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20:51: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通过品读重点词语,结合想象和多种方式的诵读,感受诗中的情境。
3、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
4、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并感受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家国情怀,知人论世
1、师出示课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爱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爱国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题,注意停顿。再读,关注停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名读,明确停顿。
3、解题意。“晓”:天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指名连起来说题意(秋天的一个夜里,天将要亮了,人们都在沉睡,唯陆游不成眠,他出篱门,迎凉风,有感而发)。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初步感悟诗意。
1、初读古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我们更要反复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2、诵读古诗,读出韵味,教师相机指导停顿。
师:读古诗除了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停顿和韵律。语速放慢一点,拉长声音,词与词之间稍作停顿,这样味道就出来了。
请同学们根据“/”标出停顿,读出诗歌的节奏没、韵律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通过指名读、男女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出古诗的音韵美。
3、初步感悟诗意:谁能说说你从诗中都知道了什么?(我从诗句........知道了........)
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主要意思。借注释,破难词;找意向,解诗意;看插图,想画面。生互相交流。
(三)研读: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诗歌不仅有韵律美,更重要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也都寄托在景物中,寄托在诗中了。
1、学习第一、二句,体会山河壮丽。
(1)学习前两句。指名读。理解“三万里”“五千仞”。“三万里”表示黄河绵延万里、奔腾浩荡;“五千仞”指华山的巍峨耸立、直插云霄。
读完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谁能将黄河的长读出来,生读。不够长,再来,指名再读。听着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绵延万里的黄河。谁能将华山的高耸巍峨读出来,生读,不够高,指名再读。
听着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直插云霄的华山。出示黄河、华山图片,感受山河壮丽。
(2)出示版图,感受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读到这里,你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自豪、高兴、激动、喜爱,将你的感情读出来)
师:这是你们此时的心情,当年陆游走出篱门,吟诵这两句诗时,他的心情却与你们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北宋和南宋的疆域对比图,你有什么发现?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大举南下,攻占了北宋都城,北宋朝廷仓皇南逃,于杭州建立了南宋,相比北宋,南宋丢失了北部的大块疆域,曾让宋人引以为傲的黄河和华山就在丢失的疆域内,被金人的铁蹄肆意践踏。看到这,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呢?
预设:惋惜、悲痛、痛恨,你和诗人一样的感情,诗人也是这样痛恨,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两句。
2、学习第三、四句,通过“泪尽”“南望”等词展开想象(遗民的动作、神情),走进诗人内心、感悟情感。
(1)体会“泪尽”,圈画神态,感受情感。
师:诗人除了遥想故土的山河壮丽,还牵挂着北方的什么?
(被遗忘在这里的原宋朝老百姓---遗民)
指名读后两句。想象遗民在这里生活的怎么样呢?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泪尽:眼泪都流尽了)通过“泪尽”这一神态描写,想象一下,金人会如何对待南宋的遗民?
预设 1:可能会肆意杀害。
(面对肆意杀害,假如你是遗民之一,你的心情怎样?(绝望、害怕。读出自己感受)
预设 2:当牛做马。(你的心情?将你的痛苦读出来)
预设 3:妻离子散。(你的心情?读).........
出示遗民图片,伴乐讲解遗民遭遇。南宋时期,金人对遗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动则击其脑杀之,或抢其家人为奴隶。金人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老百姓流离失所,他们有的被活活饿死、冻死,有的病死街头,无人问津。看到这里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预设:愤怒、悲愤、痛恨、痛苦......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体会诗人情感。
(2)感受“南望”,圈画动作,体会情感。
师:南宋时期,尽管金人对遗民实行残暴的统治,无数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们的眼泪在金兵扬鞭而起的尘土中都流尽了。但他们却日日夜夜都在做一件事、一个动作,你知道是什么吗?(“南望”)南望,他们在望什么?可能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内心又在想些什么?
