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2023年下学期高一期未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4
5
6
2
9
o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日
D
D
0
A
D
B
A
C
B
B
C
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距今6000年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出现大型聚落群、大中型聚落,“壕沟”“石绒”表明战争加
剧与王权的出现,这些证据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加速,故C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各文化区的相互联系,故A项错误;中
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要到中原文明崛起以后,故B项错误;距今5500一5000年左右,主要文化区进入文明阶段,故
D项错误。
2.B【解析】根据材料“并将参与叛乱的商朝遗民迁至洛邑附近,给田耕种”可知,营建东都有利于瓦解反抗势力,由
“洛邑成为周朝在关东的统治中心,长期设有官员和军队”可知,营建东都有利于加强对东方地区的监视、控制,故B
项正确。营建东都,迁徙叛乱遗民,有利于瓦解反抗势力,不是加刷商周矛盾,故A项错误;营建东都与扩大统治基
础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周朝两都并存”无法说明周朝统治中心转移,故D项错误。
3.D【解析】根据材料“批评夏后、羿、浇、桀、纣等统治者荒淫无道、不修德行,赞扬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德行高迈,因
此受到上天的帮助”可知,屈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齐鲁儒家对人物的评价方式、标准有若干共同之处,这反映出战
国后期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故D项正确。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屈原对这些人物
的评价并非楚国的文化特色,故B项错误;“唯一标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昭帝时期,众臣对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褒贬不一,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大一统的现实需要而采用的,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汉
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A项;“各阶层”说法过于绝对,大商人受到打击,排除B项;“全面抑制”
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5.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统治者兴佛是将佛教作为统治的意识形态,灭佛是因为佛教与国家争夺劳动力、
造成巨大浪费等,因此,不论兴偏还是灭佛,都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无法概括政策反复的原
因,排除;儒家在汉代以后成为主流思想,虽然受到佛教冲击,但依然是主流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
6.D【解析】根据材料“引起强烈不满,最终被罢了官”可知,选官已经突破了士庶界限,反映出寒庶地主地位上升,故
D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场帝时期建立,故A项错误;门阀势力消亡要到宋朝,故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故错误。
7,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楚州、岳州、恭州、琼州在北宋都处于交通要道,这些城市的商税颜超过所
在路的首府城市,可知当时交通条件影响商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给了四个路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当时的首
府已经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给出的都是南方城市的数据,缺乏与北方数据对比,且“普遍发达”说
法绝对,广南西路首府桂州就属于商品经济相对并不发达的城市,故C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是城市商税颜对比的数
据,与商税是否成为政府主要税源无关,且主要税源是农业税,故D项错误。
8.D【解析】根据材料“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可知,该文字是忽必烈时期八思巴创造的八思巴
字,故D项正确。
9.C【解析】清政府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有利于粮食供应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故C项正确。政府鼓
励垦荒的政策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原则,故B项错误:清政府鼓励民众在境
内开垦荒地,与扩大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1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创办初期遇到诸多困难,经过了不断调整应对,才逐渐走出因境,反映出中国
近代化历程艰难,故B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未达到“求富”目标,故C项错误;
招商局的困难有洋务官员经营不善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且李鸿章应对得当,使招商局情况日渐好转,故D项说
法错误。
1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牢牢掌握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削弱了帝党的势力,这为变法的失
败埋下了伏笔,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朝廷中帝党与后党的斗争,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安协性无关,也没有反映
群众基础的问题,故B、D两项错误;慈禧太后要求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削弱帝党势力,这并不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
故C项错误。
历史参考答案(长郡版)一12023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区域,出现了由数十个村落构成的聚落群,在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出现了数个规模达10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一些大中型聚落有宽十几米、深数米的壕沟环绕,一些男性墓葬随葬品中出现石钺。这些证据表明这一时期( )
A.各文化区相互联系加强 B.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C.中华文明起源节奏加速 D.主要文化区进入文明阶段
2.周公东征后,营建东都洛邑,并将参与叛乱的商朝遗民迁至洛邑附近,给田耕种。此后,周朝两都并存,洛邑成为周朝在关东的统治中心,长期设有官员和军队。由此可知,西周营建东都( )
A.加剧了商周部族的矛盾 B.有利于强化对东方控制
C.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D.促使周朝统治中心转移
3.屈原在《离骚》中批评夏后、羿、浇、桀、纣等统治者荒淫无道、不修德行、赞扬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德行高迈,因此受到上天的帮助。屈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出战国后期(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B.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C.德行成为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准 D.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4.汉昭帝时期,众臣对汉武帝所推行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称“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反对者说“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
