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08: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历史文献 C.化石 D.影像资料
2.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3.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历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负责给游客介绍具有山西特色的青铜器,你会选择(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晋侯鸟尊
4.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5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3次,朝见晋国国君却多达20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诸侯间争霸不断
5.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内容为( )
A.私学兴起 B.百家争鸣 C.变法改革 D.道教诞生
6.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图是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秦朝建立的时间在年代尺上应该处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7.秦始皇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打破方言障碍,方便沟通交流的是( )
A.开凿灵渠 B.统一货币 C.规范交通 D.统一文字
8.《史记·过秦论》中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9.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一组衣镜,绘有孔子形象并记有孔子传记,反映出孔子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促成这一现象形成的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盐铁专卖 C.尊崇儒术 D.重文轻武
10.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以下书目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44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50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4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57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63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 D.派兵北击匈奴
12.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这一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3.在317—589年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14.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15.贾思勰在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这体现了贾思勰( )
A.敢于创新的精神 B.积极乐观的品质 C.百折不挠的毅力 D.求真务实的态度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6分)
16.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下面是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先贤耀中华·精神照后人】(4分)(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根据下列孟子的名言,概括他的思想主张。并从司马迁的事迹中,感悟他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展板二【工艺凝匠心·古迹展历史】(8分)(2)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请你分别为下列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撰写解说词。兵马俑一号坑中气势宏大的军阵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展板三【方寸纳世界·集邮博古今】(4分)(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任选下列邮票中的两位人物,简述他们会被纪念的理由。图一蔡伦邮票 图二张仲景邮票 图三祖冲之邮票 图四王羲之邮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整理自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6分)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023年4月5日,癸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顺利举行,海内外中华儿女又一次以祭祀之名,在屹屹青冢前感黄帝遗风,在枝繁叶茂中缅怀先祖。2023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拜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祈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摘编自《学习方法报·历史周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今天人们举办祭祀炎帝、黄帝的活动有何现实意义?(4分)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
(3)写出材料三中①、②处政权的名称。有学者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即使政权分立,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6分)
18.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其善于利用地势、水势,采取无坝分水,实现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灌溉。这一切说明都江堰工程充分顺应和利用了水的自然特性,实现了人水和谐。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编自邹礼洪《古都江堰“以水治水”的技术成就》
材料二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曾一度免除租税,景帝时又“令田半租”。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文帝曾亲耕藉田,以示重农,当时凡从事农业生产有成绩者,免除其徭役。汉初曾连续几次赦免罪人。文帝时废肉刑;景帝时又减笞五百为三百,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摘编自《中国通史》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摘编自《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 东晋南朝之存在,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在于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民族冲突和战乱祸害,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在于大量移民的进入。南下移民的进入形成了农业开发的主力军。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严耀中《在分分合合中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江堰的“与众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划线部分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4分)
(4)综上所述,简析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
19.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张老师以“借鉴·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绘示意图——政治智慧固统一】(8分)
(1)政治制度的创新体现统治者的智慧。下面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图一 图二
任务二【观看地图——交流互鉴促发展】(4分)
(2)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简析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图四道路的开辟有何意义?
图四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三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任务三【阐述史实——变法改革增实力】(10分)
(3)改革反映时代呼声,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请你根据下列关键词及所学知识,以“变革·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 废除井田制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 阳学说汉话 改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联姻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2.B 3.D 4.B 5.B 6.B 7.D 8.A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D
16.(1)孟子的思想主张:强调做人要有原则,不卑不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答出意思相近、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2分)
司马迁的精神:面对挫折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2)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坑;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气势,是秦朝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水平的高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石窟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图一: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图二: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图三: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图四: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任选两位人物作答即可,每点2分,共4分)
17.(1)相同之处:都从事农业生产(或都种植农作物);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都过着定居生活(或都会建造房屋)。(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意思相近即可,2分)
现实意义: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有利于培育民族和时代精神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3)①:秦朝;②:北魏。(2分)
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几次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态被三国鼎立局面所取代,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统一全国、北魏统一北方;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不断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我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18.(1)“与众不同”之处:因势利导;无坝分水;以水治水;人水和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影响: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具体表现: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奖励农桑;减轻刑罚。(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理解: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史称“文景之治”。(意思相近即可,2分)
(3)原因: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每点2分,共4分)
(4)因素:水利工程的修建;统治者的重视;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技术;充足的劳动力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19.(1)图一: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图二:汉武帝在地方实施“推恩令”,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削弱了诸侯实力;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内在联系:图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图四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2分)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意思相近即可,2分)
(3)示例:主题:变革·发展
变法改革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的面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顺应汉化潮流,孝文帝进行改革,迁都洛阳,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总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勇于改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