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21: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 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2.廷议(又称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据此可知,廷议制度( )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 B.有效限制了专制皇权 C.体现了民主决策色彩 D.缓和了皇权相权矛盾
3.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元朝脱脱在《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据材料可知( )
A.阶级立场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史料互证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4.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5.清朝视周边民族与中原为一体,在治理政策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如下图所示,这说明清朝( )
A.民族治理体现因地制宜 B.民族交流互鉴趋于多元化
C.民族平等政策得以彰显 D.民族事务管理走向法制化
6.1906年4月,农工商部为了树立农业模范,成立了中央直属的农事试验场,负责甄选优良的作物品种,改良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截至1911年,全国已经开设20多处较大规模的农事试验场,更有诸多民间的小规模农事试验所层出不穷。这些举措( )
A.促进设施农业的萌发 B.利于向近代农业转型 C.成为清末新政的重心 D.缓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7.1941—1946年,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1933年颁布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与此同时,公务员在享受法定的正俸之外,还享受职务津贴、生活补助费、煤贴、油贴、子女教育费等。国民政府此举旨在( )
A.吸取西方文官制经验 B.吸引人才巩固统治 C.减轻物价波动的影响 D.完善近代文官制度
8.封建社会时期,政府严禁结党。民国初年,党禁废除,中国涌现出众多新型政党并积极谋求议会席位。这一现象( )
A.缘于同盟会内部的分裂 B.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出现质变
C.助推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D.反映了近代中国政体的变革
9.下图中措施集中实施应是在( )
◎在政权建设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注重法治建设,坚持执政为民。 ◎在经济建设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将农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转入抓生产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贷款,发展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商业贸易,创建苏维埃的财政金融。
A.北伐战争期间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0.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大事记( )
时间 事件
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1975年2月 美国总统福特访问中国
1978年12月 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初 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签署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1979年7月 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
A.战略利益日益趋同 B.遵循多边主义外交 C.倡导亚太区域合作 D.积极寻求务实合作
1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这种治理模式有利于( )
A.促进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增强地方区域的集体观念
C.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D.提高所有居民的政治地位
12.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接受金钱与其他贵重物品。英美文官制度改革( )
A.完善了英美的政党制度 B.有利于英美政治运行的稳定
C.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削弱并杜绝英美政府的腐败
13.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说:“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方法律( )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突出权力结构制衡 C.坚持程序公正合理 D.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14.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这些做法( )
A.削弱了英国政府的行政能力 B.提高了英国基层治理的效率
C.建立了英国的现代福利制度 D.缓解了英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15.《中国通史》载:“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美国“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的标志是( )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6.2023年8月,金砖国家经贸部长共同发声,一致表示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重申支持和加强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金砖国家还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协调,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这说明金砖国家致力于( )
A.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谋求区域经济集团化
C.重构现行国际经济体系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打工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图
——据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征税新模式”的理解。(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00—1800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认识。(12分)
18.(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前后,中共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由此肇始。抗战结束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等场合进行协商,政党协商制度进一步酝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机制逐渐固定,政党协商制度得以初建。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恢复政党协商传统,并通过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将政党协商制度确立下来。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共探索新型国家制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缩影。
——摘编自《中国政党协商制度生成与发展:从“座谈”到“制度”》
材料二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被视为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英国政党产生于议会。17世纪70年代,围绕詹姆士是否可以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分裂为两派,即“托利党”和“辉格党”。两派在议会中相互攻讦,斗争不断。在19世纪,两派逐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在19世纪末它们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现代政党。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制在英国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党由盛转衰,工党成立并发展壮大。1924年后,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在英国,两党制与议会制度“生死相依”,议会选举是两党制运行的具体方式和制度安排,它保证了两党制度的稳定。
——摘编自常胜泽《“生死相依”的英国两党制与议会选举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与英国两党制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6分)
19.(12分)“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 情况描述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民族”大熔炉 据说,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殖民者卡布拉尔一行登上里约热内卢,考察了9天,留下2名死囚便离开,这两名死囚与当地印第安人结合,形成了最早的混血种人。至今,据巴西官方调查显示,国内人种占比情况大致为白人47.3%、混血43.1%、黑人7.6%、亚洲人2.1%,剩下的是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
海地的圣多明各——被灭绝的原住民 在圣多明各,欧洲人到来之前约有印第安人上百万,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据估计,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间,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传染病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开始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转而寻求欧洲人的保护并信奉了基督教。
福州——甘薯养活了更多中国人口 1593年,闽商陈振龙将已经从美洲传到吕宋岛的甘薯带回福州引种,被称赞为“嘉植传南亩,垂闽第一功”。甘薯的单产特别高,适应性很强,又“不与五谷争地”,于是得到迅速传播。1765年朝鲜从中国引进甘薯时即有诗云:“万历番茹始入闽,如今天下少饥人。”比甘薯晚些时候,马铃薯也循着海上丝绸之路登陆中国。此时的甘薯在新的外来户面前俨然已成本土之物。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体现的“哥伦布交换”进行合理的解读。
