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上的水 分块练习
知识点一 地球上的水体
1.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不对应的是( )
A.依据性质和高度不同,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B.依据溶液所含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C.依据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
D.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2.目前人类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海水和冰川 B.河水和湖泊水
C.海水和浅层地下水 D.冰川和深层地下水
3.根据如图所示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C.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B.淡水资源中冰川水和地下淡水储量最大
C.水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物的结构
D.地球上大部分的水以固态形式存在
5.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空间分布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物理性质 D.水汽含量的多少
6.在下列各种水体中,水量很少但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 )
A.冰川水 B.土壤水 C.地下水 D.河流水
7.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此信息,下列有关该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较多 B.北纬40°附近最少
C.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D.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少
知识点二 水循环
8.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 )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
9.日本政府拟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人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人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10.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11.动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都进化出了特殊结构和本领,下列不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形成的是( )
A.猴面包树可以储水 B.仙人掌的叶长成刺状
C.沙拐枣的根深深扎入地下 D.芭蕉的叶片很大
12.科学研究表明:水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后,就会变成老化水,俗称“死水”,不利于饮用。能使陆地上的水成为“活水”,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主要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海洋循环
13.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各环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列对该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降水会减少
D.可以调节库区下游河流的径流量
14.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百川归海”描述的环节是( )
A.蒸发 B.蒸腾 C.径流 D.降水
15.下列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是( )
A.海洋上的降水 B.陆地上下雪
C.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江河 D.植物蒸腾作用
16.有植物蒸腾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17.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的含义:
① ;②水汽输送;③ ;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
(2)内陆地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 。
18.小明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了如图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
(1)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是一种 现象。
(2)这个模拟实验展示的是水循环中的 、 环节。
答案
1.D
A、依据性质和高度不同,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故A说法正确;
B、依据溶液所含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故B说法正确;
C、依据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故C说法正确;
D、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咸水和淡水,故D说法不正确;
2.D
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和深层地下水,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3.A
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淡水资源只占水体总量的2.53%,且其中的68.69%集中在两极的冰川中无法利用,因此淡水资源十分匮乏,故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合题意;
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故C正确不合题意;
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故D正确不合题意。
4.D
A、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以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在地面以下,存在于土壤、岩石的孔隙、裂缝和洞穴中的水的储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地下水有水量稳定、水温低、水质好、不易受污染和开采成本低等优点。它不仅是农业灌溉的可靠水源,也可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和动物都需要水分,离开水就不能存活,水能够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结构,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D符合题意。
5.A
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水的空间分布,A符合题意。
6.D
在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压实、融冻成为冰川冰,因此冰川水并不为人类常用。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因此土壤水并不为人类所常用。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因此地下水为人类并不常用,河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交通运输、灌溉、发电和水产事业等方面都为人类带来了重要价值,D符合题意。
7.D
A.根据图片可知,低纬度地区的条形图都比较高,即低纬度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多,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北纬40°时条形图的高度最小,因此北纬40°附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最少,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像可知,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着纬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8.C
A、人工降雨影响的是降水环节,与水汽输送无关;且水汽的输送人类无法干预而改变;故A错误;
B、植树种草增加蒸腾作用,但对于大气的水汽影响并不是很大;故B错误;
C、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人类是能够改变的;故C正确;
D、抽取地下水主要是为了利用水资源,并不会对地下径流有太大影响;故D错误;
9.C
污染物可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10.B
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11.D
长期生活在于旱地区的植物,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都表现出一系列对缺水环境的适应:具有发达的根系以利于更好地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肥厚的肉质茎便于贮存水分;厚的角质层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很小或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腾等等。由此可见,叶面积增大是与干旱环境不符的形态特征。
12.B
海洋水是地球上水量最大的水体,且海洋的面积也远远超过陆地面积,因此大气中的水蒸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海洋的水蒸发,然后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通过降水的形式,补充陆地淡水资源;故B正确;
13.C
A.库区下渗加强,那么水库里的水会进入地下水,从而使周边地下水位上升,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库区建成后,水库里的水会大量进入空气,从而形成降雨,因此降水会增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可以调节库区下游河流的径流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14.C
“百川归海”,描述的是陆地上的水都流向大海,其实就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故C正确,而A、B、D错误。
15.D
A、降水是水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故A错误;
B、下雪是水由气态到固态;故B错误;
C、冰川熔化是水由固态到液态的过程;故C错误;
D、植物蒸腾作用是水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故D正确;
16.C
植物蒸腾作用主要是把从土壤吸收的水以气态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参与的是陆上内循环
17.(1)海面蒸发;降水
(2)陆地上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1)图中序号的含义:①海面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
(2)内陆地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陆地上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18.(1)液化
(2)蒸发;降水
(1)温水表面的水会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而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是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
(2)该实验模拟了液态水进入空气中的方式:蒸发;及气态的水重新回到地表的方式: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