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16:37:2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重点
1.朗读诗歌,体会情韵。
2.学习“赋比兴”的手法,了解“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新年伊始,我们已经习惯了共赴诗词大赛的盛宴,选手的厚重积累,名家的精彩点评,让我们汲取知识的同时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二首,去追溯诗歌源头的魅力。
一、《诗经》简介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二、初读诗歌
出示诗歌原文,学生结合刻下注音,自读。
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2. 四言诗句,“二二”断开,读出节奏。
(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小有成就,让我们开始更深一步的学习。)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歌原文,课下注释,学生自学。
要求:结合注释,感悟诗歌大意即可。
2. 诗意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试着概括两首诗歌的内容。
《关雎》记叙一位男子河边邂逅意中人,一见钟情;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继而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蒹葭》描写了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男子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却在水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那人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似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关雎》记叙了男子对意中人的追求过程,《蒹葭》中写主人公上下追寻伊人,这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赋”就是记叙,直陈其事。
四、品析写法
1.结合诗句,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提示:比是比喻,即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继而引出吟咏的对象。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
《关雎》第一章:以鸣叫求偶的关雎鸟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儿的行为来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第二章以水中左右飘荡摇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进而描写求之不得的寝食难安。
《蒹葭》“兴” 的特点更加突出。用做起兴的事物“蒹葭”“水”和所描绘的对象“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每章开头写秋天芦苇丛生,在水光天色的映照之下,呈现出萧瑟迷茫的境界,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朦胧的爱”,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惆怅心情。
(“赋比兴”的综合运用更好地表现了两首诗中主人公的性格及情感,或热情大胆,或迷蒙惆怅。)
2. 结合诗句,分析“重章叠句” 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
《关雎》这三小节重复而富有变化,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强化了主人公对淑女的热切追求之情,给人激越澎湃之感。
《蒹葭》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深化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主题。
(《诗经》的音韵美并非只来源于“重章叠句”的妙用,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几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3.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双声词:雎鸠、参差、辗转、蒹葭
叠韵词:窈窕、辗转
叠词:关关、苍苍、萋萋、采采
这些词语不仅使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诗歌音韵的和谐美。
(分析品味之后,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边读边发挥想象,体会诗中传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韵
《关雎》记叙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刻画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蒹葭》运用描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和悠长的思念,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同学们通过诗意的理解,内容的概括,写法的品析,情韵的体会,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请同学们读出声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字音的轻重,用声音显示出《诗经》的美。)
例如《关雎》首章,可划分节奏如下:“关关/雌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全诗的序曲,要读得平静。“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读,显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又如《蒹葭》首章:“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反复的朗读,我们不难发现两首诗歌是有相同之处的,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
六、比较阅读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七、梳理总结
学习诗词,朗读是基础。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体会到《诗经》的音韵美,意境美,画面美,人情美。通过朗读,我们了解到《诗经》“六义”中“赋、比、兴”的用法,以及“重章叠句”的妙处。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与创作中,大家也可以进行模仿与创新。
八、课堂作业
1.背诵《关雎》、《蒹葭》
2.试结合诗句分析《关雎》中比兴的用法。
3.试分析《蒹葭》中语言的“重章叠句”及其表达效果。
4.给诗歌《关雎》或《蒹葭》写一段精彩的点评。
教师寄语,与君共勉
一生相美而行,是多少人最热切的愿望。美好的事物,无论是近在咫尺,亦或在水一方,寻美的过程,就是最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