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目录:
1.思维导图
2.知识梳理
3.达标自测卷
4.能力自测卷
5.参考答案及解析
1、乡村常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人口为主的聚落,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即: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乡村的功能分区
1)居住区:规模较小,点缀于农业生产区间
2)农业生产区:规模较大,几乎遍布整个乡村
3)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4)商业用地:规模较小、等级较低
1、城市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 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CBD的特点:
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租水平,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2)政策因素:北京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将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强化政治职能。
3)文化因素:唐人街的形成。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
4)环境因素:工业污染的角度分析污染物对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分析 举例
自然因素 气候 水热条件良好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城市
热带地区城市建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山高原上 巴西利亚
地形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的沿海(河、湖)平原地带 长江沿岸城市
地形有可能会限制城市发展 兰州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可能会摧毁某些城市,但不一定能改变区位选择 希腊克里特文明的毁灭,东京大地震之后的重建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会吸引工业集聚从而形成矿业城市,但这些城市容易因资源枯竭而衰落 煤矿 匹兹堡、大同
铁矿 鞍山、攀枝花
石油 大庆、克拉玛依
金矿 南非约翰内斯堡
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 政治 政治中心 北京
宗教 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
基督教 耶路撒冷
佛教 五台山
军事 军事重镇、驻军基地、边防城市等 圣迭戈
历史文化 保存历史文化的古城,属于文化遗产 大理古城
旅游 旅游资源具有特色,旅游业发达 三亚
科技 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密集,科技力量发达 旧金山
1、城镇化是一个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驱动力(原动力)是工业化。
2、城镇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1)时间上的差异
①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②中期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出现郊区城市化。
③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2)空间上的差异
①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变慢;发达国家部分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个别出现了再城市化。
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城市处于城市化阶段,部分城市出现郊区城市化。
4、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
城镇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人口、产业由市中心区迁往周边的乡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示
5、辩证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城市化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过快城市化的影响:①资源问题。②污染问题。③交通拥堵问题。④社会问题。
6、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产业。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能力。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格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城市发展历史短,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建筑风格 杭州 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建筑结构 中国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一、选择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建筑容积率简称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宏观来说,是指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上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如图,容积率=地上建筑总面积(1层面积+2层面积)÷建设用地面积(B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一个住宅小区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积率越高,居住密度越大,居住舒适度越高
B.容积率越高的住宅区,绿地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
C.容积率越低,居住密度越小,居住舒适度越高
D.容积率越高的住宅区安防要求越低
2.下列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容积率最高的是( )
A.城市中心的商业区 B.城市中心的学校
C.城市边缘的商业区 D.城市边缘的学校
3.建筑密度是建筑占地面积除以建设用地面积,某住宅小区若要保证好的采光条件,则需( )
A.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 B.建筑密度小,容积率高
C.建筑密度小,容积率低 D.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
(2023上·上海·高二上海南汇中学校考期中)读“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数码③②①表示的城市用地类型依次是( )
A.居住、工业、商业 B.工业、居住、商业
C.商业、工业、居住 D.商业、居住、工业
5.城市中土地用于何种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活动的( )
A.规模大小 B.经济效益 C.环境效益 D.社会效益
(2023上·云南曲靖·高一宣威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等功能。目前云南省玉溪市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区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增加大气降水 B.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
C.减少地表水蒸发 D.减少水汽输送
