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知识】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学案 知识梳理+达标自测卷+能力提升卷:第一章 人口

文档属性

名称 【必备知识】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学案 知识梳理+达标自测卷+能力提升卷:第一章 人口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8 11: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备知识】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目录:
1.思维导图
2.知识梳理
3.达标自测卷
4.能力自测卷
5.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人口的分布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气温 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
降水 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往往较为集中 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水源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大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影响人口分布 在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区崛起为一座新城市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 影响及实例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政治因素 战争 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版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政策 鼓励或限制政策能够影响人口的流动和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 5 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
文化因素 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早婚早育,增加了出生人口;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减少了出生人口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区 原因
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
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二、人口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以前 数量少,增长速度极其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降低
工业革命以后 数量持续增加,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
①大洲之间的差异
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增长比较缓慢。
②国家之间的差异
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大洲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亚洲、非洲、南美洲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 特点 缓慢 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今后变化趋势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2、人口的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及类型
①构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②类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征 出生率 高 高 低
死亡率 高 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高 低
原因 (1)高出生率:①没有控制生育②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2)高死亡率:①战争频繁;②食物匮乏③医疗卫生条件差 (1)高出生率:①节育还不普及②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人们寿命延长 (1)低出生率:①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②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分布地区 发展中国家的个别落后地区 印度等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欧日美等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
1)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某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一个地区的最少的资源(影响生存的,如土地、淡水、能源等)的环境承载力就是该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4、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
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①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③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④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古代 大批迁移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移民支边;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
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因素 案例
自然因素 气候 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人口向河流上游移动
土壤 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生态恶化 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
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 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致大量人口迁入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因素 政治 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1) 人口迁移的影响
推拉理论
项目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迁入地 ①迁移者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②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紧缺的状况;③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②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迁出地 ①减轻迁出地的压力,缓解人地矛盾②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集中管理生产) ①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一、选择题
(2023上·江苏常州·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图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及人口地理分界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高海拔地区人口多 B.东部沿海人口多
C.高纬度地区人口多 D.西部内陆人口多
2.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矿产
C.政策和交通 D.家庭和婚姻
(2023上·上海·高二校考期中)下图为“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人口分布很少,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低②降水少③土壤贫瘠④光照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
①经济状况②家庭规模③历史文化④市场物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为人口普查带来困难(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 )
①旧城的危房改造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③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④严格的户籍管理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6.“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黑龙江省 B.浙江省 C.安徽省 D.四川省
(2023上·上海·高二上海师大附中校考期中)下图示意“2028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预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预测2028年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年龄段是( )
A.5-9岁 B.25-29岁
C.45-49岁 D.55-59岁
8.应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需要( )
A.增加就业机会 B.增建养老设施
C.扩大城市规模 D.完善交通建设
(2024下·高一单元测试)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要素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9.2019年,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
A.ECQ不变 B.ECC降低 C.EBC降低 D.EBC增加
10.成都( )
A.资源环境承载力为109万人
B.经济人口总量为826万人
C.限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要素是产业结构
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4上·甘肃武威·高三统考期末)2000—2018年,非洲大学生留学目的地发生变化,逐渐形成较完整的对称结构(如图)。目前非洲在校大学生出国留学比例高达5.8%,部分非洲留学生未能学成归国,而是留在留学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2018年对称结构补充完整,主要是因为2000年以来南美洲部分地区( )
A.交通条件改善 B.经济发展较快
C.劳动力较缺乏 D.农业规模扩大
12.法国成为非洲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推测是因为法国( )
①教育设施完善②留学政策严格③环境质量优良④距非洲较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部分非洲留学生未能学成归国,易导致非洲( )
A.高端人才流失 B.人口数量减少
C.性别比失衡 D.人口容量降低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下图是我国200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1)简述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上述分布特点与我国的人口密度呈现出什么相关性?
