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18: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以下是我国古人类遗址考古材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史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A.元谋人会人工取火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现代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2.1982年考古人员在广州白云区新市葵涌龟岗,发掘出石斧、石锛、砺石、网坠、纺轮等物。石器的形制,花样百出,用途越来越专门化;工艺也从早期的打制,发展成磨制。由此可知,该遗址文明( )
A.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B.原始农业水平领先
C.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D.代表南越国文明成就
3.下列各房屋图中,最适合半坡人居住的是( )
A. B.
C. D.
4.《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5.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 )
A.阶段性 B.渐进性 C.连续性 D.多元性
6.据史书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说明( )
A.商朝的奴隶制度比夏朝的民主 B.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C.夏朝的奴隶制远比商朝的残酷 D.商军联合了周边的各部落起兵
7.“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8.汉字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文字之一,它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请你按时间先后排出我国古文字的顺序
A.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金文→小篆→隶书→甲骨文
C.甲骨文→隶书→小篆→金文
D.小篆→甲骨文→隶书→金文
9.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战争( )
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 B.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
10.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些边远诸侯国的青铜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与周王室及中原地区诸侯国的青铜器物有很强的一致性。材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我国( )
A.实现了高度中央集权 B.诸侯国离心力不断增强
C.中原和边远地区文化无差别 D.边远诸侯国对中原的文化认同
1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 )
A.奖励耕战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 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1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下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中,被后世历代帝王沿用的是( )
A.实施“焚书坑儒” B.在中央设“三公”
C.秦王嬴政自称“皇帝” D.统一岭南地区
14.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属于西汉时期具有监察功能的官职是( )
A.刺史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太尉
15.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封国人口数大大超出中央控制的人口数)”。统治者为解决图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实行盐铁专卖
16.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17.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中国指南针传入朝鲜 B.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C.罗马的玻璃器皿等传入中国 D.西汉朝廷设置西域护管理西域
18.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直接应用于远洋航海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交往
1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历史事件发生在长江流域地区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0.一位同学进行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他研究的主题应为(  )
壁画 南朝牛车画像砖
表格 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
文物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东晋政权的兴亡
C.海外交流的兴盛 D.南朝政权的更迭
21.《三国演义》中有“刮骨疗伤”的故事,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 )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具体可信 B.文学作品与史书可信度一致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存在一定的区别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墓形从传统梯形竖穴土坑墓变为仿汉族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墓里的壁画也从描绘狩猎、宴饮等场景变为宣传儒家“孝悌”等内容。从变化中可以看出改革带来的影响是(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23.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
B.东汉华佗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C.北朝贾思编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代表作是《洛神赋图》
24.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带着月壤返回地球,在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他是( )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25.对以下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B.东晋被北魏所灭
C.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D.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极少
二、材料问答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0分,共40分)
26.汉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某历史学习小组设计了关于汉代历史的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汉武帝任用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被迫迁徙漠北。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卷一上·高纪第一上卷二·惠纪第二 卷四·文纪第四 …… 卷九十七上·外成传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 卷一下·高纪第一下卷三·高后纪第三 卷五·帝纪第五 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摘编自《汉书》目录(节选)(1)根据材料一制作表格,写出表格的主题,并将主要内容分类整理填入表格。(要求:在答题卡上制作表格。表格分类合理,内容完整准确,行数和列数自定。制表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可不用直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汉中期以后处于怎样的政治局面?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判断《汉书》的体裁,如要查找关于西汉灭亡的史料,应该从《史记》还是《汉书》中查找?请说明理由。
2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宫。(孝文帝)六个王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摘译自《魏书》 魏主(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穿裤褶服南朝乐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
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
(1)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分别概括两次人口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融的表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8.我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留下许多文物古迹与文化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①都江堰 ②半坡遗址
③司母戊鼎 ④北京人遗址
(1)请将图①至④所示的历史遗址和文物,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填写序号)。
(2)请仿照以下示例,在图①至④所示的历史遗址和文物中选择其一,为其编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列出所处时期、特点和历史价值等,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示例:云冈石窟。解说词:由于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雕刻兴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代表,石窟里面雕刻着数以万计的大小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优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试卷第8页,共8页
1.B
【详解】根据题干“炭屑和烧骨化石”“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可知,化石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B项正确;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原始人类的起源地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排除C项;山顶洞人和现代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从早期的打制,发展成磨制”可知,磨制石器是新石器,这是新石器时代,C项正确;打制、磨制体现的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它不能体现社会分工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是在说新石器,没有涉及农业水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新石器时代,不是西汉前期的南越国朝代,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项正确;B项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排除B项;C项是山东临汾尧庙,排除C项;D项是二里头一号宫殿主殿复原图,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文化遗存在各大主要区域均有分布并且各有特点,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多元性,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情况,并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渐进性和连续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大旱之望云霓”的意思是好像大旱的时候盼雨一样;用在此表明百姓在夏桀的统治下,生活极为艰难,盼望商汤解救他们。因此商汤伐夏桀是顺应民心的正义之举,深得人心,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商朝的奴隶制度比夏朝的民主”“夏朝的奴隶制远比商朝的残酷”,排除AC项;题干体现的是各地人民欢迎商军,不能说明商军联合了周边的各部落起兵,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也把先进的文明带到了被分封之地,同时也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并没有体现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B项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确立周王朝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字体出现的时期分别为:甲骨文出现于商朝,金文出现于商周时期,小篆出现于战国时秦国,秦统一六国之后被规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秦朝后来推广隶书。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文字的发展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9.D
