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20:58:03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如图为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吉祥物“飞飞”,设计灵感源自浙江远古文化中的“神鸟”形象,她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飞来,穿越时空,闪亮登场,向世界传递幸福的佳音。由此可见,吉祥物“飞飞”的形象( )
A. 闪耀着良渚文化光芒 B. 蕴含有大运河文化因素
C. 显示出红山文化价值 D. 再现了元谋人艺术成就
2. 孔子是一位既为实现理想而奔波劳苦,又将精神生活处理得风雅诗意的人物,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力求“乐正”意在( )
A. 实现积极入仕理想 B. 满足风雅诗意生活诉求
C.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 服务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3.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都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周武王积极开拓国家疆域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 汉朝承袭了秦朝行政制度 D. 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4.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此后,“五常”一语频频出现在史籍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说明( )
A. 战国思想家开创儒家思想学说 B. 孟子对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视
C. 西汉时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 D. 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
5. 如图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 )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超级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A. 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B. 波澜壮阔的大汉
C. 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 D. 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
6. 《帝制时代的中国》指出,中央“以成熟的综合体形式出现三个机构,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最高官员每日要在政事堂会议上与皇帝会面,所有的重大政策都在这里决断”。这段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汉朝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B. 唐朝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
C. 元代创新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D. 宋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7. 黑水城文献包含有相当数量价值颇高的宋代文书,黑水城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戈壁荒漠中。如图中“黑水城文献”可用于说明( )
(前缺) 1.南边榷场使 申 2.准安排官头子:所有 . 3.段,依法搜检,并无违禁 . 4.尽算卖替头博买到回货 . 5印讫,仍将所博买回货一就 . 6.上司前去,伏乞照会作何, . 7.者: 8.张师 (后缺)
A. 漠北蒙古部统一了草原 B. 元代边境贸易非常繁荣
C. 宋代边境进行互市交易 D. 宋代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8. 明末遵义府绥阳知县毋扬祖在《利民条例》中说: “县中平地居民只知种稻,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粱、菽豆、大麦等物。”这说明当时( )
A. 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B. 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 西南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D. 农民兼营副业的增加
9. 《南京条约》签订,在清政府看来,新的税则比旧的自主关税略高,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却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以夷制夷”“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 竭力争取国家利益 B. 缺乏近代主权观念
C.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D. 摒弃天朝上国思想
10. 康有为《自编年谱》光绪二十一年记载:“时翁常熟(翁同龢)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对此准确的解读是( )
A. 救亡图存成为两人共识 B. 再现了变法开始时的场景
C. 康有为官职高于翁同龢 D. 翁同龢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11.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1922年自己曾赴上海与孙中山晤面,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 “亘数时间,即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人国民党。是为钊献身中国国民党之始”。据此可知,当时李大钊( )
A. 积极投身建党的历史伟业 B. 赞同孙中山政治主张
C. 直接参与中国国民党创建 D. 致力于国共合作事业
12. 如图中的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A. 甲午战争期间 B. 北伐战争期间 C. 红军长征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13. 20世纪40年代,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对作战目标进行了筹划,提出“重要铁道线,特别是平汉、同蒲,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路战役成功”。左权这一筹划旨在( )
A. 实现毛泽东“持久战”思想 B. 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C. 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 D. 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两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宋明重要理学家及其思想
二程(即程颐、程颢) 指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人伦者,天理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等
朱熹 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知先行后”“知行互发”等
王守仁 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表中信息最可以用来说明( )
A. 二程思想较注重抽象思维 B. 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学说
C. 王守仁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D. 宋明理学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15. 1900年夏,蔡元培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蔡元培写了一张征婚启事(如图所示)。消息传开,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这突出反映了( )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A. 民国初创社会展现新气象 B. 晚清社会风俗受启蒙思潮冲击