7.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城区绿地 B.增加城区硬化面积
C.加快城市交通建设 D.合理布局城市商业区
8.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增加沟渠,不产生积水内涝 B.加强通风,水体不产生黑臭
C.绿地湿地,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D.枯水季节,地下储水数量增多
(2020下·安徽滁州·高一安徽省明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C.甲—交通拥堵;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 B.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C.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2023上·浙江台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四川大凉山地区多高山峡谷, 雨水充沛,森林资源丰富。凉山彝族瓦板房以木板作瓦,大多位于高山或半山,依山而建。下图为彝族瓦板房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大凉山地区依山而建的聚落空间形态多为( )
A.密集型 B.棋盘格式
C.分散型 D.街道式
12.瓦板房建筑最能体现的地域文化是( )
A.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B.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C.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D.宏大奢华的审美情趣
(2021上·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古村一条小巷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的优点是( )
①坚固耐用②易清扫③缓解酷暑④易渗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小巷两侧房屋门槛明显高出路面,最主要是为了( )
A.通风好 B.采光好 C.防潮 D.防涝
15.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
A.小巷夏季阴凉通风 B.小巷冬季较为温暖 C.有利于房屋防潮 D.便于收集雨水
二、综合题
16.(2022下·贵州铜仁·高一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校考期中)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某电商企业计划在该市B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请解释其原因。
(4)如果图中的重工业为化工厂,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17.(2022上·安徽安庆·高二安徽省宿松中学校考开学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某国主要城市分布。该国为中亚内陆国家,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93%,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东南部为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到2021年底,该国总人口约为980万,人口密度不到70人/平方千米,城镇化率约为28%。
(1)描述该国城镇发展的特点。
(2)指出该国城镇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18.(2020上·河北沧州·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想。他认为"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其实质就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下图为田园城市构想图(1英亩=4047m )。
(1)推测"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起到的主要作用。与"田园城市"相比,分析传统城市存在的劣势。
(2)从城市扩张角度比较"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的本质区别。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试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选择题
(2023上·陕西·高三校联考期中)武汉市地处湖北省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亦是中部典型工业城市之一。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武汉市持续面临制造业升级转型、产业用地优化调整的问题。下图示意武汉市某研究区域内,与铁路和主干道不同距离工业用地转居住用地(“工转居”)、工业用地转商业用地(“工转商”)的廊道(即在铁路或主干道两侧的狭长地带,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距铁路、主干道200~400m的廊道内( )
A.铁路廊道“工转居”面积增加
B.铁路廊道“工转商”面积减少
C.主干道廊道“工转居”面积增加
D.主干道廊道“工转商”面积增加
2.为支撑主干道附近商业空间发展活力,最应( )
A.设置交通站点 B.扩展用地面积
C.吸引工业集聚 D.修建大型学校
(2023·辽宁抚顺·校考模拟预测)作为中国区城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区域联动发展渊源与基础,特别是在城市通过合作追求市场规模、专业分工优势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官方组织引导下,一体化区域空间扩容起步较早、渐次稳步扩容具有较强典型性。图示意城市群一体化与创新发展关联机制。完成下面小题。
3.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 )
A.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 B.企业的原料成本大幅增加
C.城市制度改革会逐渐趋同 D.城市与乡村联系逐渐减弱
4.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上海( )
A.经济总量增加 B.企业数量增加
C.土地空间优化 D.商业投资扩大
5.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时空压缩的基础条件是( )
A.基础设施的完善 B.原料运费的降低
C.产业转移的扩大 D.城市数量的增加
(2023上·重庆·高三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联考期末)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重庆的城镇化(国家统计局规定: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和人口变化出现新的特点。表为重庆2017年-2022年常住人口数、城镇常住人口数和人口出生率。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常住人口数(万人) 3144 3163 3188 3209 3212 3213
城镇常住人口数(万人) 2042 2104 2173 2229 2259 2280
人口出生率(%) 1.12 1.10 1.05 0.84 0.65 0.59
6.重庆近三年的出生率创新低,低出生率带来的影响有( )
①人口老龄化加剧②平均年龄降低
③劳动力资源紧张④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面对出生率降低的现状,下列可行的措施是( )
A.大量接受国际外来人口 B.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C.大量增加早期教育机构 D.完善生育福利和社会保障
8.对比重庆近年来的常住人口数与城镇常住人口数,重庆的城镇化特点是( )
A.2022年重庆城镇人口增加最多 B.重庆城镇化水平较高
C.2022年重庆乡村人口增加最少 D.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
