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说明:1.本试卷仅供选用学校使用。
2.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可能出现于该遗址的生活场景是
A.元谋人在制作工具
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C.山顶洞人在缝衣服
D.半坡人在制作彩陶
2.图2至图5所示文物可以印证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长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C.早期国家生产工具的演变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3.考古工作者在某遗址发现:大量的稻谷、木屑、陶器等,还有大量的干栏式建筑。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位于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4.某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家畜饲养、聚落。
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标题是
A.采集业的萌芽和进步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畜牧业的出现和兴盛 D.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壮大
5.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纷纷前往黄帝陵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虔诚与崇敬之情。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和炎帝
A.结成联盟打败了蚩尤 B.带领民众根治水患
C.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 D.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6.图6中“?”处应填入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7.《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B.以血亲为分封主体
C.加强周王对人民的控制 D.授予有功之臣爵位
8. 图7所示文物折射出春秋时期
A.国家稳定
B.经济繁荣
C.诸侯争霸
D.文化昌盛
9.2024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龙年,如果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
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龙”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0.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兵家
11. 表1
服役年限 17岁—60岁
征役对象 丁男披甲,丁女转输
征调服役总人数 每年不下三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5%
表1内容反映了秦朝
A.赋税繁重 B.法律严苛
C.穷兵黩武 D.徭役沉重
1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其年代可表述为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13.诗曰:“汉朝初建忧患多,百姓疾苦谁人知。文景齐心来努力,百姓同声
谢皇恩。”由此可见,文帝、景帝重视
A.以民为本 B.重商抑农
C.严刑峻法 D.对外交往
14.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史界太
祖,中国通史之创造者”的历史人物是
A.主父偃 B.司马迁
C.贾思勰 D.顾恺之
15.图8中①处朝代对应的史实是
A.大禹治理水患
B.蒙恬北击匈奴
C.张骞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16.图9所示的疆域,其朝代应是
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东晋
17.图10漫画中执政官服饰的面料,
在当时的运输路线应是
A.南海→马来半岛→天竺→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大秦
C.西安→甘肃临洮→新疆→罗马
D.广州→斯里兰卡→印度→罗马
18.“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君主专制,思想禁锢
B.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C.盐铁官营,统一货币
D.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19.图11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黄巾起义
20.《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品中提到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等称谓。与这些称谓有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21.图12所示对联最适合于
A.二王庙
B.骊山陵
C.卫青墓
D.医圣祠
22.“这是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军事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这叙述了赤壁之战的
A.原因 B.目的
C.经过 D.影响
23.图13所示工具最主要用于
A.航运
B.灌溉
C.播种
D.耕地
24.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为晋
B.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了衰落
D.316年,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25.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文明最高的汉族,分向各地迁移,有裨于增进当地的文化。而内迁的北方各族,除血统之外,几乎已经说不出其和汉族的异点了。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B.文化的进步与兴盛
C.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D.政局的平稳与安定
26.图14为某同学制作的知识结构图,
据此可知,其学习的主题是
A.三国鼎立的形成
B.西晋短暂的统一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各族的内迁
27. 这幅作品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该作品是
A.《宣示表》 B.《兰亭集序》
C.《神灭论》 D.《女史箴图》
28. 表2
著 作 简 介
《齐民要术》 汲取前人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农业科学技术著作
《水经注》 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表2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注重
A.继承与创新 B.开放与交流
C.总结与守旧 D.推理与实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2)小红同学认为,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你是否
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圆形方孔半两钱 铜权 铜量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同时汉武帝还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指出材料一
所示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见证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史实。(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31.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智慧,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书写未来新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故事一:诉说都江堰的千秋功绩】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4分)
【故事二:讲述革新造纸术的创举】
材料二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取用麻头、破布、旧渔网及树皮为原料,拓宽了原料的来源,制造出廉价高质量的纸张,天下咸称“蔡侯纸”。它的出现,标志着纸张取代竹帛成为文字主要载体时代的到来,促进知识、思想的大范围传播,使古代大量文字信息得以保存,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翟文明、于海娣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2)根据材料二,简述文字主要载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侯纸”
的影响。(5分)
【故事三:介绍祖冲之的科学成就】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量子计算云平台名称,并说明其命名的理由。(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述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南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B A A B D A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D D A B C C B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选项 D D B C A C B 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8分)
(1)人物:韩非。(1分)
主张:以法治国。(1分)
(2)【答案一】
判断:同意。(2分)
理由: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各诸侯国竞相争霸,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使得学术文化氛围宽松。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并展开激烈争辩,从而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见,“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4分)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2分)
理由: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还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私学兴起和发展,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等因素有关。因此“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不同意小红的观点。(4分)
30.(12分)
(1)类型:实物史料。(2分)
史实: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4分)
(2)措施: 实施“推恩令”。(2分)
作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巩固国家统一。(2分。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31.(12分)
(1)特点:因地制宜、年代久远、无坝引水、泽被后世。(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变化:文字载体从用竹帛演变为纸张。(1分)
影响:拓宽了造纸原料的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名称:祖冲之号。(1分)
理由: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2分。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得分)
32.(12分)
(1)措施:奖励军功。(2分)
(2)评价标准:
一等(9—10分):观点体现主题且明确;紧扣观点,根据材料内容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二等(6—8分):观点体现主题且明确;围绕观点,根据材料内容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但不够周全,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三等(3—5分):观点体现主题且较明确,围绕观点,根据材料内容或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一般;条理不够清楚。
四等(0—2分):观点不明确或没有体现主题;对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论述,史论结合不够合理;条理不清楚。
【示例一】
观点: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2分)
论述: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了确立县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改革措施,推动秦国国力的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社会进步。(6分)
结论:改革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2分)
【示例二】
观点:杰出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2分)
论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管仲推动内政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通过管仲的改革,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6分)
结论:杰出历史人物能够通过推行改革与实践,成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分)
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也可,如: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图1 周口店遗址
图2 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猪纹黑陶钵
图4 大汶口遗址
出土的白陶鬶
图5 龙山文化遗址
出土的黑陶高柄杯
图3 半坡遗址出土
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6
春秋护头铜胄
夫差矛
图7
东汉
西晋
秦朝
①
三国
图8
图9
图10 罗马共和国执政官身穿丝绸
时 间:公元184年
领导者:张角
影 响:瓦解了东汉政权
图11
勤求博采著伤寒,功贯古今垂千世
辨证论治分六经,泽被中外惠万民
图12
图13
图14
原因:北民南迁、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图15
图16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摘自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图17
2023年5月,176比特“祖冲之号”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刷新了我国云平台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比特数纪录。未来该云平台计划接入多台高性能量子计算机,互为备份、迭代更新,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新华网《“祖冲之号”上线中国176比
特量子计算云平台面向全球开放》
图18 祖冲之
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