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聚焦表达 真情流露——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创设情境 聚焦表达 真情流露——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13:08: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创设情境 聚焦表达 真情流露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史铁生的自传体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第九节。作者回忆了儿时一次期盼母亲带“我”外出,却未能成形的经历。表达了“我”从兴奋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的情感变化。课文以细腻而生动的文字,将“我”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入具体的人、事、景之中,让人感同身受。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以“让真情自然流露”为主题,意在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联想到自己生命中遇到的类似的人和事,并能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第二,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两个训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包含三个层次目标:“能理解文章的中心与情感;能理解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能运用合适的素材来表达真实情感”,体现了从理解语言形式到运用语言表达的认知发展过程。为了达到这样的训练目标,本单元选编了朱自清的《匆匆》、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作为课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作为习作例文。
二、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依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及要求,它归属于“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群。新课标在这个学习任务群里面明确了各个学段的学习要求,其中六下册属于第三学段,它对应要求是“阅读表现人和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和想象,尝试有创意的表达”。
本单元的课程内容都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都能体现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文中感情的抒发既真切自然,有各具特色。《匆匆》侧重于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侧重于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包括两篇习作例文,都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的例子。结合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确定本单元的大情境和大任务为:童年拾贝 难忘真情,设置了如下单元任务:一、感受真情;二、品鉴真情;三、表达真情。
在《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主要是落实第二个任务。教学时, 将创设情境引入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通过四个子任务,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景物、事件等方式,间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把握线索,发现作者书法的个性化情感及其变化。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在细致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
4.仿写迁移,练习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四、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在细致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仿写迁移,练习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任务一:回顾心情,明确变化
1.组织交流:上节课,我们走进的是史铁生《务虚笔记》下的《那个星期天》,一起感受了“我”的心情,你还记得吗 “我”的心情都有哪些变化 (借助图表回忆)
相机板书: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2.是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将“我”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感受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我”的心情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内容,有意地衔接本节课,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起思考,也是为深入学习课文写法做铺垫。】
任务二:发现方法,细品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堂了解学习情况。
3.分享交流,体会表达方法。
(1)融情于事述心灵
过渡: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 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的上午,走进“我”等待妈妈去买菜的那段时光。(出示第4自然段)
①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是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的
预设:作者先是说到这段时光不好挨,又用“跳房子”“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拨弄着一个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这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说明时光的不好挨。
②为了打发这段不好挨的时光,“我”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你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焦急、迫不及待、兴奋、无聊、无奈等。
③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将四个事例与课文插图中的四个场景一一对应,观察图中“我”的神情,进一步体会“我”的情感。
④总结:“我”看似做了这么多事情,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等待妈妈买菜回来,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我”的孤独和煎熬,都表明了“我”做这些事只是为了消磨时光。这就是“融情于事”。表面看是一段冷静的叙述,实则表现了“我”真挚细腻的情感。(板书:融情于事)
(2)心灵独白表真情
过渡:作者通过一组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我”等候母亲时焦急、兴奋而又无奈的心情。作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表达感情呢 (出示相关文段)
①引导学生揣摩这段话,发现这段话的独特之处。
预设:这段话中有些是“我”和母亲的对话,有些是“我”自己的心理活动,但是人物的对话没有使用双引号,而且还和“我”的心理话交织在一起写。
②追问:“我”和母亲的对话和“我”在内心自己默默说的话交织在一起,你们能分出来吗
③指导朗读,区别对话和内心独白。
④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短句(走吧、去吗、去吧、念念叨叨……)体会“我”的焦急、不耐烦的心情。
⑤小结:作者在这段话中,通过把语言和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的写法,细腻剖析了“我”焦急的心情,读来让人感觉真实质朴,平白如话。这样的语言,课文中还有呢,你们能找出来吗
⑥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住语言和内心独白交织一起的表达方法,抓住两个“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等词,感受“我”午觉睡过头后的迫切、懊悔、自责之情。
⑦引导抓住这段话中三个“一声不吭”,体会“我”午觉睡过头后心情由“抱有希望”到看似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实则处于崩溃的边缘。体会三个“一声不吭”在表达情感上起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⑧出示两组内心独白的片段,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用内心独白表达情感的好处。
小结:细腻的内心独白,能够直接、鲜明地表达情感,今后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板书:内心独白)
(3)融情于景写内心
过渡:因为心情的不同,“我”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有了不同,再读课文中描写光线的句子,说说“我”的心情变化。
①学生反馈。
②对比出现:
③小结:当作者心情不同时,对身边的事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俗话说“境由心生”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写法就是——融情于景。(板书:融情于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分三个板块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在表达真情实感时的表达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品味,在读中感悟与理解,感悟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任务三:对比阅读,方法总结
(一)回顾课文 梳理内容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学习单,通过表格梳理异同。
(二)提炼方法 融情于文
1.比较交流,预设:
2.小结:《匆匆》中朱自清直接表达情感,而史铁生则把感情融入到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流露真情。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表达情感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明白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多样的,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不管是何种表达方法,只要有利于表达情感,都值得借鉴,并在今后的习作中自觉运用。】
任务四:动笔实践,流露真情
过渡: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方式,其中,本篇课文最有特点的是“融”的写法,将情感融于景物变化之中,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用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
1.出示书本48页《初试身手》,读一读,体会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预设:心情“好”和“不好”时,所感受到的景物也会有所不同)
3.创设情境,练习写话。
4.交流分享。
5.总结:同学们,用心品读,我们就能走进作者的心里,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真情;同时,我们也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细留心,学着作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泻自己的心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两篇课文只是个例子,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通过本环节的迁移运用,很好的训练、检验学生是否习得方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九、作业设计
从书本《初试身手》的四个情境中,任选一个情境,运用所学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写出心情“好”和“不好”两种情况,并试着自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