15.(2023·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反映了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现象,这种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 ,属于中间阻力的因素是 。(填字母)
(2)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看,分析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意义。
(3)试分析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16.(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用来解决西北缺水的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要安置。
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温哥华大学教投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它与环境人口容量各呈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哪两个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各呈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分析。
一、选择题
(2023上·河北秦皇岛·高三秦皇岛一中校联考开学考试)欧洲国家人口分布存在差异,人口年龄结构也不同。下表为欧洲部分国家≤2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20岁人口比重(%) 国家 ≤20岁人口比重(%)
爱尔兰 26.9 波兰 19.9
法国 23.5 奥地利 19.4
英国 23.1 克罗地亚 19.3
丹麦 22.1 德国 18.9
荷兰 21.4 匈牙利 18.8
1.由表可知,≤20岁人口比重一般( )
A.经济越落后的国家越低 B.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低
C.沿海国家比内陆国家高 D.内陆国家比沿海国家高
2.与表中其它国家相比,爱尔兰≤20岁人口比重最高,说明该国近年来( )
A.经济活力较强 B.人口密度较小 C.环境清洁优美 D.交通更为便利
(2023下·山东泰安·高一新泰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选项中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
A.3500~3599米 B.3600~3699米 C.3700~3799米 D.3800~3899米
4.该地区3500~3599米最可能( )
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谷宽地平 D.坡陡地狭
(2023上·重庆·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城市等级影响流动人口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有学者将居留意愿分为甲、乙、丙三类,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城市流入时间超过半年的人口进行居留意愿的调查。图为调查数据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由图中信息可推知( )
A.城市等级越高丙类居留意愿表现越强
B.县级市具有甲类居留意愿的人口最少
C.丙类居留意愿在乙类居留意愿基础上形成
D.甲类居留意愿人口多于乙类居留意愿人口
6.普通地级市和京沪深乙类居留意愿率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年龄结构
C.就业机会 D.生活成本
7.京沪深丙类居留意愿高于其他城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落户门槛 B.公共服务资源
C.人口密度 D.城市空间规模
(2023下·河南洛阳·高一统考期中)近几年河南省人口大量流出,对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下表为河南省2021年常住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2021年 2020年
河南省 9883万 9941万
8.2021年河南省的人口增长率约为( )
A.0.06% B.-0.6% C.-0.06% D.0.6%
9.河南省人口大量流出的原因有(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②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③交通便利 ④城镇化水平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为吸引人口回流,河南省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返乡创业园 ②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
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④积极招商引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上·江苏常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表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的青海、广东、江苏、河南四个省份的人口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2022年常住人口 较上年常住净增 出生人口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甲 12656.8万人 -27.2万人 105.20 8.3‰ 3.33‰
乙 8515万人 10万人 44.51 5.23‰ -1.81‰
丙 9872万人 -11万人 73.3 7.42‰ -0.08‰
丁 595万人 1.19万人 6.3 10.60‰ 3.37‰
11.从出生人口数量看,甲(105.2万人)、丙(73.3万人)、分列生育大省前两名,其中,2023年甲省份依然保持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请推测甲省份( )
A.河南 B.江苏 C.广东 D.青海
12.下列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相比甲经济GDP远远落后于乙;
②丁常住净增人口为正,经济较为发达
③乙丙地区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龄的上升
④甲地区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其年轻人口数量较多是原因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3.(2022下·高二校考课前预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气候条件较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的工业分布于湟水流域。该地区在柴达木盆地开发和青海经济发展中占据“强东拓西”的战略位置,是国家开发大西北的重要窗口。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湟水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左图示意湟水流域,右图为西宁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1)说明湟水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给湟水流域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针对湟水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4.(2023下·湖南衡阳·高一校联考学业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198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很多中部省份人口东流为沿海城市发展注入活力。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
(1)我国中部地区回流人口以教育程度相对 (填“较低”或“较高”)、技能 (填“丰富”或“缺乏”)的农村人口为主。
(2)江西省吉安市人口回流的主要方向是由城市到 (填“村镇”或“县城”),因为
(3)说明近年来人口回流对江西城镇化发展的益处。
15.(2023下·天津·高一校联考期中)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下题。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圆原首字的简称,是宁夏南部山区的特困地区。该区域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佳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郜。2020年“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脱贫。
(1)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自然原因。
(2)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
(3)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达标自测卷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势较低的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人口少,西部内陆气候干旱,人口少。故选B。