C. 社会上出现新式婚姻风俗 D. 蔡元培冲破禁忌挑战传统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建元三年(前138年)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元朔二年(前127年) 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元鼎四年(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元封五年(前106年)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疆经略成功与否,会牵动西北乃至全国政局的连锁反应,是以“自古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764年,清朝从盛京(今沈阳)各地抽调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连同携眷家属总计3275人分两批西迁新疆。西迁期间,锡伯族遭遇种种困境。历经一年数个月,跋涉5200千米,于1765年先后抵达伊犁地区、塔尔巴哈台(今塔城)驻防。西迁的锡伯族成为清朝移民实边的重要组成力量。
锡伯族西迁路线图
——摘编自蒋静《锡伯族西迁与清朝西北实边策略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锡伯族西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锡伯族西迁的特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对海南形势极为关注,认为“琼州形势,最有可为”。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在琼运动,已“款集万余,兵将及千”。辛亥革命前, “三点会”成员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誓言: “三点暗藏革命中,入我洪门莫空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来清朝一扫空。”海南各州县“三点会”自成立至辛亥革命在海南爆发,武装斗争此落彼起,连绵不绝。
1911年初,刘中悟等人深入陵水县,组织陵(水)万(州)同盟会。是年4月27日,孙中山组织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员黄健生(澄迈县人)潜回澄迈县,与李午天、翁鼎新等人筹建澄迈同盟会;同盟会员吴攀桂(琼山县人)秘密招收“亡命之徒”,潜伏海口,伺机起事;自穗返琼的林敬亭(文昌县人)奉命潜入五指山区,观察地形,以备万一起事失利,作为退避之地。同盟会员陈侠农(文昌县人)在文昌组织进步师生和农村青年,成立敢死队,在新桥至清澜一带活动,一度潜入县署,刺杀知县,引起震动。
——摘编自符和积《海南辛亥风云蓄势待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夕海南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前夕海南革命党人活动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中的历史
《大众日报》创办于1939年元旦,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是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史料。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合材料中《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绝密★启用前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如图为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吉祥物“飞飞”,设计灵感源自浙江远古文化中的“神鸟”形象,她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飞来,穿越时空,闪亮登场,向世界传递幸福的佳音。由此可见,吉祥物“飞飞”的形象( )
A. 闪耀着良渚文化光芒 B. 蕴含有大运河文化因素
C. 显示出红山文化价值 D. 再现了元谋人艺术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吉祥物“飞飞”设计灵感源自浙江远古文化中的“神鸟”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在浙江由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据此可判断,吉祥物“飞飞”的形象闪耀着良渚文化光芒,A项正确;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时期,与材料中“五千年文明的圣地”表述不符,排除B项;红山文化在中国的北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元谋人遗址在云南,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 孔子是一位既为实现理想而奔波劳苦,又将精神生活处理得风雅诗意的人物,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力求“乐正”意在( )
A. 实现积极入仕理想 B. 满足风雅诗意生活诉求
C.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 服务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维护周礼,所以“孔子力求“乐正”意在维护周礼,C项正确;“孔子力求“乐正”意在维护周礼,没有体现积极入仕,排除A项;“乐正”体现孔子维护周礼,不是满足风雅诗意生活诉求,排除B项;儒家思想不适应统治者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3.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都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周武王积极开拓国家疆域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 汉朝承袭了秦朝行政制度 D. 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翦和王贲相继攻破楚国、燕国和齐国,并设立郡县进行管辖, 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材料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周武王早已过世,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已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题干所述时间公元前3世纪,排除B项;材料记载可用来说明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未体现汉朝承袭了秦朝行政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常。此后,“五常”一语频频出现在史籍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说明( )
A. 战国思想家开创儒家思想学说 B. 孟子对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视
C. 西汉时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 D. 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孔子的“仁义礼”到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这反映出“五常”思想发展的系统性,反映了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D项正确;春秋晚期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学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未涉及教育的社会功能,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华传统伦理规范逐渐形成,“西汉时儒学独尊地位逐步确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 如图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 )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超级导演”王导 第七节 犹有诗酒雅集 第八节 “菩萨皇帝”萧衍 第九节 陈朝兴亡 第十节 五胡归华夏