(2023上·江苏南京·高二统考期中)图为部分城市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的统计示意图,图中城市分为人口快速扩张型、城市快速扩张型、城市带动人口扩张型和人口带动城市扩张型四种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个时期,广州由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快于人口增长率转变为二者接近
B.2000-2010年上海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大于天津
C.图中两个时期,重庆人口增长率均快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
D.2010-2020年东京和曼谷的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几乎相同
10.图中,上海和东京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型,推测重庆、广州、天津属于( )
A.人口快速扩张型 B.城市快速扩张型
C.人口带动城市扩张型 D.城市带动人口扩张型
(2023上·河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2020年我国西南地区共有传统村落1910个,占全国总数的28.01%,是传统村落最集中的地区。图为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稀疏的省区( )
A.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B.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
C.盆地地形,交通不便 D.山高谷深,纵列分布
12.与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存率呈正相关的是( )
A.人口密度 B.经济发展
C.交通建设 D.非遗规模
(2023上·陕西安康·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13.据图可知湖南省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四季分明,土壤肥沃 B.水热充足,经济发达
C.地形复杂,水网密布 D.平原辽阔,资源丰富
14.湖南省地名中与“堰”“坪”“塘”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 )
A.水文—地形一建筑 B.工程—地形—水文 C.工程—水文一方位 D.意愿—姓氏—水文
15.推测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老龄化②城乡规划③资源开发④城市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6.(2023上·宁夏银川·高三银川二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指介于平原都市人口密集区(人文过程主导)与高山自然保留区(自然过程主导之间),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在不同时期,该空间开发格局的变化导致山区人文自然交互格局呈现动态变化,如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下图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示意图。
(1)推测乡村空心化导致的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变化,并简述其变化过程。
(2)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动态平衡 请从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提出合理措施。
17.(2023上·云南昆明·高三昆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加坡地处热带地区,国土面积733.1km ,拥有近500万人口,作为一个海岛国家,没有天然的蓄水层和广阔的土地,水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
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行活跃、美丽、干净的“ABC计划”,除了改善国家的水环境和保护水资源之外,还能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碧山公园是改造的典型案例。公园沿线的加冷河水渠修复(图左),将单一功用性的混凝土结构河道转变为自然式河流,将原有的运河、排水渠道和湖泊改造成明快流动、清澈的小河、溪流等;市民可以在清澈的水边嬉戏、玩耍;连续流畅的水体与绿植和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公园中设置了较多功能区,以创造社区居民能够充分享用的新型城市空间。河道两侧主要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包括梢捆,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筐、土工布和植物,是指将植物、天然材料(如岩石)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图右)。
(1)简述新加坡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
(2)说出新加坡“ABC”计划实施的地理背景原因。
(3)分析加冷河河道整治中采用生态工程方法的好处。
(4)谈谈碧山公园改造对我国城市化文化景观建设的启示。
18.(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和雪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冰较雪更加厚实、坚固。冰的反射率达50%,新雪的反射率则在80%以上。在某些地区,因纽特人用冰雪建造出结实又实用的冰屋。
材料二 冰屋呈现为穹顶结构,屋内温度为10℃~15℃,而冰屋本身却不会融化垮塌。精心制作的圆顶冰屋很坚固,一个成年男子可以站在冰屋上而不会使其塌陷。下图为某地区冰屋景观图。
(1)推测冰屋主要的分布地区,并说明理由。
(2)推测冰屋内温度高于冰点,但冰屋却不会融化倒塌的原因。
(3)推测冰屋分布区居民的主要生产和出行方式。
达标自测卷 参考答案:
1.C 2.A 3.C
【解析】1.据题意容积率=地上建筑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可知,对住宅区来说容积率越高,楼层越高,居住人数越多,居住舒适度会降低,A错误;容积率越高,空地越少,绿地的比例会相应减少,B错误;容积率越低,居住人数越少,居住舒适度越高,C正确;容积率越高,居住人数越多,住宅区的安防要求越高,D错误。故选C。
2.结合材料可知地上建筑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中地上建筑总面积越大,容积率越大,容积率最高说明土地利用率高,多高楼大厦,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符合题意,A正确;其他地区的容积率都比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低,BCD错误。故选A。
3.结合材料可知要保证小区有好的采光条件,需要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大,建筑物的高度低,则需建筑密度小,容积率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土地开发中对城市小区总建筑面积、单层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进行管制,可以控制城市小区中建筑物的密度,增加小区公共空间。如果不加以管制,那么开发商就会增加小区的建筑物的密度,影响居民的居住质量。
4.B 5.B
【解析】4.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由市中心向城市外围功能区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根据各地的地租水平和商业、住宅、工业付租能力的不同,可以判断甲图中,③、②、①分别是工业、住宅、商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城市中土地用于何种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活动的付租能力的高低,即经济效益,而规模大小、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6.B 7.A 8.C
