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第21讲 常见的化合物2(课件 32张PPT+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第21讲 常见的化合物2(课件 32张PPT+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4 11:02:3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2024浙江中考科学一轮复习
模 块 二
物质科学(一) 化 学
(共11讲)
2024浙江中考一轮复习
第21讲
常见的化合物(2)
思维导航
生活中的有机物
常见的有机物
矿物能源

石油
天然气
葡萄糖
脂 肪
蛋白质
盐的性质

含义
常见盐的性质及用途
NaCl
Na2CO3
CaCO3
与酸反应
与碱溶液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
与金属反应
常见的无机化肥
常见的化合物(2)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常见的有机物
1、有机物:
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以外)称为有机物。有机化合物除含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 、 、氮、氯、磷和硫等元素。有机物在物质种类中占了绝大多数。
2、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塑料、橡胶等。其中 (化学式 )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甲烷 CH4
氢 氧
知识梳理
3、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
生物体内的 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
4、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1)人体内最基本的有机物是糖类、 和 。
(2)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人体内的主要 物质。
蛋白质 脂肪
糖类(葡萄糖)
蛋白质
贮能
新陈代谢
知识梳理
5、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煤)的使用
(1)天然气:
俗称沼气、瓦斯,主要成分是 ,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生成。
(2)石油:
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_______两种元素。
(3)煤:
古代植物遗体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 元素。
甲烷[CH4]
C、H
C
知识梳理
知识点2、重要的盐
1、盐:
盐是指一类 或铵根离子(NH4+)与 结合的化合物。
2、盐的溶解性:
一般来说,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____;而大多数碳酸盐都____于水;盐酸盐除____不溶,硫酸盐除_____不溶,其余一般都可溶(注:Ag2SO4、CaSO4为微溶物)。
金属离子
酸根离子
易溶
难溶
AgCl
BaSO4
知识梳理
3、常见的盐(如食盐、纯碱、碳酸钙等)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碱性
食盐
2NaCl+CO2↑+H2O
知识梳理
4、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1)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
例: ;
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比盐中金属 (除钾、钙、钠外)。
(2)酸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
例:Na2CO3+H2SO4===Na2SO4+H2O+CO2↑
(3)盐和盐反应生成另外_________。
例:Na2SO4+BaCl2===BaSO4↓+2NaCl
(4)碱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
例如,2NaOH +CuSO4= ;
碱与盐、盐与盐反应条件:
①反应物必须是 ;②必须符合 。
Fe+CuSO4===Cu+FeSO4
活泼
酸 盐
两种盐
可溶性
复分解反应条件
碱 盐
Na2SO4+Cu(OH)2↓
知识梳理
5、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
(1)氯离子(Cl-)的检验:
加入 溶液,有 生成,再滴加稀HNO3,沉淀
,证明样品中含有Cl-。如:AgNO3+ HCl= ;
(2)硫酸根离子(SO42-)的检验:
加入 溶液,有 生成,再滴加稀HNO3,沉淀
,证明样品中含有Cl-。如:Ba(NO3)2+ H2SO4= ;
(3)碳酸根离子(CO32-)的检验:
加入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 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CO32-。如:CaCO3+2HCl=CaCl2+H2O+CO2↑。
AgNO3
白色沉淀
不溶解
HNO3+AgCl↓
白色沉淀
Ba(NO3)2
不溶解
BaSO4↓+2HNO3
稀盐酸
浑浊
知识梳理
知识点3、常见的化肥
1、农业生产中常使用有机化肥主要是 ,无机化肥主要是指含 的无机盐;其中,含氮的为氮肥,含磷的为磷肥,含钾的为钾肥,含两种或以上营养元素的为 肥。
2、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促叶、壮杆、促果作用:
(1)氮肥的促叶作用:
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植物的 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常见的氮肥有NH4HCO3、(NH4)2SO4、NH4Cl、 CO(NH2)2等;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 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
尿素[CO(NH2)2]
N、P、K
复合
茎叶
氮气
知识梳理
(2)钾肥的壮杆作用:
促使植物生长旺盛, 粗壮,抗倒伏;植物缺钾时,叶尖发黄,叶片常有褐斑出现,易倒伏。常见的钾肥有KCl、K2SO4等。
(3)磷肥的促果作用:
促使植物根系发达、穗数增多、 ;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植物提早成熟。缺磷时,植物常表现出叶片暗绿带紫红色,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过磷酸钙等。
茎杆
籽粒饱满
知识梳理
3、复合肥:
含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如 、NH4H2PO4、(NH4)2HPO4等。
注意:含NH4+的铵态氮肥不能与 溶液混合使用,以免生成氨气逸出造成氮元素损失。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是否显碱性。
4、农家肥:
农家肥一般包括人的粪尿、牧畜的粪尿、厨余垃圾(剩菜剩饭)和厩肥、绿肥、堆肥、沤肥、草木灰等,大多是有机肥,有效元素含量少,肥效较慢,不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所以一般应与化肥一起使用。
N、P、K
KNO3

典例精析
例题1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
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若甲为10g、乙为20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g
解析:
[答案]D
[解析]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可能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或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不一定为酸和碱,A不正确;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可能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单质如CO与CuO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B不正确;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中是两种化合物,不一定有水,故C不正确;D.若甲为10g、乙为2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物总质量为30g,若甲和乙中有一种过量,则生成物总质量小于30g,故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g,D正确。故D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2
