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
学情分析:
《蒹葭》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其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如果仅仅朗诵或依靠字面分析,学生缺乏较为直观的感受,因此很难理解品味《蒹葭》的意境之美。从学习目标看,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教学设想:
我把这一课的主题定位在对这首诗意境的品味上。图片中芦苇丛生之境,以及欣赏《在水一方》这支歌,从形色声多方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品味《蒹葭》的朦胧优美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品味意境,进一步印证《诗经》,尤其是国风的意境之美,印证借景起兴 的艺术效果。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叠字叠韵的使用,体会“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 形式特点和“兴”的表现手法,对表现诗歌意境之美的作用。
2、通过欣赏图片和歌曲,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通过比较迁移,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方法:
1。倾听和观察??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3讨论
教学过程:
1、背诵诗歌。
2、由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过渡到本节课
3放映大量芦苇图片,结合《蒹葭》诗句,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通过倾听邓丽君的歌《在水一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在水一方》同时,播放水边芦苇画面。板书课题:意境之美:朦胧优美)
5、讨论思考,由体会《在水一方》的艺术之美,联想《诗经》“起兴”“重章叠句”和叠字叠韵等特点。
明确:①.句子参差,虽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兼有五言等,极富节奏美
②.重章叠句的使用,造成结构上一唱三叹,往复回环的旋律美
③..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音韵美
6.品味语言,再现《蒹葭 》,品味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