2.“胡焕庸线”东南侧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平坦,更适合定居,人口稠密,其西北侧气候干旱,多高原高山,不适合定居,人口少,所以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A正确。土壤、矿产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政策、交通、家庭和婚姻等不属于自然因素,CD错。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严寒的高纬度地带,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人口较为密集。人文因素: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拥密。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3.C 4.A
【解析】3.随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热量条件差会影响农业发展,从而影响人口分布,同时海拔高处影响居住条件和舒适程度,从而影响人口分布,①符合题意;有些海拔高的地区利于地形雨的形成,降水不一定较少,②不符合题意;海拔高的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加上水热条件对土壤发育不利,因此土层薄且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③符合题意;在海拔高的地区往往因空气密度等原因而光照较强,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4.经济状况影响人口的供养、人口数量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①符合题意;家庭规模、市场物价对人口影响不大,②、④不符合题意;历史文化会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养育观,通过影响人口的增长而影响人口分布,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
5.C 6.B
【解析】5.由于广大务工人员的户籍与常住地不一致,造成“人户分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务工,而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务工人员难以在务工地入户,造成“人户分离”,②④正确;旧城的危房改造、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对“人户分离”现象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①③错误。所以选C。
6.“有户(籍)无人”应该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户籍在当地,人不在当地的现象,安徽省、四川省以及黑龙江省等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外出务工人口多。“有户(籍)无人”现象比较普遍,ACD错误;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应是“有人无户(籍)”,B正确。所以选B。
【点睛】人户分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户口登记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须遵循“三原则”:一是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二是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常住人口,三是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常住户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则称之为“人户分离”。
7.D 8.B
【解析】7.由图可知,2028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预测)中55~59岁人口比重最大,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8.由图可知,2028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应增建养老设施,B正确;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城市规模、完善交通建设都不是应对人类老龄化的主要措施,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9.C 10.D
【解析】9.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环境承载力-实际的环境承载量,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会有一批人才落户成都,则成都实际环境承载量增加,即ECQ变大,A错误;而环境承载力不变,即ECC不变,B错误;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降低,即EBC降低,C正确,D错误。故选C。
10.据表可知,109万人是成都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去成都实际的环境承载量之间的差值,不是成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A错误;依此类推,826万人是经济总量的环境承载力与实际环境承载量的差值,B错误;一般而言,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的短板,即森林资源,C错误;因森林资源是限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素,所以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以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 故选D。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度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
11.B 12.B 13.A
【解析】11.南美洲逐渐成为非洲大学生的留学目的地,说明南美洲地区教育发展越来越好,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带动作用,B正确;留学主要看重当地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经济发展,而与交通条件、劳动力、农业规模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12.非洲大学生多前往法国留学,说明法国教育设施完善,留学政策较为宽松,①正确,②错误;留学主要看重当地的教育发达程度,环境质量对留学目的地影响较小,③错误;法国距离非洲较近,使得法国成为非洲留学目的地的主要选择,④正确。①④组合正确,故选B。
13.留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学成未归国,易导致非洲高端人才流失,A正确;非洲人口自然增长快,未能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人数较少,不会导致非洲人口数量减少,留学生中有男有女,对非洲性别比失衡影响很小,BC错误;人口容量与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有关,部分留学生学成未归国对人口容量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A。
【点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4.(1)地区差异较大;沿海地带相对较小,内陆地区相对较大,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最大。
(2)负相关。
【分析】本题以人口压力指数为载体,考查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详解】(1)对照图例可知,整体上: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地区差异较大,再看局部:沿海地带相对较小,内陆地区相对较大,具体来看,西藏、青海、陕西等省区最大,浙江、江苏等省最小。
(2)我国人口分布大致以腾冲—黑河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较稠密,以西以北人口较稀疏。人口密度与人口压力指数大致呈负相关。
【点睛】
15.(1) A、B C、D、E
(2)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3)可增强社会活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分析】本题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现象为情境,考查人口迁移现象产生的机制和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规律、原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图中的人口迁移指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现象。图中A、B指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等因素,因此A、B因素吸引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应该属于拉力;根据图示,C指家庭因素,D指土地等因素,E指儿童的教育或者老人的照料等因素,这些因素限制了农村往城市迁移,为人口迁移的阻力因素。
(2)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看,人口迁出对于农村来说,减少了对农村资源的消耗,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因此可以更加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人地矛盾缓和,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等。
