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末检测
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也是人类的聚居地。2022年11月22日,太平洋西南部所罗门群岛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5km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904m。下图示意地球的图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太阳系中地球的特殊性表现为( )
A. 拥有生命 B. 日地距离适中
C. 自西向东公转 D. 光照条件稳定
2. 关于此次地震,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震中区先感觉左右摇晃,再感觉上下颠簸 B. 甲为横波,乙为纵波,甲波波速较快
C. 地震震源位于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 D. 本次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位于内核
化石对于推测地球演化史意义重大。下图为在我国吉林延吉龙山古生物化石产地发掘的某种古生物化石复原图。据悉,发现该生物化石的岩层多呈红褐色,这与沉积时水浅且炎热的环境有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推断该生物的生存年代为(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元古代
4. 该生物存在的地质年代( )
A. 哺乳动物繁盛 B. 蕨类植物繁盛 C. 爬行动物繁盛 D. 联合古陆解体
2022年11月22日~24日,河北中南部平原地区出现辐射雾天气,局地能见度不足50m。受大雾影响,部分高速路段关闭。辐射雾的成因主要是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近地表空气温度低导致水汽凝结而形成雾,冷暖交替季节较为常见。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5. 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 晴朗大风的白天 B. 晴朗微风的夜晚 C. 大风呼啸的夜晚 D. 微雨蒙蒙的白天
6. 大雾天气会导致图中( )
A. ①增强,②减弱 B. ③减弱,④减弱 C. ①增强,③增强 D. ④增强,①减弱
下图示意北半球近地面局部气压场分布(单位:百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不考虑地形地势等影响,甲、乙两地的风向分别为( )
A 东北风,西南风 B. 西南风,西北风 C. 东南风,西南风 D. 西北风,东南风
8. 若6小时后,甲地的气压系统整体平移至乙地,则乙地将( )
A. 风力不变,风向相反 B. 风力变小,风向相反
C. 风力变大,风向相反 D. 风力变大,风向不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内没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构建人工湿地(如湖泊、绿植等)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常见做法,该做法减轻城市内涝是通过( )
A. 减少②,增加③ B. 减少④,增加⑥ C. 增加④,增加⑤ D. 增加⑦,减少⑤
10.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水资源问题采取的工程措施,南水北调主要改变的是( )
A. ⑤的空间分配 B. ⑤的季节分配 C. ①的地区差异 D. ③的地区差异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二十大的要求,也是推进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海洋潮汐能作为一种清洁新能源,备受关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我国钱塘江大潮总会如期而至,潮水形如立墙、势若冲天,号称“壮观天下无”(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 地球自转 B. 盛行风 C. 日月引潮力 D. 火山喷发
12. 钱塘江大潮壮观的独特原因是( )
A. 日地月近乎垂直,引潮力最大 B. 西南风吹拂,表层水体向北流
C. 钱塘江水量大,顶托沿岸潮水 D. 口大肚小,加大潮差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二十大报告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在入海口附近形成黄河三角洲。潮滩是海岸带的一部分,随潮汐涨落而淹没和出露。下图为2000~2020年黄河口潮滩空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区域的原生自然植被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寒带针阔叶林
14. 伴随潮滩的变化,甲处的植被将( )
A. 茎叶小根系发达 B. 形成常绿阔叶林
C. 由湿生向陆生过渡 D. 向耐盐种类发展
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直至11月中旬,南方地区大多还处于干旱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干旱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诱发了重庆附近的森林火灾,因救援迅速,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降水持续偏少,长江径流量较往年偏低,长江口出现了微咸潮现象,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①群发性 ②联系性 ③区域性 ④不可抗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防灾减灾,推测下列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 利用BDS技术迅速准确地算出受灾面积
B. 利用GIS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评估风险
C. 利用GNSS技术准确获取干旱中心并及时补水
D. 利用RS技术准确获取火灾的中心并实施救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多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岩石破碎,这里石灰岩分布广且厚度大,气候湿热多雨,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分布广泛且多姿多彩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甲地为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山高谷深,江流湍急。
(1)甲地“V”形谷发育明显,说明“V”形谷形态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
(3)评价喀斯特地貌对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全球四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自20世纪初大面积开垦以来,黑土层厚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列左图示意近年实测黑土层厚度,右图示意黑土层厚度变化。
(1)描述东北第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
(2)指出黑土层厚度减薄幅度最大的省份及其土壤未来可能的演替方向。
(3)分析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后,2022年7月20日和7月25日郑州再次出现罕见的大暴雨。大暴雨导致郑州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对郑州市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图为郑州所在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郑州涝灾严重的原因。
(2)分析此次涝灾对郑州的影响。
(3)列举郑州为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采取的措施。
高一年级期末检测
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也是人类的聚居地。2022年11月22日,太平洋西南部所罗门群岛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5km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904m。下图示意地球的图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太阳系中地球的特殊性表现为( )