A. 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B. 波澜壮阔的大汉
C. 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 D. 不可忽视的五代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八王之乱”“王导”“萧衍”“陈朝兴亡”“五胡归华夏”可知,目录名称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因此可拟定标题: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C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大汉”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不是五代十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 《帝制时代的中国》指出,中央“以成熟的综合体形式出现三个机构,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最高官员每日要在政事堂会议上与皇帝会面,所有的重大政策都在这里决断”。这段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汉朝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B. 唐朝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
C. 元代创新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D. 宋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以成熟的综合体形式出现三个机构,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最高官员每日要在政事堂会议上与皇帝会面,所有的重大政策都在这里决断”可知,该制度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在政事堂集体办公,反映了唐朝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制度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无关,排除A项;元代的行省制创新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朝统治者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7. 黑水城文献包含有相当数量价值颇高的宋代文书,黑水城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戈壁荒漠中。如图中“黑水城文献”可用于说明( )
(前缺) 1.南边榷场使 申 2.准安排官头子:所有 . 3.段,依法搜检,并无违禁 . 4.尽算卖替头博买到回货 . 5.印讫,仍将所博买回货一就 . 6.上司前去,伏乞照会作何, . 7.者: 8.张师 (后缺)
A. 漠北蒙古部统一了草原 B. 元代边境贸易非常繁荣
C. 宋代边境进行互市交易 D. 宋代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南边榷场使”“依法搜检,并无违禁”“仍将所博买回货一就”“上司前去,伏乞照会作何”可知,“黑水城文献”涉及宋代榷场贸易等内容,体现了宋代边境进行互市交易,C项正确;“黑水城文献”可用于说明宋代边境进行互市交易,材料内容与漠北蒙古部统一草原无关,排除A项;“黑水城文献”涉及宋代边境互市贸易等内容,不是元代边境贸易,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宋代边境的榷场贸易,不属于宋代基层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8. 明末遵义府绥阳知县毋扬祖在《利民条例》中说: “县中平地居民只知种稻,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粱、菽豆、大麦等物。”这说明当时( )
A. 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B. 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 西南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D. 农民兼营副业的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末遵义府山间民种植秋禾、玉米、粱、菽豆、大麦等物,其中部分属于新的农作物,反映了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末遵义府绥阳县的农作物品种,不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遵义府绥阳县,不代表整个西南地区,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明末遵义府绥阳县的农作物品种,未体现农民兼营副业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9. 《南京条约》的签订,在清政府看来,新的税则比旧的自主关税略高,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却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以夷制夷”“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 竭力争取国家利益 B. 缺乏近代主权观念
C.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D. 摒弃天朝上国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清政府看来,新的税则比旧的自主关税略高,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却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以夷制夷’‘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可知,清政府认同《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观念,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观念,并没有竭力争取国家利益,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观念,不能说明当时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清政府认为“领事裁判权不过是‘以夷制夷’”,说明当时清政府没有摒弃天朝上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康有为《自编年谱》光绪二十一年记载:“时翁常熟(翁同龢)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对此准确的解读是( )
A. 救亡图存成为两人共识 B. 再现了变法开始时的场景
C. 康有为官职高于翁同龢 D. 翁同龢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时翁常熟(翁同龢)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翁同龢因为甲午战败,割让台湾的事件,萌生了变法之心,与康有为的主张不谋而合,两人在政治上越走越近,A项正确;光绪二十一年是1895年,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康有为官职高于翁同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翁同龢是光绪帝的支持者,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1922年自己曾赴上海与孙中山晤面,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 “亘数时间,即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人国民党。是为钊献身中国国民党之始”。据此可知,当时李大钊( )
A. 积极投身建党的历史伟业 B. 赞同孙中山政治主张
