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 公 移 山》学案
西张庄镇初级中学 陈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关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课内探究】
一、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___,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通___,意思: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___,意思: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___,意思:
无陇断焉 通___,意思:
(2)、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何苦而不平曾: 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
(4)、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室而谋 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
2、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何苦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省略句: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
帝感其诚
(6)、合作探究练习
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原因:
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妻子:
子孙:
遗男:
智叟: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
2、讨论以下问题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3)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4、课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1、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 毁山之一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