【解析】6.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如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和水域面积,铺设透水路面等),增加了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B正确。海绵城市增强了地表径流下渗,在地表上停留时间和接触面积增加,故地表水蒸发增加,C错误。大气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对大气降水影响相对较小,不是主要表现,A错;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海绵城市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小,D错。故选B。
7.根据图示材料可知,通过增加城市森林和湿地面积,建设雨水花园和铺设绿色屋顶,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从而使得城市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增强,A正确;增加城区硬化面积以及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均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B、C错;合理布局城市商业区与建设海绵城市关系不大,D错。故选A。
8.增加沟渠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但不意味着“不产生”积水内涝,A错。加强通风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城市气温,与水体是否产生黑臭关系不大(水体黑臭主要与水域环境的治理有关),B错。建设绿地和湿地,可以缓解热岛效应,C正确。注意材料信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要求”中没有提及地下储水的要求,排除D。故选C。
【点睛】海绵城市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例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9.C 10.B
【解析】9.读图结合相互关系,可以判断,由于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导致交通拥堵(甲);外来人口迁入,对住房的需求量增加,土地供应紧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乙);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产业迁出(丙),城市离心力形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图示现象是形成了城市离心力,该现象出现导致各类产业向外迁移,市中心人口将减少,城市用地向环境和交通条件更好的城市边缘地区扩展,并且出现卫星城,B正确,A错误;由于城市用地面积仍在增加,城市化水平不会下降,C错误;中心商务区属于城市中心位置,其地位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仍然位于城市中心区,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2、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3、社会秩序问题;4、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包括滥占耕地、过量开采地下水等。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市中心的规模;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1.C 12.A
【解析】1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大凉山地区多高山峡谷,雨水充足,缺乏平整地形,且地质灾害多发,因此当地居民在修建村落时,多选择在相对平坦且地势较高的地区,这造成了当地的聚落空间形态多为分散型,C正确;密集型、棋盘格式、街道式多分布在平原地形区,ABD错误;故选C。
12.大凉山地区由于森林资源较为充足,当地在进行房屋建设时多考虑就地取材,利用充足的木材资源建设瓦板房,体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A正确;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B错误;福建客家土楼建筑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C错误;该地村落建筑规模较小,无法体现宏大奢华的审美情趣,D错误;故选A。
【点睛】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根据聚落的平面形状,可将密集型乡村聚落分为规则与非规则两种,规则密集型乡村聚落又可分为街道式村落.团块式、棋盘式等。
13.A 14.D 15.A
【分析】13.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坚固耐用,泥土较少,易清扫,①②正确;石板路面热容量小,夏季白天升温快,不具有缓解酷暑的作用,③错;石板路面不易渗水,④错。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
14.南方雨水多,小巷两侧房屋门槛均明显高出路面,是为了防涝,D正确;房屋门槛的高低与通风、采光、防潮无关,ABC错。故本题选D。
15.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夏季温度比巷外低,形成狭管效应,小巷内风力大,因而小巷夏季阴凉通风,相对凉爽,A正确;由于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不利于冬季提升巷内的温度,B错;两侧房屋墙体的高低与防潮无关,C错;房屋墙体不具备收集雨水的功能,D错。故本题选A。
【点睛】各地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
16.(1)A>B>C。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①地处郊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低;②有公路连接火车站,交通便捷。
(4)①化工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②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的污染小;③工厂设置在河流下游,避免污染市区水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城市规划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有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一般市中心地价最高,并向外递减,交通便利的地方地租较高。据图可知,A位于市中心,且有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便利,地租最高;B位于近郊区,火车站附近,地租次之;C位于远郊区,地租最低。
(2)高级住宅区主要考虑环境和交通因素。据图可知,D地靠近文化教育中心,文化氛围好;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D地地势较高,不易受到城市内涝的影响;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地带和靠近森林公园,空气清新,环境好;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D距离中心商务区不远,且处于城市外围,交通相对便利。所以D地适合建高级住宅区。
(3)仓储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大。据图可知,B处位于该城市的郊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土地租金较低;B处距离火车站较近,且有公路连接火车站,便于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工厂会排放废气和废水,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而根据图中的风频图来看,工厂设置在城市市中心和住宅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的污染较小;根据等高线来看,图中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工厂设置在了河流下游,能避免对市区水源的污染。
