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年6月,四川广汉三星堆8号“祭犯坑”新发现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下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材料表明( )
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 B.巴蜀地区青铜制造业技术更为发达
C.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 D.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
2.《史记》中记载:“周公既相成王,郊犯后櫻以配天,宗犯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诗经·思文》亦云:“思文后櫻,克配彼天。”这种以周族祖宗神配享天帝神的做法,旨在( )
A.确立封建等级制度 B.欺骗民众,树立威信
C.强化周王统治权威 D.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3.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晉,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 )
A.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 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
C.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 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4.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中朝,由皇帝亲信的近臣或侍从组成,重要的军国大事,由“中朝”在宫廷内先作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朝廷官员,则成为行政办事机构。这表明中朝的设立( )
A.导致中央行政紊乱 B.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5.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瘫州(襄阳地区)“田土肥良,桑田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C.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D.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6.605年,惰杨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吴国开凿的邢沟,并开挖了通济渠;608年下令开挖了永济渠;610年修整了三国时期吴国开通的江南河。仅用五年时间,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得以贯通。大运河的开凿( )
A.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
C.促成水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助推了国家统一的最终实现
7.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和唐朝的关系得到发展。表格信息可用来说明( )
序号 表现
1 新罗商人以牛、纸、扇等物输入中国,中国商人以绢、瓷器等物输出至新罗
2 新罗贵族赠送唐朝贵族牛黄、人参等,唐朝贵族回赠新罗贵族以凌、锦、银碗等
3 新罗入唐使从中国回去,把中国的茶树移植到新罗
4 新罗派大批留学生来唐首都就学
5 新罗派遣许多学问僧来唐求法取经,留居时间长
A.宗教文化是两国交流的纽带 B.新罗全面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C.两国之间的交往渠道比较多 D.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8.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
9.下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部分统治区域。下列机构中属于该王朝设立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行都指挥使司 D.安西都护府
10.元代的王被通过实际考察研究,花费十多年时间编写完成《农书》。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据此可知,《农书》( )
A.改变了农学发展方向 B.完善了农业科学理论
C.强调农业科技的创新 D.重视农业技术实用性
11.明朝永乐时期内阁“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瑰“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这表明内阁( )
A.成为法定机构 B.政治地位提升 C.具有决策权力 D.有效制约皇权
12.军机处“掌书逾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徒有虚名,内阁亦与军机完全无涉,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平时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南书房也不再参与拟旨一类事务。这表明( )
A.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B.军机大臣获取军政大权
C.内阁与军机处相互牵制 D.清朝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13.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D.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14.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者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绞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
A.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B.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15.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颁布一份文件,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文件未能实施。这一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钦定宪法大纲》
C.《应沼统筹全局折》 D.《资政新篇》
16.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清廷丧失对地方的管控权
1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为限制袁世凯专权采取了( )
A.总统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
18.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9.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 )
A.认清了日军的侵华本质 B.继续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C.意识到国共合作重要性 D.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决心
20.1941年12月的阿卡迪亚会议上,美国代表马歇尔认为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要战场,中国坚持抗战对太平洋战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建议成立中国战区,统一指挥中国及泰国、越南等地的抗日军队。1942年1月3日,中国战区正式宣告成立。这表明( )
A.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认可 B.中国抗战形势发生逆转
C.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中国跻身国际强国行列
21.《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卖国者、罪犯和精神病人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土地革命开展 B.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D.推进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
22.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2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 )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C.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 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
24.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 )
A.开启了中国的飞天之旅 B.开辟了中国武器国产化的道路
C.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D.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等国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表明我国( )
A.开始打开外交的新局面 B.实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推行广泛结盟的外交政策 D.实行“一带一路”的战略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虽然反映出一定的政治保守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在为学的范围内,孔子又提出了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盲从附和。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而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对儒学的捍卫与反思中,以及对玄佛的抗拒与汉取中,理学逐渐形成,并提出“由知天而知人”这一哲学主题,使儒学脱下了质朴平淡的政论外衣,迈入了抽象思辨的哲学王国。它不仅更为确切、更为透彻地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合理性,同时又悄悄孕育了一种与封建纲常相抗衡的理性精神。此外,理学还把人伦道德高扬到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度,传统儒学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及“不为富贵所淫,不为威武所屈”的精神气质,也因此才“真正融化”到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王育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变革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儒学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学发展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编自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及所学可知,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之一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A项正确;早期青铜制造业技术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题意中也提到了“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先周文化和中原地区都显示了技术发达区域在北方而非巴蜀地区,铜人像有古蜀文明特征是说明早期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呈现开放性和多样性特征,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商业贸易的内容,无法得出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宗犯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的目的在于借助“上帝”神化祖先,论证西周政权的合法性,以此加强周王的统治权威,C项正确;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在秦汉时期,而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欺骗民众,树立威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的主旨为“神化王权”,“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秦朝从中央到基层,设置了不同层级的官吏,最终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之手,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晉,终于天子”的格局。