C. 直接参与中国国民党创建 D. 致力于国共合作事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中国)。根据材料“1922年自己曾赴上海与孙中山晤面,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亘数时间,即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入国民党。是为钊献身中国国民党之始”可知,李大钊帮助孙中山重整国民党,共同推动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D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表明李大钊致力于国共合作事业, “赞同孙中山政治主张”未体现,排除B项;此时中国国民党早已创建,李大钊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国民党创建,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如图中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A. 甲午战争期间 B. 北伐战争期间 C. 红军长征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红军长征时期(中国)。据材料“巧渡金沙江”“夺泸定”“铁索桥”等信息,可知诗歌反映的是红军长征,C项正确;甲午战争期间发生在1894年平壤、黄海等地区,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联合攻打军阀的战争,由广东出发向北攻打吴佩孚、孙传芳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 20世纪40年代,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对作战目标进行了筹划,提出“重要铁道线,特别是平汉、同蒲,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路战役成功”。左权这一筹划旨在( )
A. 实现毛泽东“持久战”思想 B. 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C. 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 D. 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重要铁道线,特别是平汉、同蒲,应同时组织有计划之总破袭,配合正太铁路战役成功”可知,为了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左权主张破坏敌人的重要铁道线,配合正太铁路战役。在这一筹划的指导下,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取得了重大战果,C项正确;左权这一筹划旨在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未体现“持久战”思想,排除A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但此时处于抗战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左权这一筹划旨在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两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宋明重要理学家及其思想
二程(即程颐、程颢) 指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人伦者,天理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等
朱熹 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知先行后”“知行互发”等
王守仁 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表中信息最可以用来说明( )
A. 二程思想较为注重抽象思维 B. 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学说
C. 王守仁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D. 宋明理学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依据材料“二程指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都在研究世界万物的本原,但他们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丰富,使儒家思想更加思辨化、哲学化,因此,宋明理学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D项最佳;二程思想较为注重抽象思维,仅反映了材料部分内容,排除A项;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学说,有一定依据,但仅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排除B项;王守仁属于心学派,是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C项。故答案为D项。
15. 1900年夏,蔡元培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蔡元培写了一张征婚启事(如图所示)。消息传开,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这突出反映了( )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A. 民国初创社会展现新气象 B. 晚清社会风俗受启蒙思潮冲击
C. 社会上出现新式婚姻风俗 D. 蔡元培冲破禁忌挑战传统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1900年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蔡元培张贴征婚启事,其内容为“女子须不缠足者”“须识字者”“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等,这些征婚启事内容体现了女性解放、婚姻自由等新思想,说明晚清社会风俗受启蒙思潮冲击,B项最佳;材料为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仅代表蔡元培个人行为,不能确定社会上是否出现新式婚姻风俗,也不能确定蔡元培的目的是挑战传统思想,材料依据不足,C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材料时间为1900年夏,此时还不是民国时期,排除A项。故答案为:B项;CD项;A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建元三年(前138年)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元朔二年(前127年) 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元鼎四年(前113年) 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元封五年(前106年)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上述措施的影响。
【答案】(1)措施:派张骞出使西域;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察。
(2)影响: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可知,派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可知,颁布“推恩令”;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可知,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可知,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根据材料“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可知,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所有措施初步巩固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疆经略成功与否,会牵动西北乃至全国政局的连锁反应,是以“自古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764年,清朝从盛京(今沈阳)各地抽调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连同携眷家属总计3275人分两批西迁新疆。西迁期间,锡伯族遭遇种种困境。历经一年数个月,跋涉5200千米,于1765年先后抵达伊犁地区、塔尔巴哈台(今塔城)驻防。西迁的锡伯族成为清朝移民实边的重要组成力量。
锡伯族西迁路线图