【详解】根据题干“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齐桓公征伐山戎导致了山戎所特有的戎菽传播到各地,体现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山戎的灭亡,排除A项;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排除B项;题干信息主要是经济的交流,而非制度的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边远诸侯国的青铜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与周王室及中原地区诸侯国的青铜器物有很强的一致性”结合所学可知,边远诸侯国仿效中原地无的青铜器制度,从中可知边远诸侯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边远诸侯认同中原文化说是离心力不断减弱,排除B项;边远诸侯国认同诸侯文化,说明中原文化领先于边远地区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其变法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因此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场改革性质的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奖励耕战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建立县制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排除。故选B。
1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ABC项顺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后世历代帝王也是自称为皇帝,C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的措施,排除A项;“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朝时废除丞相,排除B项;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西汉”“监察功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排除B项;丞相掌管行政事务,排除C项;太尉掌管军事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无法解决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无法解决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排除C项;实行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无法解决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据题干“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D项正确;释放奴婢,缓和矛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管官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裁减官员,排除C项。故选D。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玻璃器皿等传入中国,罗马属于西方范畴,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中国指南针传入朝鲜,中国和朝鲜同属于东方范畴,没有反映东西方交流,排除A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西汉朝廷设置西域护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归属中央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正确;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的是火药,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指南针,均与材料反映的技术不符,排除AB两项;秦朝时,与西域还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赤壁是今湖北嘉鱼东北,属于长江流域,D项正确;涿鹿之战、牧野之战、长平之战都是发生于黄河流域的战争,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南朝牛车画像砖”反映南朝的社会生活,“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反映北民南迁带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反映南朝手工业的发展,“《六朝经济史》”反映对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南方经济发展,由此可分析得出该同学研究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状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晋政权的兴亡,排除B项;材料无关海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无关南朝政权的更迭,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关羽中毒箭是在华佗死后,华佗不可能为关羽刮骨,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才这样写,故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存在一定的区别,D项正确;《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小说,它是文学作品,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现历史事件和人性,它的史学价值比不上纪传体《三国志》,排除AB项;《三国演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曲解,但它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魏的墓形从传统梯形竖穴土坑墓变为仿汉族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墓里的壁画也从描绘狩猎、宴饮等场景变为宣传儒家‘孝悌’等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并未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项;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所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东汉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排除B项;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题干“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并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因此他是祖冲之,B项正确;郦道元写出了《水经注》一书,排除A项;司马迁写成了《史记》,排除C项;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晋结束三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C项正确;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排除A项;东晋被宋所取代,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排除D项。故选C项。
26.(1)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 实施“推恩令”
思想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经济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2)政治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体裁:纪传体断代史;
理由:应该从《汉书》中查找,《汉书》是专一记载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而《史记》记述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并没有完整地记述西汉一代的历史。
【详解】(1)根据材料一“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官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可得出,材料一主要表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
(2)政治局面及影响: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依靠外戚,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重用,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体裁: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理由:根据所学可知,《汉书》和《史记》都是纪传体史书,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汉书》是专一记载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而《史记》记述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并没有完整地记述西汉一代的历史,故应从《汉书》中查找。
27.(1)影响: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原人移居江南,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措施:说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民族学习和接受他们的服装、用具等。
特征:民族交融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中原人口称居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措施及影响:根据材料二“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表现:根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民族学习和接受他们的服装、用具等。
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人口的迁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为民族交融。
28.(1)排序:④②③①
(2)都江堰
解说词:都江堰是一处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秦国时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防洪控制以及水运交通,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江堰2200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详解】(1)排序:根据所学可知,①都江堰是战国后期所修建,②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半坡人遗址,③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所铸造,④北京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故先后排序排列为④②③①。
(2)解说词需要紧扣设问要求,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根据图①至④所示的历史遗址和文物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解说,需要概括历史遗址或文物的所处时期、特点和历史价值等,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即可,如
都江堰
解说词:都江堰是一处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秦国时由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防洪控制以及水运交通,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江堰2200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