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巴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18:0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料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现
2.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殷墟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 )

A.司母戊鼎 B.勾践剑 C.铁农具 D.五铢钱
3.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小篆体)“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与小篆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相关的朝代和人物是( )
A.秦朝蒙恬 B.周朝周武王 C.秦朝李斯 D.商朝盘庚
4.《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下列哪一项商鞅变法的内容直接解释了上述现象
A.改革户籍制度 B.严明法度 C.确立县制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5.串联历史,进行对比,找出共性,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能强化国家机器
B.后期的统治者统治残暴
C.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分封诸侯引起内乱
6.“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7. 12月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上讲话,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古代史中,秦汉时期强调“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景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秦二世时期
8.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曾经讲过,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骆驼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A B.B C.C D.D
9.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学生要进入太学接受教育。画像石“汉代讲经图”的场景就发生在太学,图中人物学习的主要教材是( )
汉代讲经图
A.老子的《道德经》 B.墨子的《墨经》
C.《诗》《书》《礼》《易》《春秋》 D.韩非的《韩非子》
10.范晔《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
A.造纸材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的书写材料
C.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渔网
11.毛主席一生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他一生阅读次数最多的书目之一、下列历史情境中,毛主席在《史记》中阅读不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文景之治”的局面 D.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12.历史地图让历史变得具体、真实和丰满。下列的历史地图反映出( )

汉末军阀割据图 三国鼎立图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汉族人从北方各族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B.北朝政权统治者仍沿用本民族的统治方式
C.北方民族穿汉族服饰 D.以往的“胡”“汉”观念淡薄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齐民要术》 B.《道德经》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B.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D.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利于当时社会政权稳固、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地处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巴族的一支迁徙到这里定居……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大军并会同西边、南边的若干小国,进行了推翻商朝统治的战争。巴人作为周武王大军中的先锋,为推翻商朝立下战功,周武王便把姬姓贵族封到重庆建立巴国……秦灭巴国以后,大夫张仪于公元前314年经秦王的批准,将原巴国的地方置为巴郡……公元前206年,刘邦取得巴蜀以后基本上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摘编自重庆市教育研究院编《重庆历史》(初中乡土教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西周至秦汉时期重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并阐述你的判断依据。
材料二 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政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影响。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指出材料三中汉皇帝下的法令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法令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我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与医学有关的有300多片。早在汉代,中医学的体系就已经建立。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唐代医学成就显著。孙思邈著有《千金方》,集前人药方之大成。唐高宗时颁行《新修草本》,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代医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编写出的《本草纲目》,集我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整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以下表述是从材料四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四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四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写“未涉及”。
A.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B.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
C.明代《本草纲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17.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的优良传统。重庆市巴南区某中学开展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跟随他们的视角探究问题,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兴修水利工程】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枯水季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将水调往外江,保证县城安全。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是文明世界的伟大决策,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都江堰是秦始皇执政时期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
B.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任务二 调整统治政策】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改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2)根据材料,指出该变法的名称,并归纳该变法的主要举措。
【任务三 引进优良作物】
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并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和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改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材料中的新的农作物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原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引进这些新的农作物有何重要意义?当代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参与深化农业投资合作项目多达657个。据此,请你谈一谈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任务四 采用先进技术】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迁往南方的中原人民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的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田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这个地区具有远比北方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故发展非常迅速。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5)上述材料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请选择上表中两个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2页,共6页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远古时代,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所以,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考古发掘,D项正确;神话传说有未经证实的虚假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没有文字,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A项正确;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排除B项;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殷墟”不符,排除C项;五铢钱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C项正确;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排除A项;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排除B项;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可知,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商纣,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三者贪图享乐,统治残暴。最后导致亡国,B项正确;未能强化国家机器,与夏商西周灭亡无关,排除A项;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分封诸侯引起内乱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光盘行动”,就是提倡当今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提倡节俭,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以德化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B项正确;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秦始皇时期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排除C项;秦二世统治时期实行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中央与西域地区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排除A项;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还有其他商品,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讲经图”中的“经”是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C项正确;《道德经》属于道家学派的经典,排除A项;《墨经》属于墨家学派的经典,排除B项;《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的经典,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由于造纸原料易得,使得蔡侯纸广泛使用,A项正确;纸不是唯一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纸最早出现在西汉,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排除C项;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渔网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项。 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陈胜、吴广起义在秦末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文字在秦朝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文景之治”的局面在西汉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汉末军阀割据图、三国鼎立图、西晋统一全国图”结合所学可知,由袁绍、曹操等各自割据,到魏、蜀、吴局部统一,再到西晋全国统一,体现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汉末军阀割据图体现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图体现的是三国鼎立、政权并立,ABD项都不能全面反映三幅历史地图,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业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随着民族交融的加深,北方民族穿汉族服装,汉族人民也穿少数民族的服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排除B项;《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史事,排除C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医学书籍,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则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与基本观点,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C项是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评判,属于历史结论,C项正确;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是对山顶洞人生活史实的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对佛教传入中国史实的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对顾恺之代表作品史实的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依据:材料“便把姬姓贵族封到重庆建立巴国”“秦灭巴国以后,大夫张仪于公元前314年经秦王的批准,将原巴国的地方置为巴郡”。
(2)特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郡县官吏必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接受中央监督。
影响:秦朝实行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名称:“推恩令”。
影响:推恩令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4)
判断:“正确”;“未涉及”;“错误”。
【详解】(1)趋势依据: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周武王便把姬姓贵族封到重庆建立巴国”“秦灭巴国以后,大夫张仪于公元前314年经秦王的批准,将原巴国的地方置为巴郡”可知,从西周至秦汉时期重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2)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可知,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郡县官吏必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接受中央监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名称: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等信息可知,汉皇帝下的法令名称是“推恩令”。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推恩令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等。
(4)判断: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用阴阳五行之说阐释生理病现象,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等信息可知,中医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本题是从以上的材料中得出的,故本题应填“正确”;华佗创编出“五禽戏”,但材料没有涉及,故本题应填“未涉及”;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新修草本》,本题说法错误,故本题应填“错误”。
17.(1)A:错误;B:正确。
(2)名称:商鞅变法。措施:建立县制;鼓励耕织。
(3)道路:丝绸之路。意义: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农业生产,使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感想:“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
(4)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安定,战乱少;统治者重视等。表现: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5)启示: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详解】(1)A:根据材料“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是在秦昭王时期修建,和秦始皇的关系不大。故填错误。
B:根据材料“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可知,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本题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正确。
(2)名称:根据材料“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措施:根据材料“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得出,变法的措施是建立县制;根据材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得出,变法的措施是鼓励耕织。
(3)道路:根据材料“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并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和种植”结合所学可知,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丝绸之路。
意义:根据材料“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知,引进这些新的农作物的重要意义是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品种,促进了农业生产,使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感想: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建设“一带一路”的作用方面作答,“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
(4)原因:根据材料“迁往南方的中原人民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这个地区具有远比北方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故发展非常迅速。”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地区社会安定,战乱少;统治者重视等。
表现:根据材料“迁往南方的中原人民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可知,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是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5)启示: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可得出对于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的启示,可从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角度作答。
18.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能促进了社会发展。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富国强兵。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总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详解】论述:根据所学知识,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由表格内容,选择商鞅开始变法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两个史实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故可拟定观点为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能促进了社会发展。论述时,可以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示例如下: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富国强兵。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总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