐畈将种植千亩荷花,在司铺无人耕种的丘陵地带将建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乡人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一个有呼吸的构想。有此构想的人,是一个有大地情怀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
⑨友人的一次慰留,我自己也没料到,两个星期内竟然四次去横峰。去了横峰,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对身边的大地是那么的无知。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
(取材于傅菲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因为友人的挽留而游览横峰,欣赏了丛林、山峦、田畴,陶醉于横峰各处的村景山景。
B. 第②段作者对油画中的景致展开细腻的描绘,将画中虚景和眼前实景有机融合,丰富了文意。
C. 第⑤段作者猜想农人可能是木匠,或是乡村画师,表达了作者对人在大地上创造美的赞赏。
D. 作者主张一次次投奔大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大地,欣赏大地的美丽,感受大地的抚慰。
E. 第⑨段中,“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此处的“浅薄”是肤浅、轻浮之意。
18. 赏析第③段的画线部分。
19.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7. DE 18. ①多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如“打着朵儿”“往上爬”“飘荡”等,以动写静,展现乡村自然风物的盎然生机。
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如,“迎春花羞涩地打着朵儿”“枝条水肿似的发胀”等,生动形象地描摹物态,展现乡村自然风物的纯净美好,字里行间充满诗情画意,寄寓丰富、真挚而细腻的情感。
③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表达简洁有力,突出景物的鲜明特点。
19. ①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②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的思想。
③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赏析文本手法、情感的能力。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大地,欣赏大地的美丽,感受大地的抚慰”错误,除此之外,还为了让人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敬畏、感恩大地等。
E.“此处的‘浅薄’是肤浅、轻浮之意”错误。“浅薄”,这里指缺乏知识或经验,见解不深刻。此处形容“我”对大地的认知比较少。
故选DE。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段画线句语言独具特色,表达细腻生动。
就用词而言,多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如用“垂下来”“打着朵儿”“发青”“转青”“往上爬”“淌出”“飘荡”“葳蕤”等,运用动态手法描写静态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乡村大地上各种自然风物的生机盎然。
就修辞而言,本段运用拟人、比喻、排比手法,如“迎春花羞涩地打着朵儿”将迎春花拟人化;“枝条水肿似的发胀”“白雪般的花瓣”等,将发胀的枝条写成水肿,将花瓣比作白雪;“柳条葳蕤,暖风和面,阳光和煦”为排比。这些修辞生动形象地描摹自然风物的情态,展现乡村自然风物的纯净美好,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寄托着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
就句式而言,本文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多用短句,有两个字句子,如“转青”;有四个字的句子,如“柳条葳蕤,暖风和面”等。以散句为主,兼有整句,如“柳条葳蕤,暖风和面,阳光和煦”。句式长短整散结合,突出景物的鲜明特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中细致描写了横峰各处的村景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由“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可知,作者认为人类不应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应该将属于大自然的东西还给大自然,学会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从而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由“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可知,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应当爱护自己的母亲,爱护我们的家园。
六、语言运用(4分)
20. 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①差序格局的定义。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②家是一个可以伸缩的单位,小到指太太一人,大到数不清,天下可成一家。“自家人”可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③主播称顾客为“家人们”,就体现出“家”的这种伸缩性。这种称呼,无非是为了卖东西而拉近距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原因以及把握名著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首先要把握“差序格局”的内涵。“差序格局”就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乡土中国》中提到“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然后分析主播称呼直播间顾客为“家人们”的意思以及用意。主播称呼直播间的人为“家人们”好比是把直播间当做“家”,要把这些顾客拉到自己这个“家”的圈子里,展现与顾客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的就是“家”的伸缩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卖东西。
七、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匹在乡村犁田拉车的白马,总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经常向同类抱怨自己没有赶上伯乐时代,不能成为明星,终将留下老死山野的遗憾。
战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驰骋沙场吧,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你会豪气万千,英雄无悔,快意人生!”
白马说:“那多危险啊,一不小心就会送命。不去,不去。”
驿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驮着驿使给人们送信去吧,为不同的地域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也是一种成就和快乐。”
白马说:“太累了,餐风宿露的,还不如给主人犁田拉车的好。不干,不干!”
赛马说:“那跟我到赛场去吧,只要肯流汗水,鲜花和荣誉将长久伴随你!”
白马说:“竞争太强,压力太大,一点儿也不轻松,受不了,受不了!”
众马齐声说:“如此,即使伯乐再世,你也成不了千里马。”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记叙性材料。
材料提供的是一则充满人生哲理的故事,故事中的白马身处乡野,总是抱怨时代,抱怨没有伯乐,而当战马、驿马和赛马分别给出不同的选择时,它又以太危险、太劳累、竞争压力大等原因拒绝改变现状。材料给考生设定的身份是“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所以考生需要把白马的选择以及表现与青年的人生发展结合起来,由此不难找到立意方向:如不要抱怨,勇于改变;如勇敢无畏,快意人生;如不惧劳苦,甘于奉献;如辛勤付出,迎接挑战等。
从行文构思来看,开篇可以概述材料,确定自己的观点,如“停止抱怨,改变自我”,然后结合白马的表现分析其“在乡村犁田拉车”的原因,指出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接着联系现实,明确青年学生在当下该如何去做,最后收束全篇,呼应开头,或者发出呼吁。
立意:
1.停止抱怨,改变自我。
2.不抱怨,不放弃。
3.脚踏实地,志行千里。
4.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5.快意人生无所畏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