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6.27答谢中书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6.27答谢中书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4 20:45:19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生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 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 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我们分小组来展示你们课前搜集的“我所知道的陶弘景及题目中两个‘书’的理解”的资料。
教师归纳: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456年),卒于萧梁大同二年(536年)。
陶弘景从小即迷恋于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但观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前半生或即隐居前,其著述多为古书之诠释以及天文、地理、历算之类;而后半生或即隐居后,则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多在其后半生。
书:⑴写字;记录;书写。⑵字体。⑶装订成册的著作。⑷书信。⑸文件。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陶弘景。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学生听朗读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找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来点评。
指名诵读,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要求读出重音,。
设计意图: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自主翻译
请同学们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逐词逐句翻译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目标中的“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
教师点拨: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②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③“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点拨:“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④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3、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解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四、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整篇课文能深入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巩固思考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  赞“山川之美”  “美”——文眼
山水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 远近高低
分:具体绘景——色彩配合如画 视觉听觉 如诗如画 文章意境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对偶借代 描写抒情
总:———— 感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期与谢公比肩自豪,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