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 6 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4.在理清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多年的动人故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2、交流收集到的背景资料
二、成果展示、
(一)词语
1、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 “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1)指导“蔺、渑、诺、缶、卿、荆”等字的读音。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在展示(强调多音字、易读错的字音)交流识字方法(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开火车读词语理解词语课文中有些不常见的词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指导书写璧、瑟(上下结构、上下均匀)、荆(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3、交流难理解的不常见的词语。
(二)课文
1、同桌互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出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3、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 自然段)完璧归赵。【板书】第二个故事(11—15 自然段)渑池之会。【板书】第三个故事(16-18 自然段)负荆请罪。【板书】
4、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5、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拓展总结
课下请大家把本课生字写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深入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因果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18 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将相和》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做好准备,听写生字(差生爬黑板)对照屏幕,同桌相互检查。
3、回课顾文大意,(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讲点拨。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窝火......)你怎么知道的?(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试一试。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的性格。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完老师出示两组重点句子重点指导并感情朗读。
小结:由此可见蔺相如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虽没有持刀作战,但是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蔺相如页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的出入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你找到的这些句子。学生上台板书蔺相如的特点。
4、感受廉颇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
廉颇只看到自己的显赫战功,而没看到蔺相如舍身忘死为维护赵国尊严而立下的汗马功劳。
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5.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真是将军背上能负荆,谁能对下一句
五、拓展延伸(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缘于他们的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的共
同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板书设计:
将 相
居功自傲(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勇于改过 (和) 顾全大局
(爱国)
随堂练习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背着荆条向别人请罪,请对方原谅自己( )。
2只要进攻,没有攻克不了的。( )。
3.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
4.思想一致,同心协力。( )。
二.填空课题
《将相和》中的“将”的读音有( )( ),在文中应读( ),将在文中是指( );“相”的的读音有( )( ),在文中应读( ),相在文中是指( );“和” 的的读音有( )( ),在文中应读( ),和在文中是指( );
文中所讲的三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这一可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的,第一课时我的思路是,先通过预习单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重在成果展示:生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充分去读、悟、,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调动小组学习,展示交流,师引导点拨。 首先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为切入点,比较研读,突出人物形象。以课题“和”引出将相曾经有过“不和”,这一问题,从而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