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选择题部分和材料解析题部分。
2,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材料解析题答案请用黑色水笔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不得超出答题扫描区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2022年三星堆出土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复原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 )
图1
A.中华文化之间交流频繁 B.古蜀国青铜技术遥遥领先
C.华夏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D.西周青铜礼制文化的开端
2.酒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一种符号。殷人尚酒,周建立之后,周公汲取商好酒而亡的教训,对饮酒做出严格限定,只有大的祭祀可以礼节性饮酒。材料反映出( )
A.尚酒是殷商灭亡的主要原因 B.酒是祭祀的必备品
C.西周在礼仪追求方面更理性 D.商周小农经济发展
3.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官员职责专业化 B.官僚政治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变法运动的兴起
4.里耶秦简记载,秦迁陵(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存在“槎田”(刀耕火种)和“垦田”两种土地形式和耕作制度。“槎田”的耕种者是濮、越、巴、苗、土家族等民族的先民,“垦田”耕者是来自外地的“秦人”。由此可见秦迁陵县( )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
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5.图2为现代学者绘制的某项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举( )
图2
A.政府加强对商业垄断 B.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D.保证了市场秩序稳定
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邪王氏当权。王导担任宰相,司马睿即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 )
A.相权转移 B.朋党之争
C.外戚专政 D.士族专权
7.表1描述的是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关系的唐诗,此类诗歌( )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人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影染塞霜诗名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表1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8.唐初统治者接受隋末滥用民力而导致农民起义这一深刻教训,不得不作出可以绢布代役的规定,即农民空闲可出役,农忙则可以绢布代役。这一做法( )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引发了土地兼并
9.图3为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由此可见,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宋:二府三司
图3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轻外重 D.事权分立
10.《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饼店每案(桌)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有五十余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民族交融频繁 B.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商业发展繁荣 D.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11.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由此可见,契丹(辽)官制的特点是( )
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12.表2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1贯等于1000文),这反映了当时( )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斤 斤 斤 斤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刺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表2
A.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B.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C.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D.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局面
13.英国工商界推动的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保护鸦片贸易,不如说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使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在英国人熟悉的规则和基础之上。该论述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大量倾销鸦片 B.打开中国市场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
14林则徐借助在外国报纸和地理著作来尽力了解西方,他还宴请美国传教士伯驾医生翻译了瓦泰尔的《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此举反映了林则徐意在( )
A.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B.唤醒革新政治的意识
C.向西方学习先进外交理念 D.解决了外国走私难题
15.1863年清廷共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其中湘军集团竟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16.表3为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这说明( )
年份 棉花 豆类 油类 烟叶
1893年 94154 1967292 152069 110513
1895年 110621 176556 292585 112014
1897年 116609 2046662 349972 141877
1899年 148100 2801536 268280 172987
表3
A.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优势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17.图4漫画选自1911年11月9日出版的《盛京时报》日本人创办于沈阳),题为《疮痍满目》。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该漫画表明( )
图4
A.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B.西方媒体鼓动中国革命
C.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D.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18.表4为中共两次会议的革命纲领,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会议 革命纲领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表4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9.长征途中,由于天天行军,再加上给养困难,经常吃不上饭。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讲川菜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说得大家直咽口水,战士们把这叫“精神会餐”。这反映了邓小平( )
A.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
C.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D.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
20.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举说明当时( )
A.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C.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1.1945年民谣“坏东西,拉夫抽丁,征粮征米,拆散父子,拆散夫妻都是你,你的心肠和魔鬼一样的,别国在和平里复兴建设,只有你成天在内战上玩把戏。你这个坏东西,真是活该枪毙!”该民谣反映了国民党( )
A.坚持独裁统治的本质 B.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
C.内战失败的必然原因 D.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
22.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一举措( )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B.照搬了苏联发展模式
C.建立了较完备工业体系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3.为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的号召,1956年,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反映了交大师生( )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 B.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情怀
C.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追求 D.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
24.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重心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但到1965年,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61.3%下降至14.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比上升至33.4%,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占比升至41.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 B.开始消除革命外交的影响
C.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成熟 D.美苏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12分)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印制于868年,高23厘米,宽843厘米它原藏于敦煌藏经
洞,1899年被发现,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银饼的史料价值
银饼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庸调银”信息,可用于研究唐代赋役征收的方式,庸调除征收布帛外,亦可折纳银饼;银饼须署上相关人员名字、缴交须验明成色和重量,说明银饼铸造和赋役缴交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庸调”上缴国库,说明庸调银具有国库金融储备功能;银饼錾文,还可用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设置南方经济发展、开元盛世景象和文字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1)请仿照银饼史料价值的撰写方式,说明唐代《金刚经》的史料价值。(8分)
(2)除上述材料外,要研究佛教传入的历史还可以借助哪些史料 请至少列出两例。(4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接“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提,人才选拔的范国,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国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巴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闲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选官的局限性。(4分)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纸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依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10分)
27.(14分)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并分析其意义。(5分)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简析宪法颁布的背景(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有特色,亦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仅以著述众多而闻名,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所以他的老师康有为称他是“流质易变”,也有人称赞他是顺应时势的爱国名家。
时期 个人事迹(主张)
戊戌变法 追求科举致仕变而为倡导变法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由联袁、附袁而转向倒袁;
请以材料中的“善变与爱国”为视角,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C A B B D C A D C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C B B D C B D C A D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12分)(1)《金刚经》,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有确切日期且图案精美的佛教雕版印刷品,直观地反映了唐朝时期印刷技术和印刷行业的发展状况;文字部分的字体是楷书,结构端正严谨,这为研究唐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料;文字及图片内容属于佛教题材,还可以用于唐朝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及佛教文化在中国演变的研究。总之,《金刚经》是当时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伟大成就。(8分,任答4点)
(2)洛阳白马寺、法显收集的梵文经典、龙门石窟(4分,任答2点)
26.(14分)(1):中正官个人德行;选材范围局限于门第;贵族门阀把持选官渠道(4分,任答2点)
(2):依据变化:从看重家世到考试成绩(4分)
作用:成为维护土族特权的工具;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彰显了社会公平;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任答3点)
27.(14分)(1)原则:三三制原则。(2分)
意义: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此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积累经验。(3分,1点2分,2点3分)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3分,1点2分,2点3分)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政策调整(2分):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2分)示例:论题:梁启超思想易变源于强烈的爱国心(2分)
阐述: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由追求科举致仕转为倡导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梁启超由力主“虚君共和制”变为民主共和制;随着民主共和观念传播,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举起讨袁大旗维护共和。(原因分析6分,逻辑关系合理2分)
综上所述,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社会环境的变化,梁启超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