(3)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会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外来人口过多还会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6.(1)资源。呈正相关。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而三峡库区由陆域变成水域,土地面积缩小(土地资源减少),三峡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人口容量。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分析】该大题以南水北调、西北节水农业等材料设置问题,下设两个小问,涉及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资料和情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的制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繁殖越小,两者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结合材料一,反面可以从三峡蓄水导致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减少从而导致三峡库区环境容量减少。正面从南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问题,扩大了北方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2)材料二是科技水平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材料三是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科技水平越高,人类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越能够开发新能源、新资源,同样的区域环境下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故科技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均对资源的消耗越大,排放的废弃物多,在同样的区域环境资源的情况下,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能够养活的人口越少,故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1)资源数量;(2)科技水平;(3)经济发达程度;(4)对外开放水平;(5)消费水平等。
能力提升卷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1.由表格可知,德国≤20岁人口比重(%)为倒数第二,但德国是发达国家,A错误;法国、英国等皆为发达国家,但≤20岁人口比重(%)却排前3,B错误;爱尔兰、法国、英国、丹麦、荷兰等为临海国,整体≤20岁人口比重(%)较高,C正确,D错误;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岛中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同大不列颠岛相望。海岸线长3169千米,2021年爱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是欧洲2021年增长最快的经济体。2022年爱国内生产总值达4750亿欧元,同比增长9.4%,经济活力增强,对青年人吸引力较大,A正确;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与国家面积相关,克罗地亚人口密度与爱尔兰大致相同,但爱尔兰较克罗地亚高出7个百分点,B错误;环境不能体现≤20岁人口比重最高,C错误;交通便捷不是该国≤20岁人口比重最高的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战争、政治制度、传统观念和习惯。文化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更大。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增长和生存的条件。
3.D 4.D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口聚居地面积,则人口聚居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海拔3800~3899米处,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的比值最大,所以人口聚居地的面积最大,D正确;3500~3599米、3600~3699米、3700~3799米处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的比值较小,人口聚居地面积较小,ABC错误。所以选D。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3500~3599米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但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较小,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地坡陡地狭,适合人口分布的面积较小,D正确;该地海拔较高,气候不会炎热,A错误;3500~3599米是该地海拔较低的点位,气候不会寒冷,B错误;如果谷宽低平,人口应较多,C错误。所以选D。
【点睛】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
5.D 6.D 7.B
【解析】5.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其中甲类居留意愿在各类城市占比最高,为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丙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占比越高,为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乙类为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根据材料显示,京沪深丙类居留意愿表现最强,但是深圳属地级市,级别并不是最高,A错误;县级市里面甲类留意愿占比最大,人口最多,B错误;丙类居留意愿与乙类居留意愿主要与城市的相关政策,生活成本,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等因素相关,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甲类居留意愿占比在所有城市中占比最大,所以人口最多,多于乙类居留意愿人口,D正确;故选D。
6.京沪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成本高,乙类居留意愿反而地级市更高,D正确;自然环境在城市内部差异不大,对定居意愿影响小,A错误;京沪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更多,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反而会激发乙类居留意愿,BC错误;故选D。
7.京沪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好,吸引更多人有丙类居留意愿,B正确;京沪深城市人口密度高,落户门槛高,反而对丙类居留意愿不利,AC错误;京沪深城市空间规模大,但对丙类居留意愿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落户的字面意思为异乡定居或安居,具体来说是,离开家乡在别的地区长期居住,并在迁入地区报入户口,接受本地区的管辖,充分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落户意愿指的是在本地区达到落户条件后,是否愿意长期定居在此地,具体来说,就是将户口迁入此地并接受此地的管辖。
8.B 9.C 10.B
【解析】8.人口增长率计算公式为:人口增长率=(今年人口总数-去年人口总数)/去年人口总数×100%=(9883万-9941万)/9941万×100%≈-0.6%,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9.根据表格信息,河南省人口迁出多,主要原因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较多,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率提高,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多;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岗位难以满足需求,故人口大量流出本省,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的迁移,故②③④选项正确;河南省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①错误。故选C。
10.为吸引人口回流,河南省可采取的措施有设立返乡创业园,增加本省就业机会,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增强本省的吸引力,积极招商引起,发展经济,提高地区发展机遇,故①②④正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会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造成人口外迁,故③错误。故选B。
【点睛】河南省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但二 、三产业滞后,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富余,才造成劳动力外流 。
11.C 12.D
【解析】11.读图可知2022年青海、广东、江苏、河南四个省份中广东、江苏、河南的常住人口较多,青海常住人口最少,青海对应的是丁;甲省常住人口数量最多(超过1亿),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量多,考虑到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口数量多,而且外来务工人口多为年轻人,生育率高,自然增长率较高,所以甲省为广东省,C正确;乙人口总量大,接近1亿,人口增量为负值,说明人口净迁出,是我国中部的河南省,A错误;丙人口总量大,排除可知是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省,B错误;故选C。
12.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广东、江苏、河南、青海。甲乙相比甲经济GDP好于乙,①错误,排除AC;青海常住净增人口虽为正,但经济较为落后,②错误,排除B;江苏、河南地区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平均婚育年龄的上升,使得出生率低于死亡率,③正确;广州人口自然增加率较高,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大量青壮年迁入,使得年轻人口数量较多,④正确;故选D。
【点睛】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向为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由农村流向城市。
13.(1)有利影响: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水资源,使该地区成为青藏高原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不利影响:湟水流域河流径流量较小,难以满足该流域当前的生产与生活用水;径流量年际和季节变化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湟水流域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垦殖、放牧和樵采规模扩大,工业、交通和城市用地面积扩大,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使湟水流域遭受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面临枯竭。
(3)依法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节约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珍惜水资源;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跨流域调水,实施引大(通河)济湟(水)工程;加强水源地的保护;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水污染防治。
【分析】该题以湟水流域的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为材料设置问题,下设3个小问,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北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该题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有利方面:湟水为当地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使人口,农业、工业在湟水流域集中,使该地区成为青海人口,城市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利影响: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降水较少,湟水流域河流净流量小,不能满足当地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河流净流量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净流量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短缺情况在枯水期更加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垦殖、放牧和樵采规模扩大,工业、交通和城市用地面积扩大,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人口增长和生产生活活动,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水污染;人口增长导致农牧业规模扩大,破坏湟水流域植被,导致荒漠化,造成水土流失;泥沙堵塞河道,加剧洪涝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情况。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湟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体现在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对流域水资源统一协调;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合理进行农牧业规划,提高工业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利用效率;保护和恢复植被,提高对水源涵养;实施跨流域调水,从域外引进水资源;加强对湟水水源地的保护;加强节水宣传,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废水排放标准,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等。
14.(1) 较低 缺乏
(2) 县城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比村镇条件优越;与地级市相比,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近;与地级市相比,县城房价低,生活成本低等。
(3)减轻因人口流失造成的城镇劳动力短缺压力;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协调均衡发展等。
【分析】本题以回流城镇化和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构成情况为试题背景,涉及了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中“回流城镇化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村人口返回户籍所在地后,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业和购买住房的城镇化过程”可推知,我国中部地区回流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所以回流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
(2)本题主要从县城与村镇比较在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县城与地级市相比在距农村户籍地距离、房价、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分析。结合材料信息“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回流城镇化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现象”可知,随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增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县城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完善,教育资源较为优质,居住环境比村镇优越,所以回流人口迁入县城;与地级市相比,县城距离农村人口的户籍地较近;且县城房价比地级市低,生活成本低,生活压力小,所以回流人口主要流入县城。
(3)本题可从缓解城镇劳动力短缺压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回流人口迁入县城,为县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繁荣了城市经济,也缓解因人口流失造成的劳动力紧张状况;回流人口进入县城,推动了县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回流人口进入县城工作,增加了经济收入,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
15.(1)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风俗习惯相近等。
(3)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缓解水资源压力;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分析】本题以宁夏“西海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西海固”地区“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位于宁夏南部,海拔较高,地形崎岖,耕地不足,环境承载力低。
(2)据材料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是“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这里位于银川附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与“西海固”地区相距不远,风俗习惯相近等。
(3)部分居民外迁,人口数量减少,人均耕地增加,可以缓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数量减少,对水资源需求量减少,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态环境压力减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试卷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