这种格局下,皇权至上,同时能把中央的政策有效地贯彻到基层,进而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是这一格局的目的,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度是这一格局中的内容,但是其并不能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基层官吏的设置与相权和皇权的矛盾无关,因此这一格局的设置并不是为了杜绝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排除C项;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还是为了维系国家治理,D项不是最终目的,而且官吏层级太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6中朝,在宫廷内先作决策,而以圣相为首的朝廷官员,则成为行政办事机构”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圣相变成了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D项正确;中朝与皇帝共同决策,圣相变成执行机构,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排除A项;中朝设立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加强了君权,不是地方管理,排除B项;中朝设立是皇帝集权的措施,与中央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田土肥良,桑样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6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发展,这与北民南迁,将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有关,D项正确;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排除B项;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仅用五年时间,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得以贯通”可知,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进一步沟通了南北之间的联系,但无法据此推断当时存在着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水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朝统一之后,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罗同大唐交往途径涉及商业、遣唐使、留学生、僧人求法等,说明两国之间的交往渠道比较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国交流的纽带,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唐文化的特征无关,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使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并不是因循守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用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并未有君权削弱,排除C项;机构分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机构,北庭都元帅府也是元朝时期的机构,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的机构,排除A项;行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立的,排除C项;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立,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可知,《农书》把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反映其对农业技术实用性的重视,D项正确;《农书》没有改变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方向,排除A项;农器图谱不能体现农业科学理论,且“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农业器具不属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由明朝永乐时期“不过五品”到嘉靖年间“成相之尊”,表明内阁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B项正确;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力,排除C项;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军机处6掌书逾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后”,“平时仅是6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中央中枢机构,职能是上传下达的作用,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遭到严重削弱,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A项正确;军机处是上传下达的作用,没有获得军政大权,排除B项;清代军机处是中央中枢机构,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反映君权得到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得益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活跃,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商业而非农业,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兴起,而非城市功能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此举行为依然是用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A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准许英国通商,美国等国家也应一体通商,并未涉及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C项;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了《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由于其不能够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再加上战争的环境,该文件未能得到实施,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A项;《钦定宪法大纲》是晚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一部法律文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B项;《应沼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是成成变法的施政纲领,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就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获取铁路筑路权等问题达成协议,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B项正确;英国未在1896年或1898年发动侵华战争,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山东,还提及列强图谋瓜分云南、四川等地,排除C项;材料内容只涉及云南、四川、天津、山东南部,D项表述夸大了范围,排除。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限制总统权力以维护共和制度,不属于总统共和制,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皇帝已经退位,材料与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D两项。
18.答案:C
解析:三湾改编时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推动了军队中的党组织建设,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C项正确;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时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B项;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为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可知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起到了鼓舞军民抗战的决心,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抗战,并未涉及日军侵华,排除A项;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就已经转变为抗日,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不仅仅包括国共合作,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要战场,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认同,体现了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A项正确;1941年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相持阶段,形势并未发生逆转,排除B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正式建立,排除C项;中国跻身国际强国行列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根据“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这是规定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范围,赋予人民权力,从而有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C项正确;这一规定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并不是为了促进土地革命,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国民革命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非党人士,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有民主人士,根据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由材料“到会代表542人,其中民主人士有166人”“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可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大众联合反帝反封建的表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体现,A项正确;1949年底,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基本解放,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B项;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C项;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可知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D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自治权利,没有体现对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行省制的吸收,排除C项。
2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史实。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开始走向武器国产化的道路,排除B项;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不同地区的不同国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我国奉行的是不结盟外交政策,排除C项;“一带一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26.答案:(1)孔子主张:核心是“仁”,要求为政以德;以“和”与“同”区别君子与小人;有教无类等。新儒学的发展特点:标合各家思想;神学色彩浓厚;强调伦理纲常。
(2)影响:使儒学发展为理学,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理学趋于哲学化、思辨化;有利于塑造民族气节;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影响远及周边国家。
解析:
27.答案:(1)主要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变化:由发展国防工业到推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由工业自我发展到参与国际竞争。原因:中美关系缓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时俱进。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得出加强国防工业建设,推进工业化,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第一问,根据材料“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得出变化为由发展国防工业到推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由工业自我发展到参与到国际竞争。第二问,根据材料“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资”得出中美关系缓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外资;根据材料“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