17.(1)城镇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低;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级别低(国际影响力小)。
(2)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河谷分布。
原因:该国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沿河地区水源充足;境内多山地高原,河谷地形较低平;方便交通联系,便于生产生活;河谷地区为该国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较大地区。
【分析】本题以中亚某国(塔吉克斯坦)地形图及人口特征为背景材料,涉及城镇化特点及分布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城镇发展的特点包括城镇化水平、速度及城镇数量、等级等。“城镇化率约为28%”说明该国城镇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低;结合图例、读图可知,该国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级别低(国际影响力小)。分析图文信息可知,该国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因而城市规模小、级别低。
(2)城镇的分布属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其分布特点首先应考虑分布的均匀性,若分布不均,则应进一步指出哪里多、哪里少。结合图例、读图可知,该国城镇分布不均;主要沿河谷分布,集中在东南部。该国地处内陆,距海遥远,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93%,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东南部为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境内多山地高原,交通不便,而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方便交通联系,便于生产生活,为该国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较大地区。
18.(1)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劣势∶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生态环境质量差;人口密度大,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乡结合地带(城郊),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一系列城市问题相对突出等。
(2)"田园城市"的本质是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的本质是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赞同。解释∶卫星城建设用地较充足,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距离主城区较远,污染物质少,环境质量较好;卫星城整体人口密度较小,居住环境较安静舒适;减轻主城区交通拥堵程度;可以减轻主城区热岛效应等。(或不赞同。解释∶上下班往返主城区与卫星城,增加交通压力;距离主城区较远,增加出行成本;基础设施不完善,娱乐、购物等不方便等。)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生态城市等知识,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阐述地理问题,分析对比田园城市与传统城市的优劣,田园城市与卫星城的本质区别。凸显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1)"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公园,主要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与"田园城市"相比,传统城市主要的劣势是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公园绿地比重较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传统城市人口多,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在城乡结合地带,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会出现交通拥堵、教育医疗学位等资源紧张一系列城市问题。
(2)结合材料可知"田园城市"是城和乡的结合体,本质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因此卫星城的本质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赞同该观点。可以从建设卫星城的可行性和可以缓解城市化问题方面入手分析;不赞同此观点,可以从发展卫星城的不合理性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中卫星城的定义可推测出卫星城距市区有近100km的距离,市民往返市区可能会加大交通拥堵,增加出行交通成本,卫星城的基础设施不及市区完善等等。
【点睛】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能力提升自测卷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1.读图可知,距铁路200~400 m的廊道内,“工转居”面积减少,“工转商”面积增加,AB错误;距主干道200~400 m的廊道内,“工转居”面积增加,“工转商”面积减少,C正确;D错误。故选C。
2.为支撑主干道附近商业空间发展活力,最应设置交通站点,增加流动人口数量,A正确;扩展用地面积、吸引工业集聚对商业活动影响小,BC错误;大型学校不适宜布局在主干道附近,D错误。故选A。
【点睛】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3.C 4.C 5.A
【解析】3.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会向纵向深化发展,地方一体化制度改革提升,各城市制度改革会逐渐趋同;故C正确;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原料成本等受一体化影响小,故排除A、B;城市与乡村联系随经济发展逐渐增强,故D排除。故选C。
4.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上海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上海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移,利于促进上海土地空间优化。故C正确;溢出效应对上海经济总量、企业数址、商业投资等多负面影响,故排除A、B、D。故选C。
5.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时空压缩的基础是地区间联系的便捷度提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A项正确;原料运费的降低对城市的影响较小,故B排除;产业转移多由我国东部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故C排除;该地区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加强区域城市群的联系影响较小,故D排除;故选A。
【点睛】城市群是指一个由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区域,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优势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广阔,人口众多,科技事业发达,交通条件良好,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发展目标:走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6.D 7.D 8.B