六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夏商‘诸侯之于天子……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可知天子与诸侯在夏商时未有君臣之分,到西周时开始有君臣之分,结合所学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B项;秦朝时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明西周时天子与诸侯有君臣之分,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敬天保民是指统治者尊崇天帝的教诲,爱护天下百姓,反映了周天子和百姓的关系,排除C项;西周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废弛,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遇到国家大事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通过廷议商讨,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故选A项;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说明廷议不能有效限制专制皇权,排除B项;讨论的过程体现出集思广益,但皇帝最终决断,并非民主决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廷议的存在能够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并未缓和皇帝和丞相的关系,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可以看出两则史料对于交子的表述不一致,由此我们可知,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仔细的比对和甄别,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立场对历史事件解释的影响,排除A项;史料互证也不一定能揭示历史的真相,排除C项;后期学者的研究不一定比传统观点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具有惩戒措施,“养山合墨文约”直接体现政府的告示和批示,C项正确;“养山合墨文约”与官方管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的说法无法完全概括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法结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从明到清乡约的变化,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土司制度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盟旗制度针对的是蒙古地区,政教合一针对是西藏地区,伯克制针对的是新疆地区,说明的是清朝采取的民族政策是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流无关,排除B项;这些政策属于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与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事务管理走向法制化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可知,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农业试验,改良农作物品种,这些举措有利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的近代化,故选B项;设施农业属于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农业的范畴,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重心在工商业和政治领域,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清朝的灭亡,缓解清朝的统治危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民国)。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1941年至1946年多次修订文官的俸禄,同时“公务员在享受法定的正俸之外,还享受职务津贴、生活补助费、煤贴、油贴、子女教育费等”,对文官和公务员待遇的重视和提高有利于吸引人才,B项正确;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经验不是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文官和公务员的俸禄,如果国民政府的目的是减轻物价波动的影响,应设计面更广,排除C项;国民政府的措施有利于推动文官制度的发展,但这是材料措施产生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封建社会……严禁结党”、“民国初年,党禁废除……新型政党”可知,封建社会严禁结党,民国成立后出现了众多新型政党并积极谋求议会席位,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由封建专制政体到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重在强调党禁被废除的现象,并没有说明“众多新型政党”是同盟会分裂的产物,排除A项;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出现质变,排除B项;“众多新型政党”的出现属于中国实行政党政治的尝试,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阻力而非助力,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工农民主专政”“创建苏维埃金融”并结合所学,中共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创建苏维埃政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故选B项;结合所学,北伐时期,中共尚未建立政权,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根据地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而非工农民主专政,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政权吸纳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政权,而非工农民主专政,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知,中美建交,中美签署了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这体现了双方积极寻求务实合作的态度,故选D项;材料涉及中美科技、文化和贸易的合作,不能反映出战略利益日益趋同,排除A项;多边主义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外交,材料只涉及中美两国之间的双边外交,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中美双方间的合作,没有倡导亚太区域合作,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所学可知,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有利于增强地方区域的集体观念,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国家心理认同,排除A项;基层自治不会实现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所有居民”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美)。根据材料“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政治改革后,官员独立性增强,这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官制度,并非政党制度,排除A项;文官政治与责任内阁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文官制度没有杜绝英美政府的腐败,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解析】斯宾格勒认为法律带有法律制定者的意图,而这种意图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即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D项正确;保护个人权利、程序合理以及权力结构制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是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时期,其将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吸引多元力量,采用市场竞争机制来进行地方自治,这有助于激活地方自治的活力,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B项正确;上述举措并不能对英国政府的行政能力产生影响,相反,其会产生示范效应,反促英国政府提高行政能力,排除A项;英国现代福利制度建立时期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二战后美国。根据题干“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标志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项正确;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美苏战后两极格局,不是单指美国的,排除A项;B、C两项分别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16.【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8月(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金砖国家支持和加强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协调多边国际机制,体现了金砖国家致力于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A项正确;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埃及等国家,不属于同一区域,“谋求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金砖国家致力于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重构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金砖国家致力于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未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7.(22分)【答案】
(1)理解: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2分)
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无法推行。(2分)
影响: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获益,有利于缓和
矛盾,巩固统治;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明清社会统一与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农业有助于人口增加。(8分,任答四点即可)
认识:赋税制度改革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总趋势是趋向公平、简化;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户籍制度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8分)【答案】(1)同:都经历了发展、完善的过程;都属于政党制度;都是重要的国
家治理制度;都保障本国民主的实现。(任答两点,得4分)
异:从原因上看,中国政协制度肇始于民族危难之际,英国政党制度源于国内资产阶级革命中;从阶级性质上看,中国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政治),英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从政党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英国两党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从意义上看,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英国两党制与议会制紧密相连,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8分)
(2)有利于抗战和争取中国和平民主斗争的胜利;有利于新中国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各阶层参与国家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成为中国当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当今现代化建设。(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2分)【答案】
“哥伦布交换”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产生的。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改变了人种的分布。欧洲人迁移到美洲,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如果答出为美洲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贫困落后等等也可以得分。)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疾病带入了美洲,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印第安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欧洲文化在美洲加速传播,引发了美洲的文化重构。
新航路开辟后,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亚洲的中国、越南等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
“哥伦布交换”呈现出欧洲主导、交换内容多样、范围广等特点,有利于打破文明隔绝的状态,加强世界联系,也给亚非拉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