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文言文。这个单元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畅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但是张岱的这一篇《湖心亭看雪》,当然不仅仅只是写山水,所以呢本课希望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张岱独有的、自在的、痴迷的境界,去感受文章内在气韵。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特点,去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思,体会古代的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积累文言文当中常用的诗词,注意古今意义的变化,同时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这个一字,上下一白,是全的意思。而湖心亭一点,这个一则是一个量词。
那么内容解读呢?
《湖心亭看雪》它属于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张岱,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荡以后,不肯与大清合作,甚至他还想要推翻大清,最终遭到失败,隐居山中,只能过着异常凄苦的生活。此时用张岱的眼光来回顾多年前的,那场无心情赏雪的经历,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在阅读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回忆型文章的这样一种双重视角。
所以本课的设计,也是从崇祯五年和顺顺治三年,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来进行这个课程的设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当年35岁,任性出游的名士视角解读文本,更要从老年时期国破家亡以后,回忆旧日的隐士心态出发去解读文本。作为经验自我的张岱,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当中,在崇祯五年时显得有些欣喜和孤傲。但是在作为叙述自我的张岱,在这篇回忆湖心亭看雪的往事时,内心却有着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再把这两点,带入到文章文章当中去,让学生去进行解读,就是我这节课的一个授课的重点。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重点)
2. 联系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家国之思。(难点)
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整体把握课文
二、赏景入境——抓住字词,进入情境
三、由景入情——结合情境,体会心境
四、读懂痴心——知人论世,转换视角
五、作业布置——深度阅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把握课文
50岁的张岱暂避浙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张岱的回忆,一起梦回20年前的那场雪夜,去寻一处旧梦。
任务一:亲历一场旅行
那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和老师一起来填写一份看雪攻略。
好哪位同学准备好了,好请你来给大家说一下吧
出行的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嗯那么张岱是怎么去的呢?
他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他乘坐的交通工具“余拏一小舟”,独自乘坐小舟去往了湖心亭。而此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此时的温度显得有些寒冷,所以衣着建议张岱是拥着毳衣,然后拥着炉火前往湖心亭看雪。
任务二:欣赏一处奇景
什么样的雪景,值得在更定时分独往欣赏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一处奇景,好同学们,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着读一读这处雪景。
老师觉得你读的很不错,读出了一种万籁俱寂的感觉。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到这里,大家想起了哪一首诗?
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好接着我们继续往后看,雾凇沆砀,什么是雾凇?
大家可以看一看课下注解,雾凇指的是天气寒冷时,在树枝上形成的白色的松散的冰晶。沆砀则是指白气弥漫的样子。
班上有同学学过绘画,那么我们看看这幅图景的主色调应该是?很好应该全是白色。我们接着往后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同学们不妨拿起一个想象的画笔,和老师一起来把后面的内容绘画出来。湖上影子为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与渔舟一芥。哎,我看到有的同学这里好像下不了笔。知道芥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说草芥,说的就是像小草一样,这样一种形象,显示出舟的渺小,好最后一点不要画的再小一点,因为舟中人只如米粒一般大小。我们会看到,在这里天与山与水都用了一个字是?一,那么这两个一是否一样呢?
不一样,第一个一,上下一白,是全的意思,它展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白气弥漫,全白了这是一个远景。如果我们要扛着摄像机,现在应该是一个特别大的全景状态。这种全景,显示出了天地的茫茫,营造了一种寂静、空旷、浑如的境界。紧接着摄像机应该聚焦,很好这位同学,看来你有一定的摄影经验。他应该逐渐的聚焦,镜头一点一点地缩小,逐渐进入一种特写,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显示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和微弱。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片景色,大家想用哪个词语?
嗯同学们说的很好,就是寂静,好我们已经品读完了这一片寂静之景,刚刚有位同学举手跟老师说,他最喜欢的句子就是这一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他觉得这个与字用的特别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这个与字变成几个顿号,你们觉得怎么样?
我看到好多同学在摇头,为什么用顿号不太好呢?
用顿号,就好像把这几个景物全给怎么样?全给隔开了,而我们前面说到“沆砀”,白气迷茫,这些景物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了隔阂,去除了阻碍,所以这个与字,相当于把天云山水全部让它混融一体。那么想到这里啊,老师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这个句子后面,再连上一个字,你想加什么字呢?
看到你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你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想加一个舟字。嗯看有的同学皱起了眉头,你为什么觉得加舟字不太好?
感觉这个景好像切的有点太快了,是吧?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有别的想法,请你来说。
嗯他说他要在后面加一个我字,不错你相当于是从外在的景物,慢慢地拉进来,拉到了作者的内心。很好那么,张岱为什么也没有加与我这两个字呢?