*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表示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B.②表示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渐滴入到盐酸溶液中
C.③不考虑水的蒸发,表示一定量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④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解析:
[答案]C
[解析] A、等质量的金属和足量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量,是不相等的。如图所示,氢气量相等,由于氢气中的氢元素都来自于酸,所以酸完全反应掉,并且质量相等,而金属应该是过量的。所以A错误。B、考察酸碱综合反应,如果是碱入酸,初期肯定是酸的量多,那么整杯溶液的pH值应该小于7,如图所示,初期pH值是大于7的,那么应该是酸入碱。所以B错误。C、浓盐酸有挥发性,久置在空气中,氯化氢会挥发,导致溶质的质量变小,所以盐酸质量分数会变小,C正确。D、涉及到反应的先后,碳酸钠加入溶液中,先跟稀硫酸反应,然后再跟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那么整个反应一开始是没有沉淀的,然后才会产生一定的沉淀。所以D错误。
典例精析
例题3
*为测定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进行了如下探究:取该溶液50g于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实验测得锥形瓶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1的值无法确定
B.理论上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求解
C.加入m1g稀盐酸后,才开始产生气泡
D.该方法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可能偏小
解析:
[答案]A
[解析] A. 滴加稀盐酸0~m1g时,溶液中发生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滴加稀盐酸m1g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滴加稀盐酸m1~100g时,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滴加稀盐酸100g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此后稀盐酸过量。根据质量守恒可知,m1g=100g-50g=50g,m1=50,A错误、C正确。B.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和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可以求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B正确。D.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反应后锥形瓶中原有的空气会被二氧化碳替代,使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变小,即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计算所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小,D正确。 故A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4
*某NaCl样品中可能混有CuCl2、MgCl2、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取该样品11.7g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得到30.7g白色沉淀,则该样品组成的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MgCl2,可能有CuCl2
B.一定有MgCl2,没有BaCl2
C.一定有MgCl2,可能有BaCl2
D.一定有MgCl2、BaCl2
解析:
[答案]C
[解析]取该样品11.7克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有蓝色的氯化铜溶液,故A错误;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得到30.7克白色沉淀,假设11.7g是纯的氯化钠,产生氯化银的质量为x。NaCl~AgCl之间关系58.5:143,所以有58.5/11.7g=143.5/x,得x=28.7g;设纯净的氯化镁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y。MgCl2~2AgCl之间关系:95:287, 所以有95/11.7g=287/y得y≈35.3g设纯净的氯化钡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z;BaCl2
~2AgCl之间关系:208:287,所以有208/11.7g=287/z,得z≈16.1g,因为氯化钠反应产生的沉淀是28.7g,因此一定有MgCl2,可能有BaCl2。故C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5
*向盛有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变化与如图相符的是( )
A.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Cu-Zn合金中加入稀HCl
C.CuO中加入稀H2SO4
D.BaCO3中加入稀HNO3
解析:
[答案]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随着加入的溶液质量增加,固体质量减少且不为零。A.若MnO2中加入H2O2溶液,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A不符合题意;B.若Cu-Zn合金中加入稀HCl,则盐酸与锌反应使固体合金质量减少,直到反应完成,B符合题意;C.若CuO中加入稀H2SO4则生成的都是溶液,至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为零,C不符合题意。D.若BaCO3中加入稀HNO3,则反应生成物一部分为气体逸出,余下的物质能溶于水,固体质量应变为零,D不符合题意。
典例精析
例题6、
*某班同学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对回收的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不考虑其他杂质)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mL该溶液于烧杯中,滴入40g溶质质量分数为13.8%的K2CO3溶液。滴入K2CO3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实验结束后,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
(2)所取40mL溶液中含HCl的质量。
解析:
[答案](1)5.85g (2)0.73g。
[解析]从图象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0g之前没有出现沉淀,所以和盐酸反应的碳酸钾溶液是10g,从加入10g碳酸钾溶液开始出现沉淀,到30g后沉淀不变,说明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钾溶液是20g,生成沉淀是2g,10g碳酸钾溶液中含有碳酸钾的质量为10g×13.8%=1.38g。
设和碳酸钾反应的盐酸是x,生成氯化钾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K2CO3+2HCl═2KCl+H2O+CO2↑
138 73 149 44
1.38g x y z
138/1.38g=73/x =149/y=44/z
x=0.73g, y=1.49g , z=0.44g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钾的质量为:20g×13.8%=2.76g
设碳酸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为b,
K2CO3+CaCl2═2KCl+CaCO3↓
138 149
2.76g b
138/2.76g=149/b
b=2.98g
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包括两个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钾,以及反应剩余的碳酸钾的质量,故:1.49g+2.98g+(40g-30g)×13.8%=5.85g
典例精析
例题7
*为测定CuCl2和FeCl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200g混合溶液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143.5gAgCl固体;
②另取原混合溶液各200g与含有杂质的废铁屑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共做了五组实验,其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分析计算:
(1)表中第三组实验的m值为____。
(2)第____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3)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混合溶液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铁屑质量/g 6 9 12 15 18
析出铜的质量/g 6.4 9.6 m 16 16
解析:
[答案] (1)12.8g (2)四 (3)93.3% (4)15.9%
[解析] (1)结合第一、四组实验可知,6g铁屑与足量混合溶液反应生成6.4g铜,则12g铁屑与足量混合溶液反应可生成12.8g铜,第四组中,当铁屑质量增多时,析出铜的质量也增多,由此可知第三组实验中混合溶液是足量的,即铁屑完全反应,所以m=12.8g;
(2)第五组实验中,铁屑质量增多,但析出的铜的质量没有增多,说明第四组时恰好完全反应。
(3)设铁的质量分数x,
根据Fe +CuCl2=Cu+FeCl2 , Fe 与Cu之间质量关系56:64
有56/64=15gx/16g
x=93.3%
(4)设混合液中CuCl2质量Y ,
根据Fe +CuCl2=Cu+FeCl2 , CuCl2 与Cu之间质量关系:
135:64 有135/64=y/16g y=33.75g
所以氯元素质量:33.75g×71/135=17.75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氯化银中氯元素质量等于混合液中氯元素质量:143.5g×35.5/143.5=35.5 ;
混合液中氯化亚铁质量(35.5-17.75.)÷71/127=31.75g,
所以原混合液中氯化亚铁质量分数:31.75g/200g×100%=15.9%。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讲
一、思维导航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常见的有机物
1、有机物:
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以外)称为有机物。有机化合物除含碳元素外,还可能含有 、 、氮、氯、磷和硫等元素。有机物在物质种类中占了绝大多数。
2、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塑料、橡胶等。其中 (化学式 )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3、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
生物体内的 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
4、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1)人体内最基本的有机物是糖类、 和 。
(2)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人体内的主要 物质。
5、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煤)的使用
(1)天然气:俗称沼气、瓦斯,主要成分是 ,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生成。
(2)石油: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_______两种元素。
(3)煤:古代植物遗体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 元素。
知识点2、重要的盐
1、盐:
盐是指一类 或铵根离子(NH4+)与 结合的化合物。
2、盐的溶解性:
一般来说,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____;而大多数碳酸盐都____于水;盐酸盐除____不溶,硫酸盐除_____不溶,其余一般都可溶(注:Ag2SO4、CaSO4为微溶物)。
3、常见的盐(如食盐、纯碱、碳酸钙等)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4、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1)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
例: ;
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比盐中金属 (除钾、钙、钠外)。
(2)酸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
例:Na2CO3+H2SO4===Na2SO4+H2O+CO2↑
(3)盐和盐反应生成另外_________。
例:Na2SO4+BaCl2===BaSO4↓+2NaCl
(4)碱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
例如,2NaOH +CuSO4= ;
碱与盐、盐与盐反应条件:
①反应物必须是 ;②必须符合 。
5、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
(1)氯离子(Cl-)的检验:
加入 溶液,有 生成,再滴加稀HNO3,沉淀 ,证明样品中含有Cl-。如:AgNO3+ HCl= ;
(2)硫酸根离子(SO42-)的检验:
加入 溶液,有 生成,再滴加稀HNO3,沉淀 ,证明样品中含有Cl-。如:Ba(NO3)2+ H2SO4= ;
(3)碳酸根离子(CO32-)的检验:
加入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 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CO32-。如:CaCO3+2HCl=CaCl2+H2O+CO2↑。
知识点3、常见的化肥
1、农业生产中常使用有机化肥主要是 ,无机化肥主要是指含 的无机盐;其中,含氮的为氮肥,含磷的为磷肥,含钾的为钾肥,含两种或以上营养元素的为 肥。
2、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促叶、壮杆、促果作用:
(1)氮肥的促叶作用:
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植物的 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常见的氮肥有NH4HCO3、(NH4)2SO4、NH4Cl、 CO(NH2)2等;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 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
(2)钾肥的壮杆作用:
促使植物生长旺盛, 粗壮,抗倒伏;植物缺钾时,叶尖发黄,叶片常有褐斑出现,易倒伏。常见的钾肥有KCl、K2SO4等。
(3)磷肥的促果作用:
促使植物根系发达、穗数增多、 ;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植物提早成熟。缺磷时,植物常表现出叶片暗绿带紫红色,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过磷酸钙等。
3、复合肥:
含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如 、NH4H2PO4、(NH4)2HPO4等。
注意:含NH4+的铵态氮肥不能与 溶液混合使用,以免生成氨气逸出造成氮元素损失。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是否显碱性。
4、农家肥:
农家肥一般包括人的粪尿、牧畜的粪尿、厨余垃圾(剩菜剩饭)和厩肥、绿肥、堆肥、沤肥、草木灰等,大多是有机肥,有效元素含量少,肥效较慢,不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所以一般应与化肥一起使用。
三、典例精析
例题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
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若甲为10g、乙为20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g
例题2、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表示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B.②表示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渐滴入到盐酸溶液中
C.③不考虑水的蒸发,表示一定量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④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例题3、为测定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金进行了如下探究:取该溶液50g于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实验测得锥形瓶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1的值无法确定 B.理论上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求解
C.加入m1g稀盐酸后,才开始产生气泡 D.该方法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可能偏小
例题4、某NaCl样品中可能混有CuCl2、MgCl2、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取该样品11.7g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得到30.7g白色沉淀,则该样品组成的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MgCl2,可能有CuCl2 B.一定有MgCl2,没有BaCl2
C.一定有MgCl2,可能有BaCl2 D.一定有MgCl2、BaCl2
例题5、向盛有定量固体的烧杯中加入某溶液,固体质量变化与如图相符的是( )
A.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Cu-Zn合金中加入稀HCl
C.CuO中加入稀H2SO4 D.BaCO3中加入稀HNO3
(例题5图) (例题6图)
例题6、某班同学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对回收的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不考虑其他杂质)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mL该溶液于烧杯中,滴入40g溶质质量分数为13.8%的K2CO3溶液。滴入K2CO3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实验结束后,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
(2)所取40mL溶液中含HCl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21讲 常见的化合物(2)
1、能源、信息、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能、风能、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B. 光纤通讯是依靠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 在通常情况下,铜、碳棒和陶瓷都属于导体 D. 棉花属于天然有机材料
2、不同类型水对人体作用不同,下列“水”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
A.糖水 B.食盐水 C.苏打水 D.汽水(碳酸水)
3、下列选项中各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HCl、Na2CO3、K2SO4 B.KNO3、H2SO4、NaCl
C.KCl、AgNO3、HNO3 D.Ba(OH)2、FeCl3、(NH4)2SO4
4、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D.硫酸铜溶液
5、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用于区分下列各组物质,下列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加稀盐酸 加氯化钙溶液
B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颜色 加无色酚酞溶液
C 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 加石灰水
D 锦纶和蚕丝 灼烧闻气味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6、2023年2月,美国俄亥俄州一列火车发生脱轨事故,造成有毒的氯乙烯(C2H3Cl)气体泄漏。当温度低于800℃时,氯乙烯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以及二嗯英(C12H4Cl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乙烯燃烧过程无需氧气 B.氯乙烯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D.氯乙烯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1
7、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CuCl2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8、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9、分析和推理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中仅有一种元素,所以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B.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碳酸氢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D.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根离子
10、小明将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往甲、乙两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硫酸钠溶液至过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B.甲烧杯中,氢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D.乙烧杯中,钠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如图实验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试管Ⅰ中产生气泡,试管Ⅱ中无现象
B.打开止水夹,液体从试管Ⅱ流向试管Ⅰ
C.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Ⅱ中产生白色沉淀
D.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Ⅰ中反应立即停止
12、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13、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C.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
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至充分反应, 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14、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点时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B.R点对应坐标的数值为180
C.0至P过程中溶液的pH变大 D.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a段发生了一个反应
B.c点沉淀的成分为一种
C.m=2.33
D.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
16、某固体可能含CaCl2、Na2SO4、CuSO4、KNO3、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透明溶液;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Na2CO3和Na2SO4,可能有KNO3、CuSO4、CaCl2
B.一定有Na2CO3、Na2SO4和CuSO4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aCl2,可能有KNO3、CuSO4
D.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17、已知某纯碱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①按图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a克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样品溶液。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为b克。④从分液漏斗滴入硫酸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足量空气。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c克。请回答:
(1)该实验是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来推算出纯碱的质量。本次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克(用字母表示)。
(2)干燥管B的作用是   。
(3)若将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对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有何影响?   。
18、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后,得到的固体中除了NaCl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某同学为除去可溶性杂质,将该固体加水溶解形成溶液A,并设计如下方案
(1)操作①、操作②指的是   ;
(2)滤液B中的溶质是   ;
(3)操作③中加过量的稀盐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    (填序号);
①NaOH ②Na2CO3 ③MgCl2 ④CaCl2
19、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C的作用: ,无水CaCl2的作用: ;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图中装置E是安全瓶,能防止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 之间添加装置E。
20、实验室有一份氯化钠和氯化钡混合物样品。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分离提纯氯化钠并测定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百分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前对天平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   。
(2)下列关于操作Ⅲ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
b.该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d.停止加热后,立即用坩埚钳将蒸发皿直接放在试验台上冷却
(3)样品中氯化钠质量百分含量为   。
21、《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拓展课上,小康对其展开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能作为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此时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   (除指示剂外)。
(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小康同学取一定量煅烧后产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   。
2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 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图中字母 A 至 G 均表示装置编号)(提示:氢氧化钠能吸CO2 ;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 A 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 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 C 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 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错误的地方,应如何改进?   ;理由是   ;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 装置的作用是   
2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20g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烧碱将液吸收,同时测量C瓶烧碱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1)表中,第10分钟时,x=   。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要写计算过程)
(3)请在如图的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
(4)B中所装药品为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该装置使测量结果是   (填“偏大” “偏小”或“没有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模块二 物质科学(一)化学
第21讲 常见的化合物(2)
1、能源、信息、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能、风能、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B. 光纤通讯是依靠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 在通常情况下,铜、碳棒和陶瓷都属于导体 D. 棉花属于天然有机材料
[答案]D
[解析] A、水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但是核能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不正确;C、光导纤维是利用激光传递信息的,故B不正确;B、在通常情况下,铜、碳棒是导体,陶瓷都属于绝缘体;故C不正确;D、棉花属于天然有机材料,故D正确。
2、不同类型水对人体作用不同,下列“水”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是(  )
A.糖水 B.食盐水 C.苏打水 D.汽水(碳酸水)
[答案]C
[解析]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糖水、食盐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A、B不合题意;苏打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故C符合题意;汽水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D不合题意。故只有C符合题意。
3、下列选项中各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HCl、Na2CO3、K2SO4 B.KNO3、H2SO4、NaCl
C.KCl、AgNO3、HNO3 D.Ba(OH)2、FeCl3、(NH4)2SO4
[答案]B
[解析] A组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现象明显;B组没有现象;C组混合生成氯化银魄沉淀,现象明显;D组混合生成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明显。 所以B符合题意。
4、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D.硫酸铜溶液
[答案]C
[解析] 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红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B、稀盐酸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钙和水,均无明显变化,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C、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可以鉴别;D、硫酸铜溶液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均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不能鉴别。故C符合题意。
5、下列是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用于区分下列各组物质,下列两种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加稀盐酸 加氯化钙溶液