A. 拥有生命 B. 日地距离适中
C. 自西向东公转 D. 光照条件稳定
2. 关于此次地震,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震中区先感觉左右摇晃,再感觉上下颠簸 B. 甲为横波,乙为纵波,甲波波速较快
C. 地震震源位于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 D. 本次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位于内核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在太阳系,地球是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因此这是地球特殊性的表现,A符合题意;太阳系中,地球不是唯一离太阳距离适中的星球,排除B;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均自西向东公转,均由太阳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因此这些不是地球特殊性表现,排除CD。故选A。
【2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会向外释放地震波,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到达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到达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晃,因此本次地震发生时,震中区先感觉上下颠簸,再感觉左右摇晃,图中甲因传播速度慢而为横波、乙因传播速度快而为纵波,A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约100千米,因此地震震源位于岩石圈,在软流层以上,C正确;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但内核大约在地下5100千米以下,震源不位于内核,D错误。故选C。
【点睛】浅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的地震。它发震的频率最多,对人类的影响也最大,若以释放的能量多少来比较,百分之八十五是浅源地震。在大陆上,浅源地震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地震灾害主要由浅源地震造成。
化石对于推测地球演化史意义重大。下图为在我国吉林延吉龙山古生物化石产地发掘的某种古生物化石复原图。据悉,发现该生物化石的岩层多呈红褐色,这与沉积时水浅且炎热的环境有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推断该生物的生存年代为(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元古代
4. 该生物存在的地质年代( )
A. 哺乳动物繁盛 B. 蕨类植物繁盛 C. 爬行动物繁盛 D. 联合古陆解体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生物为恐龙,生存在中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4题详解】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繁盛,也被成为爬行动物时代,C正确;哺乳动物繁盛的时代是在新生代,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是在古生代,B错误;联合古陆在新生代完全解体,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22年11月22日~24日,河北中南部平原地区出现辐射雾天气,局地能见度不足50m。受大雾影响,部分高速路段关闭。辐射雾的成因主要是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近地表空气温度低导致水汽凝结而形成雾,冷暖交替季节较为常见。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5. 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 晴朗大风的白天 B. 晴朗微风的夜晚 C. 大风呼啸的夜晚 D. 微雨蒙蒙的白天
6. 大雾天气会导致图中( )
A. ①增强,②减弱 B. ③减弱,④减弱 C. ①增强,③增强 D. ④增强,①减弱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题意表明,辐射雾的成因主要是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近地表空气温度低导致水汽凝结而形成雾,只有晴朗微风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近地表气温下降快,气温低,从而容易形成辐射雾,B符合题意;白天一般气温高,不易水汽凝结而形成雾,排除A;大风呼啸的夜晚,雾易被吹散,排除C;微雨蒙蒙的白天,大气逆辐射强,近地表不易冷却凝结形成雾,排除D。故选B。
【6题详解】
大雾天气时,空气中雾滴多,雾滴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②)增强,使得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①)减弱,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地面辐射(③)减弱,雾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使得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④)增强。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雾的产生原因: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雾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下图示意北半球近地面局部气压场分布(单位:百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不考虑地形地势等影响,甲、乙两地的风向分别为( )
A 东北风,西南风 B. 西南风,西北风 C. 东南风,西南风 D. 西北风,东南风
8. 若6小时后,甲地的气压系统整体平移至乙地,则乙地将( )
A. 风力不变,风向相反 B. 风力变小,风向相反
C. 风力变大,风向相反 D. 风力变大,风向不变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甲、乙两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读图可知,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大致由北指向南,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形成东北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形成西南风,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气压梯度)远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气压系统整体平移至乙地,乙地将风力变大;前题分析可知,甲处风向(东北风)与乙处风向(西南)相反,因此甲地的气压系统整体平移至乙地,乙地风向相反。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一个锐角(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内没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构建人工湿地(如湖泊、绿植等)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常见做法,该做法减轻城市内涝是通过( )
A. 减少②,增加③ B. 减少④,增加⑥ C. 增加④,增加⑤ D. 增加⑦,减少⑤
10.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水资源问题采取的工程措施,南水北调主要改变的是( )
A. ⑤的空间分配 B. ⑤的季节分配 C. ①的地区差异 D. ③的地区差异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的位置和指向判断,图中①~⑦分别表示水汽输送、海洋降水、海洋蒸发、陆地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陆地蒸发蒸腾。构建人工湿地(如湖泊、绿植等),涵养水源的功能增强,会增加下渗(⑦)、减少地表径流(⑤)、增加地下径流(⑥),对海水降水(②)、海洋蒸发(③)无影响,对陆地降水(④)影响不大,可能会稍有增加效应。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的位置和指向判断,图中①、③、⑤分别表示水汽输送、海洋蒸发、地表径流。南水北调工程把南方河水(地表径流)调入北方地区,主要改变了地表径流(⑤)的空间分配,没有改变地表径流(⑤)的季节分配,A符合题意,排除B;南水北调工程不能改变水汽输送环节(①)和海洋蒸发环节(③),排除CD。故选A。
