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优秀作品:八年级下《醉翁亭记》(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优秀作品:八年级下《醉翁亭记》(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5 09:48:18

文档简介

28课《醉翁亭记》学案
新泰市实验中学 安华伟
【学习目标】 ?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流程】
一、未雨绸缪
(一).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识记生字;疏通文意,标记不懂得内容。
(二).参考复习资料:网上查询或全解类资料
二、预习检测
(一)、填空4分
本文选自《 》作者 , 号 ,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划线词语:34分
1、环滁皆山: 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峰回路转: , 。5、翼然临于泉上:
6、作亭者谁: 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 ;谓:
8、辄醉: 9、醉翁之意: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 寓:
11、日出而林霏开:霏: ;开: 12、云归而岩穴暝:归: ;瞑:
13、晦明变化: 14、野芳发而幽香: 15、佳木秀
16、山间之四时: 17、似乐亦无穷: 18、负者歌于途:
19、伛偻: ,这里指 20、不绝: 21、临溪:
22、酒洌: 23、野蔌: 24、杂然而前陈:杂然: ; 陈:
25、宴酣: 26、非丝非竹:丝竹: 27、觥筹交错:
28、苍颜白发: 29、颓然: 30、已而夕阳在山:
31、阴翳: 。 翳: 。 32、醒能述其文: 34、太守谓谁:
(三)、重点语句翻译:11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
7、伛偻提携,往来而绝者,滁人游也。
译: 8、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
(四)、整体把握17分
1、文章主旨:。
2分
2、结构提纲:
本文的线索就是 。写山水,是抒发“ ”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 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 ”;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 ”,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 ”、“ ”。7分
3、各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4分
山水之乐(亭之环境、亭之得名) (山间朝暮、山间四时)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鸟乐、人乐、太守乐)
4、概括四部分段意4分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2) 。
第三部分:(3) 。
第四部分:(4) 。
本部分中以 禽鸟之乐 衬 游人之乐 ,又以 滁人之乐 衬 太守之乐 。层层推进。
(五)、阅读理解34分
第一段:8分
1、用“‖”把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2分
第一层
第二层
2、文段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化,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请将作者观察的对象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环滁之山—— —— —— ——
3、借释亭名来抒情的千古名句是: 。1分
4、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分

5、你认为太守饮少辄醉的原因是什么:1分

6、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1分
第二段:9分
1、本段描绘了六幅画面,各用一个字概括为: 、 、 、 、 、 。2分
2、每个季节各用一个词语表示分别为: 、 、 、 2分
3、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1分

4、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分

5、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
2分
第三段:11分
1、若将本段分为三层,请简括出层意:(1) (2) (3) 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的特点是: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2分
3、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 2分
4、“颓然乎”原意是: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2分
5、你认为本段描写的生活场景令人感动的是什么:1分

6、“太守醉”中“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 ”,另一层意思是_ ,表现了_ 。2分
7、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么? 1分
8、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第四段:8分
1、选文写了那几种“乐”? ,最高境界的乐是 ,
原因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分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2分
3、“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分
4、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2分
5、“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分
(六)、类文品读
丰乐亭记(节选)
修(即欧阳修自称)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批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晨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三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辜生无事之时也。
1、“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写景为主。试概括第一段段意。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下则幽谷(则: )
②顾而乐之(乐: )
③掇幽芳而荫乔木(荫: )
④于是疏泉凿石(疏: )
3、本文写景也有它的顺序。第一段和第二段写景各主要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4、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看看左右,四面一瞧,我便爱上了这地方。
B.乐其地僻而事简:喜爱这地方偏僻而公务少。
C.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高大的树下歇阴乘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秋冬的)风霜冰雪,使山显露出峭峻清秀的姿容。
5、欧阳修在几篇文章都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与民同乐”思想的句子来。
三、 我的收获和质疑。



《醉翁亭记》预习检测答案
(一)、填空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 欧阳修, 号醉翁,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划线词语:
1、环滁皆山:环绕 2、林壑尤美:格外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5、翼然临于泉上: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作亭者谁:修建 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谓:用名号命名
8、辄醉:就 9、醉翁之意:情趣 1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 寓:寄托
11、日出而林霏开:霏:雾气;开:散开 12、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瞑:昏暗
13、晦明变化:昏暗 14、野芳发而幽香:开放15、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16、山间之四时:四季 17、似乐亦无穷:穷尽 18、负者歌于途:背东西的人
19、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20、不绝:断21、临溪:靠近
22、酒洌:凉 23、野蔌:野味野菜 24、杂然而前陈:杂然:各式各样;陈:摆开
25、宴酣:尽兴地喝酒 26、非丝非竹:丝竹:音乐27、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28、苍颜白发:脸色苍老 29、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30、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31、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32、醒能述其文:记述 34、太守谓谁:是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译:太守与宾客到此来喝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取别号叫“醉翁”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像那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译: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势低落,溪石显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 7、伛偻提携,往来而绝者,滁人游也。译: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登山游玩。 8、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只知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四)、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仕途失意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各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山水之乐(亭之环境、亭之得名) 朝暮四时之乐(山间朝暮、山间四时)
游宴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醉归之乐(鸟乐、人乐、太守乐)
第一部分:(一)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二部分:(二)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第三部分:(三)写太守、众宾、游人之
第四部分:(四)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本部分中以 禽鸟之乐 衬 游人之乐 ,又以 滁人之乐 衬 太守之乐 。层层推进。
4、本课成语: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⑵水落石出 ⑶觥筹交错 ⑷山肴野蔌
(五)、阅读理解
第一段:
1、用“‖”把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描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 醉翁亭的由来及命名之意
2、文段随作者观察对象的变化,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了醉翁亭的环境。请将作者观察的对象按顺序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环滁之山——西南诸峰——琅玡——酿泉——醉翁亭
3、借释亭名来抒情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5、你认为太守饮少辄醉的原因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二段:
1、本段描绘了六幅画面,各用一个字概括为:朝、暮、春、夏、秋、冬。
2、每个季节各用一个词语表示分别为:春花芳香 夏木繁阴 秋高爽洁 冬石出水
3、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4、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5、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第三段:
1、若将本段分为三层,请简括出层意:(1)滁人游山之乐(2)众宾宴饮之乐(3)太守宴醉之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的特点是:滁人游:游人众多; 太守宴:食物丰富;? 众宾欢:气氛热烈。
3、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4、“颓然乎”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因高兴饮酒而醉醺醺、飘飘欲仙的神态。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心情。
5、你认为本段描写的生活场景令人感动的是什么:太守与下属、百姓同游山水间,充满融洽祥和的气氛,令人感动。
6、“太守醉”中“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酒喝醉了”,另一层意思是_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高兴,表现了_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7、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8、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第四段:
1、选文写了那几种“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最高境界的乐是 太守之乐 ,
原因是 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
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与民同乐的情怀。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3、“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点明文章主旨。
4、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同时,也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乐在与民同乐
(六)、1、写丰乐亭周围美景及丰乐亭建造情况。 2、①是,为②喜欢③乘凉,歇阴④疏通 3、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下→下→中;第二段是以时间顺序为主或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A 5、“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府而听泉”“又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泰市实验中学 安华伟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5.学生互读课文。
6.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