B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颜色 加无色酚酞溶液
C 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 加石灰水
D 锦纶和蚕丝 灼烧闻气味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碳酸钠和盐酸产生气体,氢氧化钠与盐酸无现象,碳酸钠和氯化钙产生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无现象,A正确;B、水和过氧化氢都无色,B错误;C、人呼出的气体只有部分二氧化碳,也有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C错误;D、锦纶和蚕丝颜色相近,D错误;故A符合题意。
6、2023年2月,美国俄亥俄州一列火车发生脱轨事故,造成有毒的氯乙烯(C2H3Cl)气体泄漏。当温度低于800℃时,氯乙烯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以及二嗯英(C12H4Cl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乙烯燃烧过程无需氧气 B.氯乙烯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D.氯乙烯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1
[答案]C
[解析]A. 氯乙烯燃烧过程需要氧气没因为产物中有氧元素,A错误;B.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氯乙烯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B错误;C. 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正确;D. 氯乙烯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4:35.5;取整为48:71,D错误;故C符合题意。
7、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u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CuCl2溶液看成中性),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答案]C
[解析] 向含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pH会从小于7上升,至等于7时,保持不变,然后再增加至大于7,甲错误;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之后开始增加,至氯化铜反应结束时保持不变,乙正确;氯化铜的质量在盐酸反应后开始减小,至完全反应,丙正确;故C符合题意。
8、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解析]A、由于碳酸盐和金属在加入稀盐酸都有可能生成气体,所以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B、由于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有可能是硫酸钡也有可能是氯化银,所以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C、由于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所以pH=10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有可能是酸过量,故无法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故C符合题意。
9、分析和推理是科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中仅有一种元素,所以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B.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碳酸氢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D.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根离子
[答案]C
[解析]A、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B、碳酸钠等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 ,不符合题意;C、 碳酸氢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符合题意;D、 银离子或硫酸根离子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10、小明将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往甲、乙两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硫酸钠溶液至过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B.甲烧杯中,氢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D.乙烧杯中,钠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答案]C
[解析A、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红色会消失,至硫酸过量,溶液仍呈无色,不符合题意;B、 甲烧杯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氢离子个数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符合题意;D、 乙烧杯中,随硫酸钠的加入,钠离子的数量不断增加,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如图实验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试管Ⅰ中产生气泡,试管Ⅱ中无现象
B.打开止水夹,液体从试管Ⅱ流向试管Ⅰ
C.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Ⅱ中产生白色沉淀
D.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Ⅰ中反应立即停止
[答案]C
[解析]A、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I中压强增大,打开止水夹,试管Ⅰ中液体会进入试管Ⅱ中,试管Ⅱ中产生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B、 打开止水夹,液体从试管Ⅰ流向试管Ⅱ ,不符合题意;C、 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Ⅱ中产生白色沉淀 ,符合题意;D、 先打开止水夹,稍后关闭,试管Ⅰ中反应立即停止 ,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12、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则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产生,氢氧化钠少量,则氯化铁有剩余,溶液呈黄色;故A符合题意。
13、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C.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
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至充分反应, 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答案]A
[解析]A.因为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所以会和氯化钡反应生产碳酸钡白色沉淀,故A正确;B.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生成气体,然后稀盐酸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不能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故B错误;C.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不能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因为溶液的中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C错误;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但澄清的石灰水过量,所以又引入氢氧化钙杂质,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
