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优秀作品:八年级下《醉翁亭记》(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备课】2015山东泰安市新泰优秀语文备课资源(教案+课件+导学案)评选优秀作品:八年级下《醉翁亭记》(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5 09:58:17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2、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与欣赏、领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欣赏醉翁亭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节课《醉翁亭记》,
二、新授:
听录音范读,概括归纳四段内容。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
结论:
1段: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
2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3段:写三种人不同的乐。
4段: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贯穿全文的一个字“乐”。
㈡、分析课文:
师导入:醉翁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人们又因何而乐?具体分析:
1、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
2、作者在介绍醉翁亭的位置时,用了什么空间顺序?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醉翁亭因何得名?
结论:
1、醉翁亭的位置:环滁→ 西南诸峰 → 琅琊→ 酿泉
2、空间顺序:从远——→近,由大——→小。
3、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
  ②得名缘由:太守自谓(饮少辄醉,年又最高,自号醉翁)
4、太守为何饮少辄醉?是真的醉酒了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展示图片,师生共同领略醉翁亭周围的醉人风光,然后用一个词来描绘这一风光。
5、什么样的山水能让人陶醉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山中景物的?这样的景物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一日之景:朝、暮
山间景 乐亦无穷
四时之景:春、夏、秋、冬
山水之乐
6、展示图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作为一个太守,难道仅仅满足于山水之乐吗?我们接着分析第三段。
8、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三种人的乐?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
9、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在写宴饮之乐时,为什么重点写宾客之乐?太守宴醉与之有联系吗?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民同乐,由乐而醉。
10、归纳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11、如此其乐融融的浓情美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和乐,这应该归功于谁?(太守治邦有成)太守到底是谁?从文中迅速找出。(最后一段:庐陵欧阳修也)
12、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13欧阳修简介: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阔达、高尚)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巧妙。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语言精炼优美,流畅自然。
四、板书设计:
山间景 山水之乐 美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间人 与民同乐 浓情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 醉
教学反思:

课题
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环”“ 辄”“ 意”“ 芳”“ 酣”“ 觥”“ 颓然”“ 谓”“ 负者”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壑”“滁”“潺”“辄”“霏”;会读:“伛偻”“翳”“酣”“壑”“潺”。
2.翻译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4. 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 习 过 程
备注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环”“ 辄”“ 意”“ 芳”“ 酣”“ 觥”“ 颓然”“ 谓”“ 负者”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壑”“滁”“潺”“辄”“霏”;会读:“伛偻”“翳”“酣”“壑”“潺”。
2.翻译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阴”等的通假字;“而”“绝”“之”等的一词多义;“意”“去”“颓”“ 香”等的古今异义;“山”“名”“号”“前”等的活用。
预设问题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翻译。X k B 1 . c o m


四、精讲点拨
本文25个“而”、21个“也”字的用法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8分)
(1)环滁皆山也 环: 。
(2)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
(4)云归而岩穴暝 归:
(5)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
(6) 觥筹交错 觥筹:
(7)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B、树林阴翳 (翳:遮盖)
C、弈者胜 (弈:下棋)
D、山肴野蔌 (肴:佳肴。蔌:菜蔬)
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往来而不绝者 中轩敞者为舱
A. B.
以为妙绝 射者中X| k |B| 1 . c|O |m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C. D.
无丝竹之乱耳 至于负者歌于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2)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
六、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 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2.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 背诵全文。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由学生自己边熟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问题二: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四、精讲点拨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五、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 文章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 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
2. 下面对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
3.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8分)




(二)选做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万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望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最,无不可爱。又幸其民是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思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为文中加点字注音。w W w .x K b 1.c o M
滁—— 掇——
2.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所写的《丰乐亭记》的最后部分,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3.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4.文中说明人民能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
句回答)
5.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