【点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二十大的要求,也是推进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海洋潮汐能作为一种清洁新能源,备受关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我国钱塘江大潮总会如期而至,潮水形如立墙、势若冲天,号称“壮观天下无”(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 地球自转 B. 盛行风 C. 日月引潮力 D. 火山喷发
12. 钱塘江大潮壮观的独特原因是( )
A. 日地月近乎垂直,引潮力最大 B. 西南风吹拂,表层水体向北流
C. 钱塘江水量大,顶托沿岸潮水 D. 口大肚小,加大潮差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因此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日月引潮力,C正确;地球自转、盛行风和火山喷发与潮汐形成无关,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钱塘江大潮时日地月位于一条直线,而不是垂直,A错误;钱塘江大潮是受到东南风的影响,而不是西南风,B错误;钱塘江的水量与其他水域并不明显优势,因此并不是独特的原因,C错误;杭州湾是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差可达10米,加大潮差,D正确。故选D。
【点睛】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海浪、潮汐和洋流等;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引起的一种复杂的表层海水的波动现象;潮汐是指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绵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指海洋表层水常年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的现象。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二十大报告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在入海口附近形成黄河三角洲。潮滩是海岸带的一部分,随潮汐涨落而淹没和出露。下图为2000~2020年黄河口潮滩空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区域的原生自然植被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寒带针阔叶林
14. 伴随潮滩的变化,甲处的植被将( )
A. 茎叶小根系发达 B. 形成常绿阔叶林
C. 由湿生向陆生过渡 D. 向耐盐种类发展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黄河三角洲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发育的原生自然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育的自然植被,A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自然植被,C错误;亚寒带针阔混交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过渡区域的植被,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潮滩是海岸带的一部分,随潮汐涨落而淹没和出露”,由图可知,黄河口潮滩空间变化显著,整体呈增长趋势,三角洲南部和东北部潮滩规模增加,东南部、西部(或西北部)潮滩规模萎缩,由此可反映出甲处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堆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加剧,土地含盐量增加,植被将向耐盐种类发展。故选D。
【点睛】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至入海口;河口处坡度和缓,流速缓慢;受海水顶托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因此黄河口潮滩发育。
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直至11月中旬,南方地区大多还处于干旱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干旱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诱发了重庆附近的森林火灾,因救援迅速,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由于降水持续偏少,长江径流量较往年偏低,长江口出现了微咸潮现象,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①群发性 ②联系性 ③区域性 ④不可抗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防灾减灾,推测下列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 利用BDS技术迅速准确地算出受灾面积
B. 利用GIS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评估风险
C. 利用GNSS技术准确获取干旱中心并及时补水
D. 利用RS技术准确获取火灾的中心并实施救援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据材料,干旱诱发了重庆附近的森林火灾、造成长江口出现微咸潮现象,可知,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联系性、区域性,①②③正确;由于地球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无法完全消失,具有不可避免性,但人类可以通过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等措施,减轻灾害损失,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利用RS技术迅速、准确掌握受灾范围和面积,A错误;利用GIS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评估风险,B正确;利用GNSS定位,可以准确获取干旱中心位置,但不能及时补水,C错误;利用GNSS准确获取火灾的中心,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遥感(RS):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全球定位系统(BOD、GNSS):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多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岩石破碎,这里石灰岩分布广且厚度大,气候湿热多雨,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分布广泛且多姿多彩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甲地为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山高谷深,江流湍急。
(1)甲地“V”形谷发育明显,说明“V”形谷形态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
(3)评价喀斯特地貌对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河流切入基岩,河谷横剖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 ;该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易溶于水。
(3)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影响;地形崎呕,交通不便;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短缺;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保水性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河流塑造的“V”形谷多出现在河流中上游地区,一 般来说,越是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流,河水在河道中流淌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从而会使得河流的下蚀加深作用快于侧蚀拓宽作用,从而形成河道横断面呈“V”字形态。在我国“V”形河谷多分布在河流流经一二 级阶梯和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比如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谷地、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河流谷地,都是典型的“V”形谷。河流切入基岩,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是由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石灰岩,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岩石基础,并且我国西南地区大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水的溶蚀力较强,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所以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