14、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点时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B.R点对应坐标的数值为180
C.0至P过程中溶液的pH变大 D.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A.到达P点,碳酸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中还有氯化钙,溶质是两种,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4.4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8.0g。设生成4.4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沉淀8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y,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有106/x=44/4.4g,得x=10.6g;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有106/100=y/8.0g得y=8.48g;所以R点对应的坐标数字为:(10.6g+8.48g)/10.6%=180g,故B正确;C.0至P过程中盐酸逐渐被消耗,故溶液的pH变大,正确;D.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正确。故A 符合题意。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a段发生了一个反应
B.c点沉淀的成分为一种
C.m=2.33
D.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
[答案]C
[解析]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A.O~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故A错误;B.c点时,沉淀质量没有减少到最小,所以此时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故B错误;C.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BaCO3~CO2的质量关系197:44,所以有197/x=44/0.88g得x=3.94g,所以m=6.27g-3.94g=2.33g,故C正确。
16、某固体可能含CaCl2、Na2SO4、CuSO4、KNO3、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透明溶液;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Na2CO3和Na2SO4,可能有KNO3、CuSO4、CaCl2
B.一定有Na2CO3、Na2SO4和CuSO4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aCl2,可能有KNO3、CuSO4
D.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由于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由于碳酸钠能与硫酸铜、氯化钙反应生成了沉淀,则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钙、硫酸铜。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硝酸钾是否存在,是可能存在的物质。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观察选择项,D正确。
17、已知某纯碱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①按图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a克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样品溶液。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为b克。④从分液漏斗滴入硫酸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足量空气。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形管的质量,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c克。请回答:
(1)该实验是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来推算出纯碱的质量。本次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克(用字母表示)。
(2)干燥管B的作用是   。
(3)若将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对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有何影响?   。
[答案](1)c ﹣b (2)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气进入U型管中(3)偏高。
[解析](1)碱石灰能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U形管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cg﹣bg;(2)U型管中的碱石灰是为了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但空气中也存在二氧化碳,干燥管B的作用就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进入U型管,对结果产生误差;(3)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也会随着二氧化碳进入U型管,被误认为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也会偏大的,所以结果会偏大。
18、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后,得到的固体中除了NaCl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某同学为除去可溶性杂质,将该固体加水溶解形成溶液A,并设计如下方案:
(1)操作①、操作②指的是   ;
(2)滤液B中的溶质是   ;
(3)操作③中加过量的稀盐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    (填序号);
①NaOH ②Na2CO3 ③MgCl2 ④CaCl2
[答案](1)过滤;(2)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钙;(3)①②。
[解析](1)操作①、操作②均是将沉淀与滤液分离,指的是过滤。(2)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滤液B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钙。(3)滤液C是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操作③中加过量的稀盐酸,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NaOH、Na2CO3。
19、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装置C的作用: ,无水CaCl2的作用: ;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图中装置E是安全瓶,能防止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 之间添加装置E。
[答案](1)MgCO3△MgO+CO2↑,(2)收二氧化碳;干燥气体 (3)BC
[解析] (1)碳酸镁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O3△MgO+CO2↑,;(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氯化钙具有吸水性,所以D的作用是干燥气体;(3)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
(4)B处停止加热后,C处液体容易倒吸入B使装置炸裂。
20、实验室有一份氯化钠和氯化钡混合物样品。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分离提纯氯化钠并测定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百分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前对天平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   。