(请同学们拿手中的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生展示分享。现在,请停下手中的笔,用你的耳朵,用你的心去听听、去看看当时的遗民吧,你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遗民)内心念着,王师啊王师。)
将自己体会到的盼望、盼望、乞求...读出来。
教师引读。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登上山顶、望向南面,念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
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双双即使受尽压迫仍心存希望苦盼王师的眼睛在乞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
我们仿佛听到了日日以泪洗面“眼枯终见血”的遗民望着南天哭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
师:不仅我们看到了,年过花甲的诗人陆游也看到了,这天夜里他想到遗民的惨境,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便走出家门,排遣思绪,却迎来一阵来自北方的凉意,更是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让他发出这样的叹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读)
(3)补充诗人生平,拓展品读,体会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师:同学们,这“又一年”又是望了多少年呢?
(生自由说)
老师告诉大家,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整整 65年了。65年间,遗民尽管饱受苦难,却对朝廷一直报有期望,可让人心寒的是这一年又一年的希望,换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日日盼、夜夜盼、年年盼,老百姓眼泪都流尽了,也没能盼来王朝军队。
陆游对此更是念念不忘:早在十几岁的陆游看到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侵占,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就痛下决心: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陆游《壬子除夕》
20岁时,爱国热情越来越强烈,他立志: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30岁时,又发下了这样的誓言: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陆游《夜读兵书》
40岁时,虽抗击金被罢官,但他爱国之情丝毫不减,再次高喊: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68岁,虽重病缠身,卧床难起,依然挥笔写下: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5岁,直到临终前依然惦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师引读:那么,这令人心寒的南宋王师又在哪呢?林升看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生齐读)
(4)对比南方统治者们的与北方遗民的生活,感受诗人情感。他们这是在做什么?
(生自由说)
而此刻北方的老百姓正经历着什么?
(生自由说)
师引读:当遗民“泪尽胡尘里”时,王师却“暖风熏得游人醉”;
(生齐读)
当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时,王师却“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齐读)
当南方纸醉金迷时,北方正生灵涂炭;
当南方歌舞升平时,北方正哀嚎遍野啊!
这,就是诗人陆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原因。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
预设:爱国、忧国忧民....
(5)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家国情怀。
师:他忧民、他爱国,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国家的爱,他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爱国热情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全部的作品里。他把对遗民、对祖国至死未渝的爱都凝结在这了千古的文字中:伴乐诵读全诗,师范读,与生对读,重复诵读后两句三遍结束!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背诵并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搜集整理陆游及南宋其他诗人的爱国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泪尽 神态
南望 动作
忧国 忧民
教学反思
一、发挥合理想象,体会深沉情感想像是思维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本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抓住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充分体会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赞美、同情、无奈、悲愤的情感。
具体表现在:
1.结合一二句诗,想象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对奇伟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2.在体会三四句诗时,引导学生在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后,想象北方的遗民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感受遗民们生活的悲惨,体会遗民对朝廷的企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通过诗句延伸、背景介入,一步步地深入体会陆游的思想情感,把学生的诗文学习也不断引向深入。
二、引发对比阅读,激起情感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区别,最要紧的还在多对比、多归纳......”运用适当的对比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地走进课文,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结合诗句,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体会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和诗人的情感。
具体表现在:
1.前两句学完后学生感受到山河壮美之后,出示北宋疆域图和南宋疆域图,通过观察和介绍历史使感受到国土沦陷,作者的悲愤之情,体会到了诗人在这里以“壮”衬“悲”的情感蕴含。
2.为进一步体会当时中原遗民的凄惨生活,我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朝廷统治者们的纸醉金迷,再对比现在北方遗民正经历的苦难,中引导学生感受时局的动荡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受到诗人对北宋遗民的深深同情。通过设立两处对比性阅读体会,学生跨越近千年,与诗人产生共鸣,不仅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还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对广大遗民的同情。
三、回归个性评价,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主体认识,反映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节课中,我将学生始终放在主体地位,处处体现着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
课堂结尾处,通过引读陆游的各阶段诗词,串联起陆游一生的经历,进一步深切感受诗人收复中原、定国安民的家国情怀,升华着学生的认知。然后,出示钱钟书对陆游的评价,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接着,顺势引导学生也来说一说此刻陆游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这样,由诗文回到个性表达,学生纷纷诉说着自己的感受。
另外,引导学生课后搜集陆游其他的爱国诗歌,这是课堂的延伸,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