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
学生: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难点 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会写“水墨画、垂柳、钓竿”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见课件。 1.同学们,你的童年有哪些美好的事情呢?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回答)过渡: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天真烂漫,快乐无比。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去感受童年的美好吧!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师生齐读课文题目。 张继楼,1926年出生,江苏宜兴人,作品有《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见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首诗中描绘了三幅怎样的画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会认字。 墨 染 碎 浪 溅 ①指名读,组词齐读,男女生分读,同桌互相检查读。 ②教师正音:“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是后鼻音。 (2)出示生词,指导学生认读识记。 水墨画 垂柳 钓竿 扑腾 扇动 戏耍 拔动 浪花 葫芦 松树 清爽 松针 蘑菇 ①学生齐读,指名读,数师相机正音。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数师相机指导。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梳妆:梳洗打扮。 玉带: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3)出示会写字,学生分组辨析字形,笔画比较多的字要根据结构进行分析。 ①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识字:艹+磨=蘑,艹+如=菇 ②开火车读,说说怎样将字写好。 3.教师指导书写。 “墨、染、竿、葫、轄、菇”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腾、碎、拨、浪”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1)教师范写,强调“墨、腾、爽”。 (2)学生练习书写,数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会写字先读后记,再书写。保证足够的时间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见课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指名学生读) 2.引导学生总结每首诗的内容。 (1)学生先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教师评价指导。 (2)指导学生按照填空形式整理好诗歌内容。 (3)明确:《溪边》写的是在溪边钓鱼;《江上》写的是在江上戏水;《林中》写的是在林中采蘑菇。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处理了生字词,又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希望大家在课下用心读诗歌,思考一下诗歌中包含着哪些有趣的事情。2.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见课件。 1.听写生字词,小组互查。 2.复习诗歌中描绘的三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二、研读诗歌,了解诗意,见课件。 (一)深入学习《溪边》 1.指名学生读诗歌,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师生共同研讨诗句。(课件出示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是静态的景色。说山溪像“绿玉带”,是因为垂柳是绿色的,倒映在水中,溪水也变成绿色了。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溪的样子,突出了山溪的“绿”和“静”。)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靖蜓。 ①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属于静态描写。溪水的“绿”与钓竿上的“红”,一“绿”一“红”互相映衬,使画面充满了色彩美。 (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写动态景色,短短的一句话,动感十足,形成一种动态美。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充满乐趣。) 3.如果你在这样的溪边,你还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读前两行时,语速要稍慢,读出安静、舒缓的感觉;读最后两行时,语速可以稍快,读出活泼、欢快的感觉。 (二)深入学习《江上》 过渡:同学们,在第一首诗中,我们领略了溪边的美好景色,那么《江上》又会描绘出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朗读诗歌,思考:江上有哪些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说一说《江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教师指导学生深人研究诗歌。(课件出示句子) (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①诗中“像刚下水的鸭群”,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说的是孩子们。这样比喻,突出了孩子们游泳本领强,在水中灵活。) ②读了“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本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水葫芦的学名为“凤眼莲”,文中指戏水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语调要欢快,感受欢腾、嬉戏的热闹感。重读“刚下水、戏耍、拨动、拨、溅、钻、一阵、两排”。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价值。在学习《溪边》这首儿童诗时,已经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江上》这首诗,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巩固和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深入学习《林中》 过渡: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前两首诗,体会到诗中透露出来的童趣。那么《林中》这首诗又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吧。1.学生自读诗歌,思考:作者写了林中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小组内汇报交流,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把握“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这两个叠词,感受谱言的节奏美,体会拟人手法的生动性。想象诗句描绘出来的雨后松针的明丽以及山林清新、洁净的环境。)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也表现了孩子们喜悦的心情。这句话将雨后蘑菇奋力生长的情态写了出来,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林中采蘑菇的画面有趣又新奇,充满了生命灵动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3.指导朗读。朗读时,语调要高昂,让人感受到雨后的欢乐气氛。重读“明明亮亮、钻、戴、开放、欢叫”。 三、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见课件。 1.全班齐读三首诗,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 2.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小结:三首诗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题目都点明了玩要的场地,每一首诗都写了一件童年的趣事,语言具有画面感。 3.教师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中的童趣。 (1)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3)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4.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格式,就成了“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共有六首,猜一猜:其他三首会写什么?怎么写? 课件出示: 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紙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1)学生自由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2)选择自己童年美好的画面,用小诗的形式写一写。设计意图学生比较阅读,是培养高阶思维的重要策略。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三首诗的相同点,从而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激起阅读诗歌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的童年生活。 2.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习题。
作业设计 2.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习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1.教学中,教师以第一首诗为例,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接下来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诗,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分享、释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组诗的特点。最后和学生共赏了《花前》这首小诗,在欣赏中,巩固了学生对组诗的理解。 3.不足之处: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较少,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文本,能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