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
过知识·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1)侧视:图甲显示为_________。(2)俯视:图乙为北极上空俯视显示为呈___ 时针运动;图丙南极上空俯视显示为呈___时针运动。 (1)方向:_________ 。(2)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每年___月初经过远日点,每年___月初通过近日点。
周期 真正周期为1个___ 日(23小时56分4秒) 周期为1个___ 年(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角速度:除 外,各地都相等,约15°/h。线速度:从 向 递减;赤道最大,南北极点为0。地球上任意一点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与该点纬度余弦的乘积。 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最 。远日点最角速度和线速度最 。
联系 (1)黄赤交角:① 平面和② 平面的夹角,目前是③ 。(2)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春秋分太阳直射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冬至日直射在 。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⑴产生昼夜交替
①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 体,受太阳照射形成昼夜现象。
②昼夜半球: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如图中 ;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如图中 。
③晨昏线:昼夜半球分界线,分为晨线和昏线。 图中AOB线是 线,太阳高度为 。
④昼夜交替: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晨昏线随之移动,自 向 ,形成昼夜交替。其周期是一个 日(24小时)。
⑵产生时差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时刻不同;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图中OC两地 地方时早,相差 小时。
时区和区时
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
区时: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区内标准时,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处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中央经线地方时,120oE地方时,不是北京(116oE)的地方时。
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界线 1800经线不变,固定 不固定,可以是任一经线
时间 不固定,从0时-24时 固定,0时或24时
日期 日界线东侧,是旧的一天日界线西侧,是新的一天 日界线东侧,是新的一天日界线西侧,是旧的一天
示意图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①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
②偏转规律:北半球_____,南半球_____,沿赤道不偏转。
③影响:对水流和风向有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感悟园: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特点的判断
(1)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分布。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地区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相反。
(2)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看变化。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另一半球则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感悟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特点的判断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的方向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过能力·名校模拟欣赏
考点一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下图中AB为晨昏线,与40°N相交于C点,与0°经线的夹角达一年中最大值,此时伦敦当地时间为7:30。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北回归线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赤道附近 D.本初子午线上
2.关于此刻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太阳高度为230 26, B.地球公转速度一年中最快
C.AB东侧为夜半球 D.C点昼长9小时
考点二 时间、日期的计算
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
3.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 B. A在B的正东方向
C.NA经度为600 E D.外圈是赤道,此日昼夜平分
4.这时北京时间为( )
A.3月22日4时 B.3月21日6时 C.3月22 日8时 D.3月21日12时
考点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5-6题。
表1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① 9 : 00 23 :00 8 : 58 23 :02
② 7 :19 18 :41 7 : 20 18 : 40
③ 5 :40 18 : 48 5 : 39 18 : 49
5.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6.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无锡日出东南
考点四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下图为我国某地太阳能热水器示意图,若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35.5度,回答7—8题。
7.春分日时,该地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最佳倾角α应为( )
A、35.5° B、31°C、59° D、54.5°
8.春分日后,α角的大小变化为( )
A.变小 B.变大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感悟园:怎样判定晨昏线与节气、昼夜长短、地方时、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1.晨昏线与节气:晨昏线与某经线圈重合,即为春分和秋分(如图A);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如把北极圈切在昼半球,即为夏至(如图D);把北极圈切在夜半球,即为冬至(如图B、C)。
2.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晨昏线某经线圈重合,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如把北极圈切在昼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在00至23026'之间,北极圈内有部分极昼,即为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相反。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所以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3.晨昏线与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位于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位于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时。
4.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太阳直射在赤道。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把北极圈切在昼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把北极圈切在夜半球,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直射点经线经度是地方时12时经线经度,等于赤道与晨线交点的经度+90°,等于赤道与昏线交点的经度-90°。