我们想一想,张岱与雪景的关系是怎样?我看到有的同学好像疑惑不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到文章的标题湖心亭看雪,为何是看雪,而不是观雪,不是赏雪?
任务三:体会一份心境
同学们什么时候会去观看一样东西,会去欣赏一样东?你观看这样东西的时候,欣赏这样东西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同学们说,我去看它的时候,我心情还是挺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文本,去看一看张岱此时的心境是怎样?
湖中人鸟声俱绝,而他一个人选择在更定时分独往看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这就是雪夜独行,独属于明世的孤傲之情。时年35岁的张岱,他情愿做一个看雪之人,在这雪景之中,不悲也不喜,显得孤高而独立。你还从哪里看到了他作为名士的这样一种孤傲之情?
很好你抓住了后面的这个对话。我们会发现到,亭上居然还有像张岱这样的独行看雪之人。童子烧的酒正在滚沸,看到张岱多么惊喜啊,湖中那里还有像你这样的人,拉着张岱要喝酒,而张岱是怎么做的?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个强字是尽力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张岱得遇知音之时,也是淡然处之。遇到这样的不羁之人,他也仍然怀有着名士的孤傲。所以张岱在这次这个地方,可以不需要加上一个于我,因为他不太想感受情感,他只想做一个卓尔不群的名士。
任务四:读懂一份痴心
那么接着老师发现了,有同学在昨天的作业里,问了一个问题,他觉得文本这个地方很奇怪,老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他抓住了文本的间隙,能够让我们得以窥见文本真正的内容。当张岱问这个人的时候,他问的是姓氏,而这个人回答的却是地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抓住这个奇怪之处,依据老师给出的材料,思考一下
20年后的张岱,在重新回忆这一次雪夜出行时,他还有着怎样的另外的一种心境呢?
根据材料,我们会发现,张岱写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早已不是崇祯五年,而是顺治三年,在这顺治三年的时刻,明朝已经灭亡,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为国都的地方。所以我们会发现,张岱看的不仅仅是一处寂静之景,他怀念的更是故国的安定。
隔了50年的时光,明亡之前的张岱是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闲逸、好美食,那时的他,35岁看雪,秉持着一份孤傲之情,是卓尔不群的名士。
而20年后,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之,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当初西湖的雪景,已经是仅存瓦砾。清军入关南下之时,百不存一。张岱所梦回的,他所怀念的,何止是当初偶遇的不羁之人,更有曾经的故国救人。如今想来,如果再要我们为天与云与山与水再加一个词,大家觉得50岁顺治三年的张岱,会不会加上一个与我呢?
同学们可以静静思考,重新读一下文本,品悟一下,隔着国破家亡的伤痛,张岱还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请你说
你觉得他会,因为他实在是,太想要回到曾经安宁的明朝时光了。
你觉得呢?你觉得不会,为什么?
因为即使加上,也已经于事无补,也只是痴人说梦。所谓的梦回当年已是回不去了,所以此时此刻,张岱所感的,是一片亡国哀思,就算再加上两个与我二字,又能如何呢?国破家亡的痛苦,难道就可以弥补了吗?
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张岱所梦回的,是故国安宁的时光,想到的是曾经和他一起浪荡不羁。可以赏完雪景的故国旧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隔了20年的时光,家国无存,还有什么可以留给张岱的呢?
唯有那一片痴心,55岁的张岱仍然痴心不改。他执意继续在《陶庵梦忆》中写下《湖心亭看雪》。天地之大,人之卑微,客居于乱世凡尘,何处是归宿?只有一片痴心不改,仍然梦忆当年雪夜。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大家,我想大家也已经读懂了张岱的痴心,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回到这一篇小品文中去,再看一次雪吧,再梦回一次张岱最爱的雪夜。
(师深情诵读)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当初的一个雪夜,更是张岱心境的外化。
(师深情诵读)到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知道当年的张岱在文章的一开头,提笔写下崇祯这个名号年号的时候,内心是否有一阵一阵的愁绪,慢慢的翻涌上来。
任务五:布置作业 深度阅读
同学们,张岱对西湖仍然是情有独钟的,他对已亡的故国念念不忘,多少年后
旧游如梦的伤感仍然挥之不去,这也就是张岱要将自己的这本书题名为陶庵梦忆的原因,那么课下就请大家继续阅读《陶庵梦忆》。
今天这堂课,咱们由景见人入情,感受了穿越20年的时光,仍然不改的一片痴心,希望大家在读完《湖心亭看雪》以后,可以有感情的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想象,去再绘这样一幅情景。
好有哪位同学,还想为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个片段呢?
好请你来,嗯老师觉得,尤其你这最后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倒真是读出了张岱心中的那样一份痴绝和痴狂。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板书: