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3 18: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部分(共2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部分),关于①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21年
A.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
A. 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特征 B. 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手工业中的冶铜业发达 D.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可以反映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汉代出现的萎车
A. 人力获得解放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生产力的发展 D. 农作物品种的增多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 页 ( 共 6 页 )
5.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 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秦军 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B. 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C.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 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6.在历史课堂上,老师经常用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遵循了孔子提出的
A. “吾日三省吾身” B. “温故而知新”
C. “学而不思则罔” D. “博学而笃志”
7.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评价的是
A. 远古传说 B. 商鞅变法 C. 百家争鸣 D. 兴办太学
8.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 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
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A. 文化交流 B. 地方控制 C. 思想统治 D. 经济开发
9.《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镗。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 以法治国政策 B. 焚书坑儒政策
C. 分封诸侯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10.汉武帝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
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这有利于
A. 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B.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消除诸侯王的威胁 D. 提高儒学主导地位
11.小明同学在学习历史某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
巾起义”。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秦统一六国 B. 新朝的建立 C. 西汉的灭亡 D. 东汉的兴衰
12.毛泽东曾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轰轰烈烈,白手起家,
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下列荣誉适合用在刘秀身上的是
A. “人文始祖” B. “文景之治” C. “汉武盛世” D. “光武中兴’
13.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根据“麻沸散”“五禽戏”“实施外科手术”等关 键信息,可以知道的东汉名医是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孙思邈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 页(共6页)
14.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
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 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15.“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下列选项中属于曹操的成
就的是
A. 完成了北方统一 B. 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 改善了民族关系 D.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16.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 ”处的朝代是
(



) (
东汉
) (

)十六国
东晋
A. 夏朝 B. 秦朝 C. 西汉 D. 西晋
17.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这
些王朝均定都在今天的
A. 北京 B. 南京 C. 西安 D. 洛阳
18.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 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
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上述文字描述的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9.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反映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A. 说汉话 B. 改汉姓 C. 通汉姻 D. 易汉服
20.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历史人物知识卡片。依据卡片中的信息,可判断出人物是
人物: 朝代:南北朝 称谓:科学家 主要贡献:创制《大明历》 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
A. 刘徽 B. 顾恺之 C. 祖冲之 D. 王羲之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3 页(共6页)
非选择题部分(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1.(10分)“大一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久已达成的 共识。阅读以下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一——始皇建制开一统】
材料一 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看,秦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质的升华。 ……始皇统一六国 之后,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全国统一和消除各地区差别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收天 下兵器”。第二、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第三、实行“车同轨”。第四、 统一度量衡、货币。第五、实行“书同文字”。以上措施无疑对于全国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导致了具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的六国糅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概括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4分)
【探究 汉武变制固一统】
材料二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单位:万人 850 450 中央人口 封国人口 50- 40 30 20 10 0 单位:个 39 主父偃说(劝说)上曰: “………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建 立侯国)。”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列传》
15 中央辖郡 封国辖郡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材料二中的图表反映了西汉初年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据材料二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影响。(3分)
【探究三——三国鼎立趋一统】
材料三
魏蜀吴三国经济各具特色,都有发展。 局部的统一、使老百姓不用担心如东汉末 年那般“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了。 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而东汉至三国期 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3 分 )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4 页 ( 共 6 页 )
22.(10分)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的保护传承,让中华文明瑰宝绽放新光彩。
材料一
(



)
图1与丝绸有关的甲骨文 (
大宛
敦煌

安息
大秦

)
图2丝绸之路手绘图
(1)材料一中图1说明我国在哪个朝代就已经出现了丝绸。依据示意图2,将“丝绸之路手 绘图”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地位。(4分)
材料二
纸本地图(放马滩纸—麻纸) 出土于甘肃省天水放马滩五号(西)汉墓 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 织品)者……(蔡)伦乃造意(发明创造), 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 ——范晔《后汉书》 ②盖纸旧已有之,特蔡伦善造(善于改 造)尔,非创也。 ——陈標(you)《负暄野录》
(2)据材料二图示,请你判断①和②哪个观点更接近史实,并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 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讲,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 调料制成的浓汁吃。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 一边烤, 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齐民要术》一书的作者,并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 的时代特征。(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提升文化自信 ( 1 分 )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5 页 ( 共 6 页 )
23.(10分)江南地区经历了从落后到开发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 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对于农业来说,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直至东汉末,江南地区还是
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
——摘编自区永圻《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的所在地,并概括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经济发展
缓慢的原因。(3分)
材料二 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与黄河流域相比较,发展起步较晚。两晋南北朝以后,北方 战乱较多,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晋代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剧增,市场需求
剧增,要求南方广大地区加快开发。南方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其
发展速度加快。 摘编自何炼成《中国经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加快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 稻交错种植。北民南迁,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 增多,例如整地有犁、耙、霧等;北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使南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
方式,并根本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
——摘编自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为如何发展当地经济提一条建议。(1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6 页 ( 共 6 页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5 ABACD 6-10 BCBDA 11-15 DDCCA 16-20 DBD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0分)
(1)(4分)目的: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全国统一和消除各地区差别。(任意一点给1分)意义:对于全国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导致了具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的六国糅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任意一点即可1分)措施: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任意一点即可1分)文化上,统一文字(或书同文字)(1分)。
(2)(3分)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了中央政权。(言之有理即可1分)措施:颁布“推恩令”。(1分)影响: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分)
(3)(3分)说明:政权由多到少,实现了局部统一;各国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多,都能证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任意三点即可3分)
22.(10分)
(1)(4分)朝代:商朝。(1分) ①长安;②阳关。(2分)
地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分)
(2)(3分)②的观点更接近史实。(1分)
理由: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依据,考古学家出土了西汉时的纸本地图,这说明在西汉时已经发明了纸。(1分)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只是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并不是他发明创造的。(1分)(理由只要能说明西汉出现纸,蔡伦只是改进,言之有理即可2分)
(3)(2分)作者:贾思勰。(1分,错别字不给分)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1分)
(4)(1分)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文明瑰宝绽放新光彩;或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等。(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1分)
23.(10分)
(1)(3分)经济中心:关中地区。(1分)原因:远离政治中心、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广大地区尚未开发。(任意两点即可2分)
(2)(3分)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3)(3分)变化: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农业工具种类增多;农业技术进步;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及土地利用率提高。(任意三点即可3分)
(4)(1分)建议:进行经济建设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政府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等等。(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