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16:3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 , 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文体知识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四、初读课文
(1)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准停顿
(2)检测
1、给生字注音:这些字你会读了吗?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
2、读准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蒙∕络∕摇∕缀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不可知∕其源
五、疏通文意 感受美景
(一)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
1、忠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顺
2、标注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检测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过渡:同学们,如果在题目中加一个字,你觉得加哪个字好?游记,那何为游记?顾名思义就是把旅游中所至所见所感记录下来的文章。它就是旅游中所至所见所感的记述。接下来让我们跟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的情感。)
六、听读美文,品赏美景
听课文朗读,感受小石潭美景。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
2、听读后,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画面或者哪一个片段的文字?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概括其特点。
明确:1、理清所至 移步换景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2)作者从小丘西行隔篁竹未见其形,先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走近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树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拉远,远“望”潭之源,最后又把镜头拉高拉远。环视四周,“寂寥无人”,记之而去。
明确:由西行到而去,清晰地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这样的写景方让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2、赏析所见 感悟美景
听读后,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幅画面或者哪一个片段的文字?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概括其特点。
(一)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片段:
(1)老师喜欢文中第二段的游鱼,这一段写出了水的清澈,鱼的活泼。
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有的鱼儿飞快地窜到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好像是在同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2)此段写鱼,意在写什么呢,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齐白石老先生只画飞虫,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由于虫的确在飞,鱼的确在游,虾确实是活的,因而在欣赏者眼前,就出现了天空和清水。这里是写的是鱼,对水只字不提,但是水清鱼美的独特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因此虚写的就是那清澈的潭水了,在这里就是采用了以实写虚的写法。
“潭中鱼可百许头”,用鱼的数量可数来表现水之清。“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水清及鱼的自由之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日光照射水底,直视无碍的情景,鱼影落在石头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这是日光之强,水之清澈的结果。柳宗元是从侧面来突出水的清澈。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写出了鱼的活泼。
(3)其实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中都有着同样的美妙之处,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对游鱼、细石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
过渡:请根据老师示范找出文中其他喜欢的画面或片段,进行赏读。
(二)(2)我喜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岸上景色——青
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
(3)我喜欢“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的溪——曲
这句话运用比喻,抓住特征。一条小溪形似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作者把小溪的溪身形容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写静;把溪水形容为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写动。两个比喻,一静一动,一明一灭,半藏斗露,饶有诗意。
(4)我喜欢千姿百态的石——奇......
七、借景品情 感悟心境
(品读所感 知人论世)
(一)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请同学们跳读文章 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心乐之!听到清脆悦耳的水声
2、似与游者相乐。看到欢快的游鱼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悲凉、忧伤、凄怆、孤独)
(1)小石潭四周环境的凄清。
(2)作者当时因贬谪而本就有的失意消沉、抑郁苦闷的心情。
(二)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补充背景】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要想接近真实并还原作者的情感,首先要了解作者那时那地在永州的创作处境,尤其是宪宗元和四年的心境:
1.宪宗元和四年,柳宗元37岁,在永州已度过4年。4年当中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柳经历着与亲朋好友生死两隔的惊恐和痛苦:①王伓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②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③柳宗元和韩泰、陈谏、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
2.老母不幸染病身亡,因不能扶柩归葬尽最后的孝道,这又是人生一种极大的哀痛。
3.饱受病体的折磨,到永州不过三四年,他就已经“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柳宗元贬官永州、形同囚徒的那几年,仍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遭谴而愤愤不平,满腹委屈和牢骚,他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屈原相似,所以放情咏《离骚》。所以说柳宗元的人生是充满悲情的。
(三)主旨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八、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
被贬后的柳宗元,其实大可以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但他没有,他始终认为革新并没有错。是朝政过于黑暗和腐败。。他依然关心百姓疾苦,心系天下。在永州。他投迹山水。写了《永州八记》。书写了渴望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与自身有志难申的《捕蛇者说》等篇章。彰显自己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从未低头的革新精神。
在柳州,是他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心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在柳州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者,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47岁上去。
由此你用什么词来形容柳宗元吗?给他写一句点评吧。
示例:柳宗元柳宗元你是高贵的。你处于人生困顿和政治窘迫中。你对山水凝望中升华出自己傲人的生命光彩。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他们也像柳宗元一样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们不忘初心,忧伤孤独却有心系民生;他们无奈于浊世却又洁身自好;他们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却又无时无刻不忠于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的闪烁生命价值诗文,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文学财富,更是精神食粮。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柳宗元的踪迹,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这里水清、石奇、树青、鱼乐、溪曲。感受了柳宗元心情的变化,认识了一位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的文学家柳宗元,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
十、布置作业
我来练一练
你曾经游历过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
(请运用自己学到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写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侧面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