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练习(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13: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作业等级:
一、基础知识我能行
1.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穿新衣、tōng xiāo ( )守岁,显示出wàn xiàng gēng xīn( )的气象。
(2)每到腊八的时候,喝腊八zhōu( )总是必不可少的,光是cāi xiǎng( )那些小米、饭豆、枣……在锅里fèi téng( ),就足够你咽三口以上的tuò mò( )了。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菱角(líng) 汤匙(chí) 僧人(sēng) 薏仁(yì)
B.骡马(luó) 机杼(zhù) 正月(zhēng) 道观 (guān)
C.火炽(chì) 嘟囔(nāng) 杏仁(xìng) 栖息 (xī)
D.沸腾(téng) 焖锅(mèn) 掺和(cān) 脱缰(jiāng )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
A.榛子 蜜饯 板粟 毫不稀奇
B.筷子 演绎 染杠 青面獠牙
C.肿胀 搅合 墩厚 万不得以
D.鞭炮 骆驼 分外 零七八碎
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民间剪纸绚丽多彩,看过的人都赞叹不已。
B.建筑工人们为了早日完成任务,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C.她的歌唱得非常动听,真是随心所欲。
D.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5.按照下列加点词语的规律,照样子,选择正确的一项。( )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的。
在足球赛场上,1班和2班旗鼓相当,最后以1:1握手言和;在象棋比赛中,1班的小林和2班的小星棋艺 , 比赛以平局收场;在田径赛场上,1班和2班也是 ,各获得3个冠军,他们真的是 。
A.棋逢对手 不分上下 不容轻视 B.棋逢对手 平分秋色 各有所长
C.千载难逢 各有千秋 不相上下 D.棋逢对手 平分秋色 不可思议
6.判断,对的请你打“√”,错的请你打“×”。
(1)《北京的春节》,老舍最想要表达北京过春节独特的习俗,所以重点详写了腊八、正月十五这两个重点日子,其他日子则略写。 ( )
(2)《腊八粥》一文中“花生仁脱了它的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这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细腻刻画腊八粥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的美味。 ( )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都是清明节。( )
(4)我们在习作的时候,要先想清楚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些,其他内容则可以写得简单一些,这样才能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 )
7.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理解填空。
(1)“日暮汉宫传蜡烛, 。”告诉我们古时候寒食节的习俗是 。
(2)我们感叹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能表达人们情感的诗句是:

(3)《十五夜望月》描写的是诗人在中秋节思念家乡,诗中的“ , 。”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有异曲同工之妙。
(4)敬爱的习爷爷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和《长歌行》中的“ , 。”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二、阅读我最棒
8. 阅读《岁时的寄托》,完成练习。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除夕、春节、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时节令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趋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shǔ)”。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名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zhuàn)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
第②-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 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根据第③④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法的语窗填表。
(3)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团子”“圆子”。
答:
正月十五元霄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
答: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辟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5)关于元宵节吃汤圆的的说法,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始于宋代,当时被称为“圆子”“团子”。
B.汤圆在南方多称称“汤圆”,在北方则被称为“元宵”。
C.吃汤圆的寓意是“团团圆圆”。
