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4.20口技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4.20口技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5 09:04:57

文档简介

《口技》
这是第二课时,前一课时,我们主要进行了预习,朗读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以自学和小组学习的方式通过文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
学情分析
1、学生
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多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此外,初一的学生求知欲强,课堂的气氛比较好调动,如抛给他们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再启发他们自主地寻找答案。同时,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2、教材
《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第四单元。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等。
2、能力目标: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三、教学法
1、教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标理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体。
2、说学法
(1)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
(3)平等交流法,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四、所需工具
《口技》朗读视频和洛桑学艺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借机引导学生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用嘴模仿出来的,这种技艺就叫做——口技。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整体感知
语文新课标建议:对文言文的理解要求是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并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根据新课标精神,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除了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外,还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表时间词语三个角度归纳辨析重点的字词。
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我采用了、全班计时翻译接龙、学生抢答、小组竞赛的形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切实达到了领会与积累的目的。
(三)听、说、赏、析、写
1、听诵读
欣赏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学生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2、说场景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这里作者先后摹拟出哪些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3)各场景中又包含了哪些音响?这些音响又合成为怎样的效果? (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归纳出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及听众反映,这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3、赏文章
承接上题让学生比较3处听众的反应,帮助学生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顺势提出课文的题目名为《口技》那为什么除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外,还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回答: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追问: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鼓励学生再读原文,找出文中的另两处侧面描写——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结合本文学生很顺利地就归纳出侧面描写的好处: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使文章真实可信。而且,更加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5)小结: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6)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学完本课的感受:口技艺人用最简单的道具,上演了最复杂的内容,奉献了最精彩的表演,赢了了观众最热烈的反应。
4、析问题
口技艺人如此精湛的表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靠的是无数次的勤学苦练。从而启发学生,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勤学苦练基础上的创新。
5、写文章
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我特意留了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技艺高超?然后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