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3 16:43: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 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重点、难点)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文概览
总结:主题丰富,类型多样。
二、明确教学目标
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回顾文学常识
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四、解诗题
十五从军征: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
五、明诗意
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描述诗歌内容。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
道:路途。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作:当作。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就。
贻:同“贻”送给。
沾:渗入  
3、描述展示
示例: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六、入诗境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叙事性强,全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谋篇结构。
1、赏析“始得归”——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八十”与“十五”两相对照,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老兵从军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两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补充原因: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总结: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为老兵的故事铺设了厚重的历史背景,为下文进一步写其悲惨境遇做铺垫。
(2)咀嚼“征”字,透过这个字,你看到了什么?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的重重危机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惨烈悲壮
无数次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无数夜枕戈待旦彻夜难眠
……
(3)品味“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过渡:通过咬文嚼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我们仿佛走进了古代的战争,走进了老兵的生活,走进了老兵的情感世界。
2、自主学习探究
3、班级交流
(1)归途中——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赏析:“家中有阿谁?”能否换成“亲人可安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前一句是觉得亲人都还在,只是问过得好还是不好;而后一句是问还有谁活着。
六十五年了,他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
这个询问既反映了他在长期音讯断绝后对亲人的挂念和担心,又深含着希翼和期待。
“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这个答复虽婉转但也很明确,因为累累的荒冢和旁边的松柏都意味着死亡和荒凉。这足以暗示老兵的家舍已经荒废,老兵的亲人早已 不在人世。乡里人的回答让老兵团聚的希望瞬间破灭。
(2)返回家——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A、诗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诗人有意把野生动植物与家室庭院混杂在一起,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景物,从而让人们得出印象:这里已没有人居住,是个狐兔出没、野草遍地的荒舍。
总结:
景物特点:荒凉破败,空无一人。
描写手法:白描(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B、想象主人公65年前的家会是怎样的一个家?
茅檐低小,房前屋后有花有草,他白天与家人下田耕作,与家禽逗趣,与伙伴玩乐,与家人围坐一起,共进晚餐,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可是,如今这一切已荡然无存,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又怎能不悲从中来呢?
C、总结:从侧面表现从军时间之久,以哀景写哀情。
(3)出门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想象:他想看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里会想什么?他的未来会怎样?
B总结:细节描写。写出门张望和老泪纵横两处细节,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苦一人的老兵形象,将他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和因物是人非而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七、探主旨
作者塑造老兵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诗人在叙写中将这位老兵和他的家庭亲人相互映衬。这位老兵服役整整六十五年,整个人生都在征战戍守中度过,可算是不幸的了。但与他的亲人相比,他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他的那些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还不如征戍中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们比不幸的老兵更不幸。
这样,作品所表现的就不仅仅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兵一人的不幸,而且还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整个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所抨击的也就不仅仅是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残酷,而是整个政体、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从多个角度品味诗歌独特之美。(重点、难点)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精神。(重点)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三、解诗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点明送别环境,“送武判官归京”,点明人物和事件。“歌”,表明体裁是歌行体。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文学常识补充:
歌行体: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四、明诗意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注释: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
锦衾薄:织绵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拉开(弓弦)。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着:穿。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凄凉暗淡。
中军:指主将。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军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3)展示
示例:
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
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
北疆的八月,
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
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
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
狐皮裘再不觉暖和,
锦缎被褥也觉单薄。
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
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著。
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
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
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
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
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
寒风狂舞着红旗,
红旗被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
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远行的人,
雪地上空留下一排,马儿行走的蹄痕。
五、明线索
以“雪”为抒情主线,按照“送别前”“饯别时”“临别时”“送别后”的时间顺序,分别描绘了“八月飞雪苦寒图”“ 东门惜别惆怅图 ”“军营饯别奇寒图 ”“雪地伫立思乡图”四幅画面。
六、理结构
第一部分:(1-1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
第二部分:(11-18句)送别。
第一层(11-14)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二层(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七、细赏析
(一)咏雪
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总写帐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帐内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帐外
2、逐句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字是正面描写,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
“折”宁是侧面描写,写出了风狂暴肆虐的情态。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风势之猛烈。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和比拟。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以梨花喻冬雪,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着墨于感觉,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修辞知识补充:
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夸张。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雪的特点:奇早,奇大,雪景雄奇,雪后奇寒。
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二)送别
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宴,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动静结合。 风刮得紧、 雪下得急的“动”, 与红旗结冰不能翻飞的“静”相互映村,展现了边塞的奇异景象,突出了天气的奇寒,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是反衬,以冰天雪地,弥望银白反衬军旗的无比鲜红,表现了诗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热爱。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运用留白手法,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追问: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八、探写法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全诗以雪起,以雪终,塞外奇丽的雪景贯串终始,并以深挚的别情镶嵌其中,既情意含蓄,又淋漓酣畅, 境界雄阔。
2、语言明朗优美。
(1)用字生动传神。
“卷”“折”“忽”“散”等。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互文、夸张、拟人等。
(3)多角度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九、课文总结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作 业
1、背诵默写《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