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一、学情分析: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文章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文章。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2、能力目标:
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学习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定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
三、教法说明: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给予适当的点拨,读出个性化。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对话教学法。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简单的问答,是思想的交流,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四、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相关图片: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2.请同学介绍孙犁与“荷花淀派”?
?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 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2.环境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作者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同学们谈自己认识到的本文中的环境描写: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③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④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总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知识拓展:
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的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3.感知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孙犁的《菏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师: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声音小,延长惊慌,害怕)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声音稍大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往前推了一把。(与前面几个动词比较。“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推”之轻松与“扒”之无力,充分表现出老头内心的沮丧。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的头。
大女孩微微睁了一下眼,(受伤后的无力)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语速要放慢)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不理解):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老头子狠狠(自尊心受到伤害)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过于自信和自尊
4.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1.本文用诗情画意的散文笔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中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一位干瘪的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找革命队伍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自信自尊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词句共勉: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愿同学们发奋努力,为祖国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而出力!
2.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3.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4.我想,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头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同学们课下每个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再作交流。
教师小结: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会勇敢地迎击战争,保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