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16: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的两外三首诗。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句。
3.背诵并默写古诗,加强文化的积累。
三、学以致用
回想一下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朗读的方法:
1.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出情感和韵味
主旨的归纳:结合关键词和背景
名句赏析大的角度:
1.修辞角度
2.炼字角度
3.感情角度
4.写法角度
5.哲理角度
6.画面角度
7.典故角度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 今天的课堂,首先来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五、朗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和节奏。
六、翻译诗歌
请同学们试着翻译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诗意: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七、内容解读
这首诗一二句写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三四句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全诗清新流畅,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了吗?
八、概括主旨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再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朗读要求第二步:读出情感和韵味。
十、句子赏析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炼字: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后两句中的“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作具体赏析。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二、朗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要求一: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翻译诗歌
请同学们试着翻译这首诗。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入京使 :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沾湿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诗意: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四、内容解读
本诗的前两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的修辞,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五、概括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六、再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要求第二步:读出情感和韵味。
七、赏析句子
1.诗中表达诗人无限思乡情思的诗句是?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修辞角度: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作铺垫。
画面角度: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 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主旨句,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晚春》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朗读诗歌
晚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翻译诗歌
晚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才思:才气、才情
解:懂得,知道
诗意: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英,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四、内容解读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前两句写这世界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后两句说就连那杨花榆荚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诗人笔下的花草树木有了个性,成了精灵,面对春天的离去,无论是华丽的歌唱还是朴素的表演,都令人感动。
五、概括主旨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花草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六、再读诗歌
晚春
韩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读出情感和韵味。
七、赏析句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画面: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八、教师寄语
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诗歌共舞吧,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九、推荐作业
(一)背诵这三首诗并默写以下默写诗句:
1.此夜曲中闻折柳, 。
2.故园东望路漫漫, 。
3.杨花榆荚无才思, 。
(二)背诵这三首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