A.导致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困难 B.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
C.顺应国家大一统的现实需要 D.全面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
朝代 时期 对佛教的政策
北魏 道武帝、明元帝时期 将佛教纳入帝王治术令、沙门教化民俗
太武帝时期 灭佛
文成帝时期 设立僧官制度,设立僧祇户和佛图户,限制僧团发展
孝文帝时期 奖励译经求法,提倡义学
宜武帝、孝明帝时期 对僧团的约束废弛
北周 武帝 大规模灭佛
宣帝、明帝 复兴佛教
据表推知,北朝统治者对佛教政策反复的原因是( )
A.认识到佛教的教化作用 B.佛教与国家争夺劳动力
C.儒家地位的变化 D.适应统治的需要
6.隋文帝时期,吏部尚书卢恺与侍郎薛道衡、陆彦师在官员选举时,不顾已经“罢门资之制”的传统,坚持辨别被推荐人的寒庶清浊,引起强烈不满,最终被罢了官。这反映出( )
A.科举制的推行卓有成效 B.门阀势力最终消亡
C.改革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D.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7.表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辖城市商税额 单位:贯
路 城市 商税额
淮南东路 首府扬州(今扬州) 41 000
楚州(运河入淮河处,今淮安) 67 800
荆湖北路 首府江陵(今荆州) 8 000
岳州(今岳阳) 25 000
夔州路 首府夔州(今重庆) 21 000
恭州(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今重庆) 31 000
广南西路 首府桂州(今桂林) 6 600
琼州(今海口) 19 000
据表可知,当时( )
A.交通条件影响商业发展 B.首府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C.南方商品经济普遍发达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8.中国历史上某一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希望用以“译写一切文字”,被认为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该文字是( )
A.契丹大字 B.西夏文字 C.畏兀体蒙文 D.八思巴字
9.康熙年间,政府对于一些地区的新垦荒地起科年限放宽至六年,甚至十年,在有些地区还发放稻种、工具,允许开垦地为开垦者占有,以鼓励民众开垦荒地。这些举措( )
A.得益于农业技术进步 B.破坏了土地国有原则
C.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D.扩大了清朝统治疆域
10.轮船招商局创办初期,出现船多货少、债务严重等困难,英国轮船公司又趁机削减运价。李鸿章采取了暂缓缴还官款利息、增拨运粮、准其承运官物、如有盈余全部留局作公股等措施,才使招商局的情况日渐好转。这反映出( )
A.军事工业得到政府扶持 B.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
C.求富的目标基本实现 D.洋务官员不善企业经营
11.戊戌变法开始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要求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解除帝师翁同龢的职务,要求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的官员向太后谢恩,擢升太后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领北洋军队。这些举措( )
A.为变法失败埋下伏笔 B.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意在减少变法的阻力 D.反映出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12.清末戏剧创作出现高峰,诸如叙述文天祥抗元故事的《爱国魂》、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罗马传奇》等都是当时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 )
A.推动了清廷政治体制改革 B.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D.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侵略
13.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该通电主要针对( )
A.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B.军阀混战争权夺利
C.南北议和最终破裂 D.欧洲列强侵略加剧
14.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仍认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但到了9月,则认为国民党已变成“政治的尸首”,主张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这反映出( )
A.国共两党彻底决裂 B.党的战略口号的重大转变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15.下图为1940年彦涵创作的一组木刻画《保卫家乡》。
该画作意在( )
A.展现敌后军民团结抗战的局面 B.体现浪漫主义的绘画艺术手法
C.号召民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动员群众投身根据地政权建设
16.1948年,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币制改革”,希望通过发行金圆券和限价的方式挽救国统区内的恶性通货膨胀。改革仅持续两个月即宣告失败,但国民政府却因此共收兑金银外币价值2亿美元。这反映出( )
A.政权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B.恶性通货膨胀无法解决
C.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 D.国民党政权已民心尽失
二、非选择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
——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材料二 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敦煌提升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6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述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代生《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统一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人自己开办并拥有的棉纺厂的纱锭数,从1913年的651676支,增长到1919年的1173012支。除此之外,日本人也在中国新建了若干工厂。中国工人阶级增长的速度,比中资工厂的增长速度以及中资和外资工厂加起来所拥有的生产设备的增长速度都要快。其间,被运往国外的“苦力”(华工)也有千百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在俄国做工的,不久后就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随着人数的增长,视野的开拓,工人阶级必然要向过去自己完全被埋没的处境发出挑战。
——摘编自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全集:国际视野回顾近代中国变迁》
材料二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所产生的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因素发挥作用,由革命引发的新一轮发展实业热潮不会持续太久。1914—1920年,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