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08: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 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
2.考生必须在答题卷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
3.全卷共6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共23道题,每题2分,合计46分,请把正确答案用2B铅笔
填涂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能过上安定生活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A.使用打制石器 B.火的使用
C.使用骨针 D.原始农业产生
2.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D.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他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很有缘,我的姓氏来源于七雄之一的齐国。据此可知,历史老师的姓氏源于地图上的( )
A. 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
①定期向周王进献贡物 ②定期纳税并交予周王
③服从周王的调兵派遣 ④镇守自己管辖的疆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成语与春秋时期有关的是( )
A.问鼎中原 B.投鞭断流 C.三顾茅庐 D.破釜沉舟
6.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它是( )
A.炎黄联盟 B.国人暴动 C.百家争鸣 D.焚书坑儒
7.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
A.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B.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C.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D.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8.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固 B.贯彻儒家“仁政”的思想
C.抑制地方诸侯的扩张 D.促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9.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直接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七国之乱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八王之乱 D.十六国局面出现
10. 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唯钱是图,生活腐化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11. 汉武帝在长安离宫门口的石狮子,是按照安息狮子的样子雕成的。离宫殿内,屏风画着开屏的印度孔雀,陈列着安息鸵鸟蛋以及安息国的水晶盘子,离宫较远的地方种着葡萄。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 )
A.甘英出使大秦 B.张骞出使西域
C.卫青北击匈奴 D.班超出使西域
12.《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中提到: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西亚,再绵延至欧洲。在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标志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D.建立了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
13.“多喝热水,多穿衣服,加强锻炼”是我们日常预防感冒的做法,这是东汉张仲景“治未病”理念的体现,其源自于( )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农政全书》 D.《伤寒杂病论》
14.《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史记》了解到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③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 ④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5.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16.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鄄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只有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历史事实 B.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C.史料真伪应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D.所有的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17.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意为曾有六个王朝建都于此,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晋、东晋、南朝 B.吴国、西晋、东晋
C.吴国、东晋、南朝 D.吴国、西晋、南朝
18.自秦汉开始,经过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中国历史上发生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下图,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 )
A.由中原向边疆迁徙 B.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迁徙
C.由北方向南方迁徙 D.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徙
19.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可以用作东晋南朝哪一方面的史实论证(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
城市 建康人口增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B.北人南迁的原因
C.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唐朝、十六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秦朝、三国 D.商朝、唐朝、明朝
胡人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
21.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
22.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这表明( )
A.分裂战乱阻碍经济发展 B.孝文帝改革的效果不佳
C.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D.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23.早在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就正式宣布,将每一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通常在当天的下午1时59分庆祝,有人甚至精确到26秒,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纪念( )
A.郦道元 B.王羲之 C.刘徽 D.祖冲之
二.非选择题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博物馆展览的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战国墓葬出土的穿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汉初与民休息之时,为汉文帝所重用的贾谊,提出民为一切之本,为政以此为要为大,应当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
——摘编自施丁《贾谊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牣(满)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由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文帝是如何实践贾谊的主张的,指出汉文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措施起到了怎样的效果?(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2分)若你想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哪位农学家的什么著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社会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偏居北方一隅,距离中原的心脏区域太远,不利于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且长期为北魏的都城,保守势力较大不利于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政策的实施。因此孝文帝决心在洛阳重建新都。迁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孝文帝不得不假托南征,方得以率众南下,最后留在洛阳不返,终于完成了“汉化”的第一步。迁都后,为了断绝鲜卑保守势力北返的念头,孝文帝规定,“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对于违反者,孝文帝给予了坚决的镇压,就连太子元恂也被处死,从而保证了迁都成果的巩固。
——摘编自乔国华《北魏改革与社会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父偃说上”的历史背景,指出“上从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迁都之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分)
(3)请以“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为论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D B B C A C B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C D D B B
17 18 19 20 21 22 23
C C A C C A D
二、非选择题
24.(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及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各1分,共2分)
影响: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产生。(答出任意1点得1分)
(2)实践:提倡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写出2点,每点1分,共2分)
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1分)
(3)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1分)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相对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1分)(任答1点得1分)
著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姓名和著作各1分,共2分)
(4)生产工具的改进;制定有效、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人民的勤劳努力。(答出任意2点得2分)
25.(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膨胀,到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1分)
措施: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酎金夺爵(或找各种理由削爵、夺地、除国)。(答出两点得2分)
(2)原因:为了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或答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的统治);为了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得完全照抄材料,任答出1点得1分)
措施:全面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2分,前后各1分)
(3)评分标准:论述部分共4分,要求有两个史实论据,且史论结合、内容结构完整,体现的潮流1分,改革的内容和影响1分,内容不完整酌情扣分;结论部分要求有总结拓展和升华,完全照抄论题不得分。
5—6分 结构和内容完整,史论结合紧密,史实充分,论述严谨,表述准确
3—4分 结构和内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史实比较充分,论述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1—2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史实不够充分,论述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分 内容口语化、价值观错误,史论完全脱离,完全照抄材料原文,表述错误
示例:
论题: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顺应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潮流,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奏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潮流1分,内容和影响1分)
汉武帝顺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潮流,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2分,潮流1分,内容和影响1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民族融合与封建化的历史发展潮流,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措施,提倡鲜卑族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丰富了中原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2分,潮流1分,内容和影响1分)
(写出两个完整的史实论据即可得4分)
结论:综上所述,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总结与升华各1分,完全照抄论题不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