【小问3详解】
评价影响应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有利影响有: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类型多样、分布上具有地域性,有较高科研价值,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影响是:容易形成地表水漏斗区,使地表水下渗,地表水资源短缺;溶蚀地貌分布广,地表崎岖,农业生产条件不好,交通不便;气候湿润,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贫瘠,甚至产生石漠化。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全球四大黑土分布区之一,自20世纪初大面积开垦以来,黑土层厚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列左图示意近年实测黑土层厚度,右图示意黑土层厚度变化。
(1)描述东北第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状况。
(2)指出黑土层厚度减薄幅度最大的省份及其土壤未来可能的演替方向。
(3)分析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8. 厚度分布不均,分布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薄的趋势。长春等地最厚,沈阳等地最薄。
19. 减薄幅度最大的省份是吉林省。薄层黑土可能演替蜕变为黄土。
20. 大量的开垦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土层变薄;对黑土地过度利用,导致用养关系失调,有机质降低,黑土层变薄。
【解析】
【分析】本题以近年实测黑土层厚度、黑土层厚度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黑土厚度的空间分布、厚度变化原因、土壤演替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整体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薄的态势;黑土层厚度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吉林省东部地区相对较大,而在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小;长春等地最厚,沈阳等地最薄。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黑土层厚度减薄幅度最大的省份是吉林省。由于吉林省黑土的大量流失,土壤层变薄,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减少;土壤颜色逐渐变浅,土壤质地变得疏松;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吉林省的黑土将会逐渐向着黄土转变。
【小问3详解】
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流水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使黑土层变薄;对黑土地的过度利用,使黑土用养关系失衡,导致黑土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加剧了黑土的流失和破坏等。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继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后,2022年7月20日和7月25日郑州再次出现罕见的大暴雨。大暴雨导致郑州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对郑州市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图为郑州所在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郑州涝灾严重的原因。
(2)分析此次涝灾对郑州的影响。
(3)列举郑州为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连将暴雨,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大;郑州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速度慢;城市规模大,绿地、湖泊少,涵养水源能力差;排水设施不完善。
(2)淹没交通设施,导致交通停滞、工厂停工,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出行;淹没低层建筑,造成财产损失,危害居民生命安全;洪水过后可能导致疫病增加。
(3)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增加城市蓄水和渗水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增加排水管网的数量和宽度,加大城市管网排水量;设置洪灾应急救援场所和救援装备发放点;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洪灾自救能力。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郑州特大暴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内涝的成因、影响及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调用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涝灾主要从水平衡角度考虑,来水多且快,去水少。根据材料知郑州的来水主要是因为特大暴雨,连降暴雨,强度大,雨量大;去水主要是径流排水和下渗,由图中等高线可以得出郑州地处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其次城市建设使得城市路面硬化,水泥路面缺少植被,水难以下渗,地表水下渗不畅,加之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大量水汇集到路面,形成涝灾。
【小问2详解】
郑州内涝的影响主要是对当地人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影响,主要有淹没低层建筑,破坏建筑、厂房、交通设施、水利工程设施、电力设施,进而淹没交通线,阻断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出行;造成居民财产损失,并危及生命安全;洪水挟带大量污染物运移并下渗,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洪水过后,卫生条件变差,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导致疫病增加。
【小问3详解】
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主要有加强预报,完善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排冰防涝长效机制,加强引导,提高市民文明排水,自觉爱护排水设施的意识等等;工程措施主要有改造地下管网,整治河道,恢复生态河网,增加排涝设施,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等。
【点睛】洪涝灾害的成因:(一)来水快/多:1、降水集中度大;2、植被少(截流少/下渗弱、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大可能会造成下游河道淤塞从而导致水流不畅);3、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量大);4、坡度大(下渗少/汇水快)。(二)容水少:中下游水库、湖泊等湿地的数量少、容积/面积小,调洪/蓄洪能力差。(三)去水慢/少:1、河道弯曲水流不畅;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差;4、下游分叉河道少,分洪能力差;5、靠近入海口,海水顶托作用导致排水不畅;6、凌汛、流凌现象导致水流不畅;7、下渗弱(地面硬化率高、土壤水过饱和)。
PAGE
10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