D.过元宵节,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辟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7)对于中国特色传统食俗,很多外国人表示无法理解。请你结合文中有关于食俗的描写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食俗是中国人过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
9.阅读《武汉热干面传奇》,完成练习。
武汉热干面传奇
热干面是武汉的一个传奇。
100多年前,有个叫李包的摊贩,将卖剩的面条在热水里烫了烫,无意中将香麻油拌进面条里,再在开水锅里烫几下,卖给食客。食客吃后赞不绝口,问这叫什么面,李包信口说:“热干面。”他怎么都不会想到,如此减少损失的一个小举措,竟促成了一个传承百年风味小吃的诞生。
在武汉,爱不爱热干面,几乎成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正宗武汉人的标准。热干面的地域性很强,它不像担担面、杂酱面、刀削面、拉面那样,可以到处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结果。热干面只能在本土本地存活。在外地人眼里,热干面干巴巴的,咽不下去。但对生活在水气氤氲的江城武汉人来说,热干面的“干性”,对水乡泽国的“水性”恰好是一种调剂和调和。
地道、正宗的热干面肯定好吃,不好吃的一定不地道、不正宗。在汉味小吃一条街户部巷,有家“石太婆热干面”。小店铺简陋陈旧,其貌不扬,但这里的生意从来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发现,石太婆家的面,的确很不一般,那一根根的面条简直是活的、动态的、有生命的,像橡皮筋一样,极有弹性。筷子一挑,整个碗里的面条都颤抖个不停。吃进嘴里,别提多柔韧、多精神了。
光面好,当然还不够,石太婆家的芝麻酱,是用现磨的新鲜香麻油调制的,不然那种鲜鲜浓浓的香气怎么会勾人魂魄呢。其实,除面条和芝麻酱的质量外,烫面的火候和时间等环节也很重要,火一定要又大又猛,水一定要沸腾、滚烫,锅一定要大,这样面条在锅里氽几下就熟了,如此才能保持热干面的那份“干”;久煮,面就会泡软泡松。面条夹裹着热锅热水的那种热气腾腾,才能保持那份“热”,热干面吃到后一口,都是热乎乎的。
武汉人为什么爱吃热干面 在武汉生活数年的易中天解答:“我以为正是武汉人性格所使然:爽快而味重,干脆而利落。”热干面是对武汉人性格上的一个色香味形的诠释,如果你想了解武汉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吃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热干面,从中可以吃出武汉人的热情和爽朗,可以吃出武汉人的干脆和利落,可以吃出武汉人的朴素和实在。
外地人来武汉吃热干面,一定要选择正宗的武汉人做的热干面。只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才知道怎样把这种极普通的面;条,做出不平凡、做到极致:只有热干面铸成的血肉之躯,才知道怎样把这种面条做得跟活的生命一样,富有动感和弹性、热力四射和干香爽口。
选自罗国平《武汉热干面传奇》(有改动)
(选文及命题:林丽娟)
(1) 根据字形判断“汆”可能是以下哪种烹调方式 ( )
A. 炸 B. 炒 C. 烫 D. 蒸
(2) 热干面成为武汉的一个传奇,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富有传奇色彩。
B. 外地人常吃热干面,性格会变得热情爽朗、干脆利落。
C. 热干面对面条、芝麻酱、烫面的火候和时间等环节的要求很高。
D. 只有武汉人,才知道怎样把这种面条做得热力四射和干香爽口。
(3) “但我发现,石太婆家的面,的确很不一般,那一根根的面条简直是活的、动态的、有生命的,像橡皮筋一样,极有弹性。筷子一挑,整个碗里的面条都颤抖个不停。吃进嘴里,别提多柔韧、多精神了。”以下对这段话的赏评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石太婆家热干面有弹性的特点,筷子不容易夹起来,想吃进嘴里,要费很多功夫。
B. 热干面美中不足的是有韧性,不容易嚼烂,这不免让人感觉有些遗憾。
C.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石太婆家热干面的有韧性难以扯断的特点。
D. 作者语言丰富细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太婆家热干面有弹性的动感美以及吃进嘴里不一样的感受。
(4) “我以为正是武汉人性格所使然:爽快而味重,干脆而利落。”对易中天说的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 武汉人爽快干脆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爱吃味重的热干面。
B. 外地人通过吃热干面,可以感受到武汉人爽朗干脆的性格。
C. 从吃热干面的样子可以看出武汉人爽朗的性格。
D. “面如其人”,武汉人正如味重的热干面一样给人留下爽朗干脆的印象。
三、思维提升大冲浪
10.看了《岁月的寄托》这篇文章,你一定对于中国的节日饮食风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你是否也对一种节日的美食念念不忘呢 请你以一种节日美食为主题,可以从买材料、做美食、尝美食等几个方面来写,也可以从色、香、味等不同的角度来写。注意文章语句通顺,有详有略。赶快和大家--起来分享吧!
参考答案
一、1.通宵 万象更新 腊八粥 猜想 沸腾 唾沫
D 3.D 4.C 5.B
6.× × × √
7.(1)轻烟散入五侯家 禁烟禁火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8.(1)时间顺序。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或按照春夏秋冬来介绍节日食俗)
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
“相传”准确地说明了“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但没有得到证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万万”表程度,强调了在元宵节吃汤圆的重要性。
A
A
A

(1)C (2)B (3)D (4)A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