【解析】6.重庆近三年的出生率创新低,低出生率带来的影响有:新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平均年龄增加,劳动力不足,劳动力资源紧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D。
7.出生率降低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因此应完善生育福利和补贴政策,积极鼓励生育,D正确。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量接受国际外来人口不现实,A错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会导致劳动力更加不足,B错误。大量增加早期教育机构不能缓解出生率降低的现状,C错误。故选D。
8.对比重庆近年来的常住人口数与城镇常住人口数,2019年重庆城镇人口增加最多,达到69万,A错误。读题干可知“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数/常住人口数”,重庆城镇化水平较高,2017年已经超过65%,2021年已经超过70%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B正确、D错误。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图中不能得到重庆外来人口的增加量,不能得出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C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9.A 10.B
【解析】9.该比值为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广州该比例在2000—2010年约为2,表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快于人口增长率;在2010—2020年约为1,表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二者接近,A正确。2000-2010年,该比值上海小于天津,B错。图中两个时期,该比重重庆均很大(接近5),表明重庆人口增长率均慢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C错。2010-2020年,该比值曼谷和东京差异不大,但由于该比值大小由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共同决定,所以不能断定2010-2020年东京和曼谷的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几乎相同,D错。故选A。
10.在图中两个时期,该比值上海和东京均小于1,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型,而在图中两个时期,重庆、广州、天津该比值均大于1,表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快于人口增长率,应为城市快速扩张型,A错,B正确。人口带动城市扩张型的特点应为,在第一个时期(2000-2010年),人口增长率快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该比值小于1,在第二个时期(2010-2020年),人口增长率慢于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比值大于1,图中巴黎、北京符合这一类型;同理,曼谷属于城市带动人口扩张型,CD错。故选B。
【点睛】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都是城市化的标志。
11.B 12.D
【解析】11.据图可知,图为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图,根据图中传统村落分布可知,西藏自治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分布最稀疏;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广布,雪山连绵,A、D错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自然条件恶劣,B正确;青藏高原不是盆地地形,C错误。故选B。
12.人口密度较大,容易受外界影响,失去传统特色,人口密度过小可能传统特色不易传承,故A错误;经济发展可能会造成传统村落的环境破坏,受外界影响大,传统村落不易保存,B错误;距离交通线路越近,受外界影响大,能够找到的传统村落数目越少,C错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于传统村落保存,D正确。故选D。
【点睛】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3.C 14.B 15.D
【解析】13.据图分析可知,行政村名类型中以地形和水文命名的最多,说明湖南省地形复杂,水网密布,C对;ABD因素更多会用农业、资源、经济等进行命名,排除ABD,故选C。
14.“塘”是指面积不大的池子,与水文有关;“坪”是指山区或高原的平地,与地形有关;“堰”是指较低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于灌溉和航运,与工程有关。故湖南省地名中与“塘”“坪”“堰”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水文—地形—工程,故选B。
15.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村落消失,①错误;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等,而在乡规划的过程中一些地名因被撤销而消失,②正确;资源的开发会促进村落发展,不会导致消失,③错误;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许多农村村落逐渐衰败甚至消失,许多地名也随之消失,④正确;故选D。
【点睛】中国村庄命名的规律:1、依托宗族姓氏命名。这个非常普遍。华北、华东、中原最典型,其他省份也有许多;2、依方位命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福建、山西、贵州、四川、浙江、东三省非常典型;3、依所在地独特的地理特征命名。比如关键风物的形状、土地的特征,大都有历史传说或特定民俗、生活方式。西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东三省、江苏东部、安徽南部最典型;4、依所在地气候特征命名。这个比较分散,西南省份相对多;以特色出产物品命名。比较分散,各地都有;5、受现当代政治影响的命名。比如新疆、江苏东部临海、黑龙江的部分农场与生产队编组。
16.(1)变化: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变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乡村人口外迁,乡村人口密度减小,乡村人口规模缩小,进而导致耕地撂荒、森林草地植被覆盖增加,驱动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
(2)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吸引农村人口回流。生产方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生态方面: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高森林覆盖率。
【分析】本大题以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乡村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乡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新建住宅向外围延展、村落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弃用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人口外迁,导致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弱,使得耕地撂荒,植被恢复,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使得当地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