5.晨昏线与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 日出时间=12时-(昼长÷2);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 日落时间=12+(昼长÷2)。
过感悟·实战体验探索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64°W,40°30′S)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2014·成都三诊)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读图回答4、5题。
4.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 )
A.7时 B.9时 C.12时 D.21时
5.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
A.8时 B.10时 C.18时 D.22时
(2014·海南地理)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的经度为 ( )
A.30°E B.30°W C.60°E D.60°W
7.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 )
A.10°N B.10°S C.50°N D.50°S
8. 下表是我国某地正南朝向窗户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表,判断该时期( )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正处于6月 C.白昼逐渐增长 D.黑夜逐渐增长
9.(2014·上海杨浦一模)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_____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
(2)A地经度是________,该日A地的夜长约______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一年中,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过知识·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1)自西向东(2)逆 顺 (1)自西向东(2)7 1
周期 恒星日 恒星年
速度 南北极点赤道 两极 大小
联系 (1)赤道 黄道 23026,(2)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
② 乙 甲 ③ 晨 0 ④ 东 西 太阳
(2)产生时差
①C 2 ②150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①地转偏向力
②右偏 左偏
过能力·名校模拟欣赏
1.B 2.D
解析:
1.晨昏线与经线夹角达一年中最大值,说明此日为冬至或夏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伦敦当地时间7:30,即为0°经线地方时,在晨昏线上,说明图中晨昏线为晨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只可能直射南回归线。故答案为B。
2.C点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A错;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是1月初,图中时间是冬至日(12月22日),B错;AB为晨线,东侧为昼半球,C错;C点7点半日出,16点半日落,昼长为9小时,答案为D。
3.C 4.A
解析:
3.由题意,NA和NB为日期变更线,而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为0时经线,一为1800经线。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A错。同一纬线上两地两点判断东西看劣弧,故A在B的正西,B错。沿自转方向NA往东变为3月22日,说明NA为0时经线,NB为1800经线,间隔1200,故NA经度为600 E。外圈不一定是赤道,D错。
4. NA经度为600 E,地方时为0时,北京时间是1200 E地方时,在NA东侧,相差600,相差4小时,东加西减为3月22日4时。答案为A。
5.B 6.C
解析:
5. 根据“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知,①地当日昼长长为14小时、次日昼长为14:04,②地当日昼长为11:22、次日昼长为11:20,③地当日昼长为13:08、次日昼长为13:10。结合“除全球昼夜平分的春秋分日外,昼长越接近12小时,纬度越低”的规律,比较三地最接近12:00是②地,其次为③地,故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为①③②。
6.若③地为北京,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可知,昼长夜短且昼在变长,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朝北移,A错;公转靠近7月初,远日点在变慢,B错;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C正确;无锡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7. B 8.A
解析:
过感悟·实战体验探索
1.C 2.A 3.D
【解析】
1.当驴友在别德马(64°W,40°30′S)拍摄景观时,显示的北京时间是19:16,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可以求出64°W地方时,约7:16,此地为40°30′S,为南半球,日出晚于六点,此时是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直接排除A、D, 因为1月1日、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4月1日太阳直射接近赤道,全球日出应该非常接近6时,所以排除B项,C项正确。
2.太阳的升落方位会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一个规律就是:北半球的夏(冬)半年: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外,其他各地,无论南北半球,太阳均从东北(南)升起,西北(南)落下,且纬度越高,太阳的升落方位越偏北(南)。本题时间是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所以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东北方。
3.别德马纬度40°30′S北京纬度40°N同一天南北半球相等纬度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别德马约7点日出,日出加日落等于24,则17点日落,昼长约为10小时,北京昼长约14小时。
4. B 5.D
【解析】
4.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东经45°,处于东三区。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即有18个时区位于新一天,东十二区是新一天开始最早的地区,所以区时为18时,根据区时计算,计算出东三区的区时为9时,B对。A、C、D错。
5.根据图中洋流流向判断,印度洋北部洋流是顺时针方向,此时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如果虚线为晨昏线,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判断,虚线应该为昏线。所以虚线与赤道的交点处,即东经60°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可以计算北京时间为22时,D对。A、B、C错。
6. A 7.C
【解析】
6.由题目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8时,北京时间采用120°E经线上的地方时。该图表示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时,可知两地相差6小时,经度相差90°,当地时刻晚,故应位于北京西侧,可知该地的经度为30°E,A项正确。
7.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题目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当地纬度即可。夏至日:45°=∣φ-23.5°∣,计算出该地纬度为68.5°;冬至日:45°=∣φ+23.5°∣,计算出该地纬度为21.5°,即该地的纬度介于21.5°和68.5°之间,只有C和D项符合。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可确定该地为北半球,只有C项符合。
8.B
【解析】根据表中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数据,可知面积先变小后增大,说明该地在第四天正午太阳高度到达最大值,所以可以判断该时期正处于6月,第四天为6月22题,地球公转速度减慢,白昼先增长后减短,黑夜先变短后增长。解题关键是根据正南朝向窗户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变化推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1)冬至日 南极圈及其以南(2)180° 8 (3)(20°S 60°E) 46°52′
【解析】
时
间
地
点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