(2)下列关于操作Ⅲ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
b.该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d.停止加热后,立即用坩埚钳将蒸发皿直接放在试验台上冷却
(3)样品中氯化钠质量百分含量为   。
[答案](1)调零;(2)abc;(3)58.4%。
[解析](1)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前对天平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调零。(2)由实验的过程可知,操作Ⅲ是由氯化钠溶液得到固体的氯化钠,操作是蒸发结晶。a.在蒸发结晶中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等,该选项说法正确;b.该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该选项说法正确;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该选项说法正确;d.停止加热后,不能立即将蒸发皿直接放在试验台上,以免烫坏试验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3)设样品中氯化钡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BaCl2+Na2CO3═BaCO3↓+2NaCl,BaCl2与BaCO3之间质量关系为208:197,所以有208/197=x/19.7g得x=20.8g,样品中氯化钠质量百分含量为:(50.0g-20.8g)/50.0g100%=58.4%。
21、《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文中的“石”指石灰石),拓展课上,小康对其展开如下探究:如图甲所示,先利用煤气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煅烧石灰石,然后完成后续操作;最后又补充做了如图乙所示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①烧杯内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试管A中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试管B中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1)能作为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现象   (选填“①”“②”或“①和②”)。
(2)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此时试管A红色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   (除指示剂外)。
(3)为检验图甲所示实验中的石灰石是否完全分解,小康同学取一定量煅烧后产物于试管中,向其中先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   。
[答案](1)②(2)氢氧化钙和氯化钙(3)不合理,煅烧后产物中存在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由于盐酸较少,可能氢氧化钙就可能将盐酸完全消耗,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碳酸钙,发现无气泡产生,不能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
[解析](1)现象 ① 证明了二氧化碳的生成, 二氧化碳可能是石灰石分解生成,也可能是酒精燃烧生成,不能证明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变化,现象②通过石灰石不能使酚酞变色,反应后的物质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对比可证明反应时石灰石发生了化学变化。(2) 石灰石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加水形成氢氧化钙溶液,继续向试管A上层清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至红色恰好褪去。轻轻晃动试管A,溶液自下而上又变为红色, 则试管A中除生成的氯化钙外还有呈碱性的氢氧化钙剩余。(3) 煅烧后产物中存在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入少量稀盐酸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由于盐酸较少,可能氢氧化钙将盐酸完全消耗,发现无气泡产生,不能说明石灰石已经完全分解。
2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 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图中字母 A 至 G 均表示装置编号)(提示:氢氧化钠能吸CO2 ;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 A 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 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 C 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 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错误的地方,应如何改进?   ;理由是   ;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 装置的作用是   
[答案](1)浓硫酸(2)对调装置E、F的位置;应该在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前吸收水蒸气
(3)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吸收装置
[解析](1)要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首先需要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所以装置为B,装置C为浓硫酸,除水蒸汽; (2)塑料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要测定碳氢元素的含量,需要测定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有水首先要先检验水,对调装置E、F的位置; 理由是 应该在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前吸收水蒸气;(3)要想测定塑料组成中的各元素的含量,需要除去其他干扰成分,使用碱石灰能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除掉。
2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20g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烧碱将液吸收,同时测量C瓶烧碱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C增加质量/g 0 3.0 5.0 6.0 6.6 X 6.6
(1)上表中,第10分钟时,x=   。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要写计算过程)
(3)请在如图的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
(4)B中所装药品为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该装置使测量结果是   (填“偏大” “偏小”或“没有影响”)。
[答案](1)6.6 (2)75% (3)见下面解析 (4)偏大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时间为8分钟后C便不再增加,所以X=6.6;
(2)C中增加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设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x
100 44
20gx 6.6g
100:44=20gx:6.6g
x=75%
(3)二氧化碳质量图像起点坐标(0,0),然后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至点(8,6.6)之后保持不变,由此绘出图像:
(4)碳酸氢钠吸收氯化氢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6.6;(2)75%;(3);(4)偏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