(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是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回升,要想实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动态平衡,要在人文性增加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性不减弱,甚至增强。人文性增加,需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在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在生产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在生产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另一方面,在生态上提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森林保育,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
17.(1)国土面积小,储水条件差;岛国,地下水开采受限。
(2)淡水资源短缺,人口众多,水资源消耗和污染较大,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易发生城市内涝;经济发达,人居环境的标准要求高。
(3)借助植物和天然材料,过滤雨水和污染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净化水质;河道绿化提高生态功能,创造人类休憩空间,增加生物栖息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传统材料与新工程技术结合,河道修复效果更好,更具持续性。
(4)因地制宜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增加市民休憩空间,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布局城市文化景观,提高土地利用率;引进先进的城市文化景观改造理念和技术,凸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污染的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注意分析自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地处热带地区,国土面积733.1平方千米,其国土面积狭小,储水空间有限。同时,新加坡属岛国,考虑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地下水开采受到限制。
(2)注意材料信息“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行活跃、美丽、干净的ABC计划,除了改善国家的水环境和保护水资源之外,还能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新加坡淡水资源短缺,且新加坡拥有近500万人口,人口众多,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较大,存在较为突出的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问题,实施ABC计划迫在眉睫。其次,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地势低平,易发生城市内涝灾害,通过实施ABC计划,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最后,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发达,人居环境的标准要求高,这也是新加坡实施ABC计划的地理背景。
(3)注意材料信息“河道两侧主要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包括梢捆,石笼、土工布、芦苇卷、筐、土工布和植物,是指将植物、天然材料(如岩石)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由此可知,当地通过借助植物以及岩石等天然材料,可以有效过滤雨水和污染物,减轻雨水径流污染,同时植被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采用生态工程方法治理河流,提高植被覆盖率,河道绿化提高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同时为人类创造了休憩空间,河道蜿蜒曲折,植被覆盖率提高,也增加了生物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传统材料与新的工程技术结合,使得河道修复效果更好,其效果更为持久,更具有可持续性。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碧山公园改造不但达到了改善国家水环境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还为市民提供了更舒适休闲娱乐空间,所以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尽量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增加市民的休憩空间,提高人居环境。注意材料信息“公园中设置了较多功能区,以创造社区居民能够充分享用的新型城市空间”,由此可知,应合理布局城市文化景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碧山公园改造过程中,通过对河道采用传统材料+新技术的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应该引进先进的城市文化景观改造理念和技术,同时适当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18.(1)冰屋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理由:纬度较高,气候严寒,地表植被稀疏(或无),缺乏其他建筑材料,但冰雪丰富,利于就地取材;冰雪的反射率较高,不易融化,坚固耐用,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特征;保温性极佳,且成本极低。
(2)冰屋内热量较高,融化的水会顺着内壁流下,外部气温较低,使内部融化的融水重新冻结;圆顶结构,不易倒塌。
(3)冰屋分布区气候严寒,当地居民无法耕种,多以捕鱼、打猎为生;当地终年积雪较厚,居民出行一般以雪橇为交通工具,以驯鹿或雪橇犬为主要出行动力。
【分析】本题以冰屋相关信息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屋主要的分布地区及理由、冰屋不会融化倒塌的原因、冰屋分布区居民的主要生产和出行方式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冰屋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包括北冰洋及周围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陆地,纬度高,终年寒冷,地表植被稀疏(或无),缺乏其他建筑材料,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有建造冰屋所用的材料,利于就地取材;由材料“ 冰屋呈现为穹顶结构,屋内温度为10℃~15℃,而冰屋本身却不会融化垮塌。精心制作的圆顶冰屋很坚固,一个成年男子可以站在冰屋上而不会使其塌陷”可知,冰雪的反射率较高,不易融化,坚固耐用,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由材料“冰和雪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可知,冰屋保温性极佳,且成本极低。
(2)当屋内温度较高时,冰屋内层会融化,水会自上而下流淌,而冰屋外部气温较低,所以那些流下来的水又会被冻结成冰;由材料“冰屋呈现为穹顶结构”可知,冰屋为圆顶结构,很坚固,不易倒塌。
(3)冰屋分布区气候严寒,当地居民无法耕种,多以捕鱼、打猎为生,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主要是海豹、海象、鲸等)和陆地哺乳动物(驯鹿,白熊,麝牛,极地狐和北极熊)为食,主要捕食海鱼(鲨,鳕鱼,庸鱼菜,肉色像鲑鱼的鳟鱼和红鲑鱼)。当地终年积雪较厚,居民出行一般以雪橇为交通工具,以驯鹿或雪橇犬为主要出行动力,故狗拉雪橇和海豹皮小艇、独木舟等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