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读诗可以启迪心灵,荡涤尘埃。今天我们来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诗歌,其中有来自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式微》和《子衿》,还有来自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两首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出示目标
1. 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 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式微》
(过渡:“风”即国风,是指深入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明确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教师给出解词提示,引导理解诗歌大意。)
3.赏析
(1)写法:
①设问方式
②质问语气
③重章叠句
④直抒胸臆
(2)主题思想: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吟唱出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4.师生配乐朗读。
四、学习《子衿》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ā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出示解词,教师引导理解诗词大意。
3.赏析
(1)“挑”、“达”二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独自徘徊时无可奈何的心理,抒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
(2)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抒发对恋人的焦灼思念。
4.教师指导朗读,配乐师范读。
(舒缓幽怨,无奈惆怅,思念之切)
五、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过度: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长河把目光投向盛唐,学习两首唐诗。)
1.解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明确送别诗。
2.了解作者和背景。
3.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5.名句赏析
(1)写景炼字:“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雄伟景象,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为什么能够成为送别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明确:一反送别诗缠绵悱恻的格调,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6.主题思想: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3.名句赏析
写景炼字:“蒸”写出了洞庭湖的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气魄宏大 。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的写法,描写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4.问题探究:“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有什么关系呢?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了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气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入仕,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愿。)
5. 小结
这是一首典型的投赠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给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这首诗没有一般投赠诗的卑躬屈膝,乞人怜悯,自命清高,恃才傲物等。而是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投赠诗的精品,也是描摹山水的佳作。
七、梳理归整
出示表格:将四首诗分别从作者、出处、类别、名句和主题上进行归类总结。
八、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填空。
(1)微君之故, ?
(2)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 ?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两句是 , 。
(4)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 , 。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为什么能够成为送别诗歌中的不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