——摘编自蒋静《锡伯族西迁与清朝西北实边策略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锡伯族西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锡伯族西迁的特点。
【答案】(1)背景:国家版图进一步开拓;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反叛的平定;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国家对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视;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2)特点:政府主导;分批进行;长途艰难跋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新疆经略成功与否,会牵动西北乃至全国政局的连锁反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版图进一步开拓;根据材料“自古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可知,国家对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视;根据材料“1764年,清朝从盛京(今沈阳)各地抽调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连同携眷家属总计3275人分两批西迁新疆”可知,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根据材料“西迁的锡伯族成为清朝移民实边的重要组成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反叛的平定并且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764年,清朝从盛京(今沈阳)各地抽调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连同携眷家属总计3275人分两批西迁新疆。”可知,政府主导与分批进行;根据材料“西迁期间,锡伯族遭遇种种困境。”可知,长途艰难跋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对海南形势极为关注,认为“琼州形势,最有可为”。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在琼运动,已“款集万余,兵将及千”。辛亥革命前, “三点会”成员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誓言: “三点暗藏革命中,入我洪门莫空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来清朝一扫空。”海南各州县“三点会”自成立至辛亥革命在海南爆发,武装斗争此落彼起,连绵不绝。
1911年初,刘中悟等人深入陵水县,组织陵(水)万(州)同盟会。是年4月27日,孙中山组织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员黄健生(澄迈县人)潜回澄迈县,与李午天、翁鼎新等人筹建澄迈同盟会;同盟会员吴攀桂(琼山县人)秘密招收“亡命之徒”,潜伏海口,伺机起事;自穗返琼的林敬亭(文昌县人)奉命潜入五指山区,观察地形,以备万一起事失利,作为退避之地。同盟会员陈侠农(文昌县人)在文昌组织进步师生和农村青年,成立敢死队,在新桥至清澜一带活动,一度潜入县署,刺杀知县,引起震动。
——摘编自符和积《海南辛亥风云蓄势待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夕海南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前夕海南革命党人活动的意义。
【答案】(1)革命活动:开展反清运动;筹集革命活动经费;组建民间秘密反清组织;组建同盟会分部;组建革命武装力量;发动海南反清武装起义
(2)意义:传播了革命理念;壮大了革命力量;扩大了海南革命影响;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革命活动:根据材料“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在琼运动,已‘款集万余,兵将及千’”可知,开展反清运动;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 “三点会”成员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誓言: ‘三点暗藏革命中,入我洪门莫空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来清朝一扫空。’”可知,组建民间秘密反清组织;根据材料“1911年初,刘中悟等人深入陵水县,组织陵(水)万(州)同盟会”“同盟会员黄健生(澄迈县人)潜回澄迈县,与李午天、翁鼎新等人筹建澄迈同盟会”可知,组建同盟会分部;根据材料“同盟会员吴攀桂(琼山县人)秘密招收‘亡命之徒’,潜伏海口,伺机起事”“同盟会员陈侠农(文昌县人)在文昌组织进步师生和农村青年,成立敢死队”可知,组建革命武装力量;根据材料“海南各州县‘三点会’自成立至辛亥革命在海南爆发,武装斗争此落彼起,连绵不绝”可知,发动海南反清武装起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意义: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 “三点会”成员中普遍流传着这样的誓言: ‘三点暗藏革命中,入我洪门莫空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来清朝一扫空。’”可知,传播了革命理念;根据材料“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在琼运动,已‘款集万余,兵将及千’” “同盟会员吴攀桂(琼山县人)秘密招收‘亡命之徒’,潜伏海口,伺机起事”“同盟会员陈侠农(文昌县人)在文昌组织进步师生和农村青年,成立敢死队”可知,壮大了革命力量;根据材料“海南各州县‘三点会’自成立至辛亥革命在海南爆发,武装斗争此落彼起,连绵不绝”“一度潜入县署,刺杀知县,引起震动”可知,扩大了海南革命影响;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中的历史
《大众日报》创办于1939年元旦,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是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史料。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合材料中《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中国土地法大纲》解说词
大家眼前看到的是1947年《大众日报》刊发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部大纲体现了党对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视。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为了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向全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它对于推动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它猛烈冲击着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总之,《中国土地法大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持为民谋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从背景方面撰写解说词,如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为了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内容方面撰写解说词,如这部大纲体现了党对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视,它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向全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从影响方面撰写解说词,如它对于推动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它猛烈冲击着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中国土地法大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持为民谋幸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